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气滞湿阻证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血浆标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寻找特征性代谢产物,诠释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从而揭示气滞湿阻证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本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复制制成气滞湿阻证代谢综合征。运用超高压液相色谱-四极杆-时间飞行串联质谱仪技术检测两组血浆样本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对所得到的代谢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结果找到了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有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酸、丝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N-乙酰胺基-2-脱氧-D-葡糖、同型半胱氨酸等。结论气滞湿阻证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糖类、脂类、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这些体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是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通常先进行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通过采集证候样本或模型动物血浆、尿样品或其他体液并进行代谢产物分析,得到各自代谢产物图谱,找出特异标志性代谢产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功能,筛选、鉴定与各证型相关生物标志物群,以确定证候相关代谢谱群,探讨中医证候与代谢组学的关系。代谢组学为研究中医证候提供新思路,并从客观本质上解释二者关系,为中医药现代化搭建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从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证候代谢组学临床研究和证候代谢组学实验研究3个方面,就痰阻心脉、气阴两虚、血瘀、脾气虚、肾阴(阳)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湿热和外寒内饮等证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近5年来的进展情况并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深入阐明中医证候的内在发生机制,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量化指标,以期提高中医临床辨治水平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细胞证候模型的建立方法,该研究以人的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Hep G2细胞,建立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采用MTT比色法和显微观察法对细胞接种浓度、培养基中人血清含量以及模型细胞生长特性(细胞生长曲线、存活率和表观形态)进行考察。证候细胞模型评价:采用代谢组学手段,分别对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正常人血清与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的细胞模型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得到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的差异代谢物,对比2个组学得到的生物标记物及其代谢通路,以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代谢组学数据,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PCA,OPLS-DA)。结果显示:10%肝郁脾虚证血清诱导下,模型细胞在24~72 h内呈现正常生长、缓慢增殖,形态结构稳定的特性;肝郁脾虚证血清和肝郁脾虚证细胞模型具有19个相同的差异代谢物,涉及脂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能量代谢等9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的代谢途径。表明所建立的证候细胞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证候细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思路,并对代谢组学自身特点、研究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研究的优势进行了介绍.认为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时代一种全新的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具有融整体、动态、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特点,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研究极具意义.而脾肾阳虚证作为慢性肾脏病多发证候,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分析其特异性代谢产物标志物,进而促进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进展。方法:按照系统评价方法,以代谢组学和证候为主题词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提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从代谢组学概念、中医证候、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等五方面介绍代谢组学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发现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代谢产物,并最终确认其所在的代谢生化通路。结论:代谢组学技术在证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有望为证候本质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立大肠癌辅助治疗期脾虚湿阻证各症状的权重系数,为进一步构建大肠癌辅助治疗期中医常见基本证候轻重程度量化评价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在前期中医证候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以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为数学工具计算大肠癌辅助治疗期脾虚湿阻证各症状权重系数。结果:①回收有效问卷15份,专家积极度100%,平均权威系数0.91。②确定了大肠癌辅助期脾虚湿阻证各症状要素的权重系数以及重要性排序,一致性指标CI<0.1可认为检验项目的相对优先顺序无逻辑混乱。结论:专家问卷调查结合Saaty统计方法是建立大肠癌辅助期中医证候量化评价模型的有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代谢组学在慢性心衰病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查阅近年来慢性心衰代谢组学相关文献,从心衰及其证候的代谢组学变化进行评价,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及其证候存在差异代谢物,而代谢途径基本一致。筛选生物标志物,为心衰及其证候诊断提供辅助依据,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不同证型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方法筛选84例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分为湿热内蕴证(39例)、脾虚湿困证(28例)、气滞血瘀证(17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9名。采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经主成分分析寻找各证型的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生化指标分析显示:湿热内蕴证与脾虚湿困证的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存在差异(P 0. 