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BCG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以往多用BCG80mg,连续灌注6~10次,可取得良好效果。作者报告用1次40mg这样较小剂量的BCG膀胱内灌注疗法,取得了和以往相同效果,但没减少发并症。膀胱原位癌(CIS)及表浅性膀胱癌(stage Ta,T1)26例,男22例、女4例。平均70岁。先行经尿道膀胱肿癌电切治疗后,再进行BCG灌注。BCG40mg加生理盐水30ml膀胱内灌注,2小时内禁止排尿。隔周1次,8次后隔2周灌注1次,共2次。灌  相似文献   

2.
Herr  HW  果宏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27(10):720-720
作者研究了347例高危表浅性膀胱肿瘤(高级别Ta及T1肿瘤伴原位癌)患者,在接受连续6周的BCG膀胱灌注治疗前,132例进行了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215例进行了再次分期TUR。根据患者术后首次膀胱镜复查、术后6和12个月复查结果评价疗效,并根据3年内的随访结果评价疾病的进展情况。结果显示,在接受单次TUR的132例患者中,75例(57%)在首次膀胱镜复查时发现残余或复发肿瘤,45例(34%)有肿瘤分期进展;而在接受再次分期TUR的215例患者中,62例(29%)有残余或复发肿瘤,16例(7%)有肿瘤分期进展(P=0.001)。作者认为,对高危表浅性膀胱肿瘤的再次分期TUR可以提高BCG灌注治疗的早期疗效,降低肿瘤复发频率,延缓早期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膀胱灌注干扰素治疗膀胱表浅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浸润性膀胱肿瘤有两类:表浅乳头状移行细胞癌(TCC)和原位癌(CIS)。它们都有复发率和恶化潜力。而CIS更易恶化。应用化疗和免疫剂预防CIS复发已取得不同的成绩。目前,最有效的是BCG,有效率为36%~73%,但局部副作用发生率高达90%。甚至有因BCG灌注导致死亡的报导。治疗TCC的化疗药有噻替哌、阿霉素和丝裂霉素,有效率为10%~39%。但这些药的副作用常使治疗中止。 Torti首先采用干扰素膀胱灌注治疗35例TCC或CIS病人。干扰素的用量逐渐加大,开始为50×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了再次TUR后与初次TUR术后进行丝裂霉素(MMC)灌注对T,膀胱癌复发、进展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将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新诊断的148例T,膀胱肿瘤中的142例随机分2组。组1(74例)行再次TUR手术,随后进行膀胱内MMC灌注化疗;组2(68例)于初次TUR术后行膀胱内MMC灌注化疗。再次TUR术于初次TUR术后2~6周完成。排除手术切除不彻底、伴原位癌及肌层浸润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道了150例膀胱癌,TUR2周后开始膀胱内灌注BCG(Tice株)或阿霉素(ADR),随访均在3以上。有29例膀胱肿瘤患者同时伴有1—2个其它器官原发恶性肿瘤,其中17例行腔内治疗(3例ADR治疗;1例先用BCG治疗,后改为ADR;3例开始ADR然后改为BCG;10例BCG治疗)。1例膀胱肿瘤局部复发。这些病例其它器官原发恶性肿瘤均无转移,其中1例伴前列腺癌患者失访。5例没有合并其它器官恶性肿瘤患者,在开始膀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后再发尿道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患者89例,术后发生尿道癌5例(5.6%),再发尿道癌平均时间18(9~32)个月.5例患者病理分期为T1~T2.因复发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4例,因膀胱多发癌行全膀胱切除术1例.采用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3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2例.5例患者术后因排尿不畅(3例)、肉眼血尿(1例)、血性分泌物(1例)再次就诊.尿道镜检查发现尿道肿物位于前列腺部尿道2例、阴茎部尿道3例.肿物呈菜花状向尿道腔内生长,可见基底部,肿物直径1~3 cm.尿道镜活检报告均为尿道尿路上皮癌,病理分期为T1~T2.5例均行TUR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尿道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Ⅰ~Ⅱ级.术后辅以羟基喜树碱尿道灌注,每周1次,共6周.结果 5例TUR术后平均随访37(24~52)个月,控尿满意,血尿和血性分泌物均消失,尿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尿道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肿瘤未见复发、转移.结论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再发尿道尿路上皮癌可以选择保全尿道的TUR术和尿道灌注治疗,疗效较满意且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一项回顾性的非随机研究中 ,作者对新诊断的T1G3 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加BCG灌注和立即行膀胱全切的长期效果进行了比较。从1976年至 1999年 ,12 1例平均年龄为6 7岁 ( 36~ 88岁 )的患者诊断为T1G3 膀胱癌 ,92例患者采用经尿道肿瘤切除加BCG膀胱灌注治疗 ,2 9例患者立即行膀胱切除。结果 :92例保留膀胱者在平均6 .9年 ( 0 .6~ 16 .5年 )的随访期中 ,无瘤生存 2 9例 ,局部复发 33例 ( 36 % ) ,肿瘤进展 30例 ( 33% )。 92例患者中 ,2 7例( 2 9% )施行了延期膀胱切除术 ,平均延期时间为 12 .9个月 ( 4 .8~ 136个月 ) ,其中 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预防性使用氧氟沙星能否降低卡介苗在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时所产生的毒性,以及使用氧氟沙星是否会对卡介苗的抗肿瘤效果产生影响。在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中,115例未采用过卡介苗治疗的原发或复发性表浅膀胱癌患者(Ta/T1,CIS,G1~G3),被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患者经膀胱灌注卡介苗(6 3次灌注)并口服200 mg氧氟沙星,第二组则用安慰剂代替氧氟沙星。采用BCG相关副反应的详细分类表格来对BCG的副反应进行分析。第一组  相似文献   

9.
美国每年有10,000人死于膀胱癌,几乎均死于肿瘤的肌层浸润或转移。作者对101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适应症为:侵及肌层的膀胱癌(T_2,T_3,T_4),侵及前列腺导管的原位癌(CIS),TUR加腔内化疗后复发或持续存在的高分级肿瘤。该组患者中男74例,女27例;移行细胞癌(TCC)占80%,鳞状细胞癌(SCC)占14%,腺癌占 3%。通常鳞癌约占膀胱肿瘤的3~5%,而该组女性患者中鳞癌高达30%,男性为6%,两者比例为5:1。鳞癌是恶性度更高的肿瘤,多为侵润癌,5年生存率仅16~20%,该组女性鳞癌患  相似文献   

10.
BCG在目前是灌注膀胱治疗表浅膀胱癌尤其是原位癌最有效的药物,虽然一些研究表明BCG是免疫治疗的性质,但其抗肿瘤的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BCG膀胱灌注引起的局部免疫反应研究的不多,作者在本文中报道了对一组10名膀胱原位癌及表浅膀脱患患者进行。  相似文献   

11.
侵及基底膜的T_1期浅表膀胱癌的处理仍有争议。一般认为T_1期肿瘤较非浸润性的T_a期乳头状瘤预后差。本文回顾86例T_1期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TUR)后灌注BCG治疗的结果,试图确定BCG膀胱内灌注对预防局部复发及肿瘤进展的有效性. 所有可见肿瘤被完全切除后,即灌注BCG120mg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两种不同菌株的BCG即Pasteur和GlaxoBCG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效果。病人和方法:1984年以来,多次复发,TURBT治疗难以控制的浅表膀胱癌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5例曾膀胱内灌注乙环氧啶(Epodyl)或阿霉素无效。组织学Ⅱ级13例,Ⅲ级2例,低级4例,2例膀胱内为广泛原位癌。所有肿瘤均属浅表(≤PT1.病人随机分为Glaxo BCG组(12例)和Pasteur BCG组(9例),将BCG1.2×10~9集落形成单位溶于100ml N.S中由导尿管灌注。所有能见的膀胱肿瘤均在膀胱镜下  相似文献   

13.
尿路上皮的原位癌侵入肌层的危险性很高,自从应用BCG膀胱内灌注治疗原位癌后,这一危险显著地降低。BCG灌注膀胱的治疗效效果不相同,这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及不同菌株的BCG有关,目前使用的BCG有Armand—Frappier、Tice、Pastcur等菌株,这些菌株都有治疗原位癌的作用。作者在这里报道了应用Evans菌株BCG治疗膀胱原位癌的结果。作者在1985年10月至1988午3月对18名患者用Evans菌株BCG进行了膀胱灌注治疗。其中17人是膀胱原位癌,平均随访时间是24个月。该组患者诊断标准是膀胱粘膜50%以上有病变或膀胱四个象限区域有三个发现有原位癌。治疗方案是每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膀胱内灌注卡介苗 (BCG)与丝裂霉素C对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作用和毒副反应 ,作者分析了两种药物用于治疗组织学证实的Ta期和T1期膀胱癌 (不含原位癌 )的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数据 ,并考虑了BCG维持治疗、不同患者肿瘤危险性等可能影响因素。以OddsRatio (OR)及其 95 %可信区间作基本效果评估 ,并对有关毒副反应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在总共 11个符合条件的临床研究中 ,共有 14 2 1例患者接受了BCG治疗 ,132 8例患者接受了丝裂霉素C治疗。总中位随访时间2 6个月内 ,BCG组有 38.6 %的患者肿瘤复发 ,丝裂霉素C组有 4 6 .4 %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在膀胱原位癌(CIS)定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术中在普通膀胱镜下能清楚地看见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膀胱黏膜组织被染色,分别切除并送检.结果 在15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中,11例于肿瘤周边区域或膀胱其他部位均发现有小的橙色区域.这些组织电切病理结果:2例移行细胞癌,3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膀胱炎.肿瘤旁未染色的膀胱粘膜组织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 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肉眼发现膀胱微小癌灶及原位癌,方便而快速,能较好的指导电切,对减少肿瘤的遗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维持膀胱灌注对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 方法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式对有关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进一步采用分层分析判定不同BCG菌株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具体关系. 结果纳入Meta分析15篇文献1648例患者,其中采用BCG灌注治疗915例,未采用BCG灌注治疗733例.术后腔内维持灌注BCG者膀胱癌复发率为41.0%(375/915),未灌注组为45.3%(332/733).BCG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为0.58(95%可信区间0.41~0.83,P=0.003),不同BCG菌株维持灌注与T1G3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合并OR值分别为0.50(95%可信区间0.26~0.95,P=0.04)和0.63(95%可信区间0.40~0.99,P=0.04).结论 BCG维持灌注可有效降低T1G3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在膀胱原位癌(CIS)定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术中在普通膀胱镜下能清楚地看见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膀胱黏膜组织被染色,分别切除并送检.结果 在15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中,11例于肿瘤周边区域或膀胱其他部位均发现有小的橙色区域.这些组织电切病理结果:2例移行细胞癌,3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膀胱炎.肿瘤旁未染色的膀胱粘膜组织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 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肉眼发现膀胱微小癌灶及原位癌,方便而快速,能较好的指导电切,对减少肿瘤的遗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在膀胱原位癌(CIS)定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术中在普通膀胱镜下能清楚地看见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膀胱黏膜组织被染色,分别切除并送检.结果 在15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中,11例于肿瘤周边区域或膀胱其他部位均发现有小的橙色区域.这些组织电切病理结果:2例移行细胞癌,3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膀胱炎.肿瘤旁未染色的膀胱粘膜组织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 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肉眼发现膀胱微小癌灶及原位癌,方便而快速,能较好的指导电切,对减少肿瘤的遗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BCG和化疗药物治疗膀胱原位癌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作者对已经发表的比较BCG灌注和化疗药物灌注的临床随机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共有700例膀胱原位癌患者参与了9项临床随机试验,比较BCG和丝裂霉素C(MMC)、表柔吡星、阿霉素、MMC/阿霉素序贯灌注的疗效差异。298例使用BCG者中,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1975~1985对409例袭浅性膀胱癌(PTa,PTi,Tis)随机分三组研究。Ⅰ组:171例,仅作经尿道切除(TUR)。Ⅱ组:124例,经TUR后,用60mg噻噆哌与60ml生理盐水稀释作灌注,一周一次,六次。Ⅲ组:114例,经TUR后,用120mg BCG疫苗(含菌10~9)与60ml生理盐水稀释灌注,一周一次,六次。开始治疗后一年中每3个月作膀胱镜观察复发,然后一年1~2次并作尿细胞学分析。并根据已知的危险因素将三组再分为五个亚组:①肿瘤<2 cm;②复发(曾治疗);③多发性肿瘤(1处或更多);④低分化肿瘤(2.3级),⑤肿瘤>2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