05);湿热内蕴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存在差异(P 0. 05)。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证型在OPLS-DA图上区分明显,各证型间差异性代谢物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紊乱。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及气滞血瘀证存在各自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的心血管疾病,气虚血瘀证是心血管疾病相关证候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均可有气虚血瘀的证候表现,找到证候的特异性标志物,并作为微观辨证依据,成为目前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研究的焦点。心力衰竭临床应用的常见生化标志物有B型利钠肽、N末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炎症标志物、心肌纤维化标志物等。此外,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应用广泛,为探索潜在标志物提供依据。文章总结了常见生化标志物、多组学标志物在心力衰竭气虚血瘀病证诊断、预后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中医证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是一门关注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新兴科学研究技术,这种研究模式与中医学"整体观念""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故适用于中医多靶点、多系统的整体研究。因此将代谢组学引入中医证候研究,探究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性代谢标志物和代谢通路,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从多个层次阐明中医证候学的科学内涵,并从整体水平评价中医证候本质的客观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痰湿证"的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痰湿证"的代谢特点和证候本质,从建立"痰湿证"代谢组学数据库,全面获取"痰湿证"的定量研究,从微观角度对"痰湿证"进行解读,并逐步形成"痰湿证"现代医学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凝聚了历代医家经验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丰富的宝藏。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研究技术,其关注的是机体代谢产物的整体性变化,以推测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这与中医学"整体观"、"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因此,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研究,在寻找中医证候的潜在标志物和差异性代谢通路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探索中医证候本质、使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医药内涵提供了突破口。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运用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的中医证候本质的临床研究进展,试图归纳中医证候的代谢特点和探索中医证候本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物标志物变化的黄芩干预肺热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黄芩干预肺热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确定表征肺热证候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群,并基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探讨黄芩清肺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代谢组学理论,以UPLC-Q-TOF/MS为核心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为数据解析手段,研究空白大鼠、肺炎链球菌诱导肺热证候大鼠和黄芩干预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组时量的轨迹变化和对应关系.结果:确定6个能够表征肺热证候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且黄芩对6个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明显的回调作用,初步鉴定了2个生物标志物:D-12-前列腺素J2和吲哚酚硫酸盐.结论:从生物体内代谢层面阐明黄芩具有较好的清肺热作用,并且清肺热作用机制与6个生物标志物的代谢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利血平所致大鼠脾虚证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利血平所致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的变化,鉴定与脾虚相关的代谢标志物以探讨脾虚相关代谢途径.方法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在血清和尿液中选取生物标志物.结果 利血平所致的脾虚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血清和尿液中分别鉴定了与脾虚相关的12种和10种生物标志物.结论 脾虚大鼠机体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氨代谢紊乱,同时,转甲基作用被抑制.该研究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诊断的客观化和脾虚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活血方加减治疗Ig A肾病脾虚湿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Ig A肾病脾虚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口服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间中医证候、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前后变化。结果: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尿蛋白定量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祛湿活血方加减不仅能够改善Ig A肾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还能降低患者的尿蛋白定量。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基于唾液转录组学探讨疾病证候的复杂性并揭示其科学内涵具有巨大科研潜力。现分析了慢性胃炎和胃癌脾虚证的联系以及疾病的进展过程。基于唾液外泌体exoRNA表达谱,运用唾液转录组学的学科优势,在中医学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寻找其具有临床价值的差异表达的分子标志物。进一步推动证候物质基础的定量、定性研究,并从分子机制角度切入促进中医肿瘤证候的精准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厥心痛"范畴,临床上痰阻心脉证较为多见。随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重视,近年来对冠心病痰阻心脉证的证候特征研究取得了较多新的进展。文章从冠心病痰阻心脉证的四诊客观化研究、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及基因组学等方面对冠心病痰阻心脉证的证候特征进行概述,以期为冠心病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讨糖尿病肾病(DKD)湿证患者血清差异代谢谱,寻找与DKD患者不同分期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析广东省中医院生物资源标本库诊断为DKD的患者血清代谢谱,应用代谢组学处理软件ProgenesisQI和KEGG、HMBD数据库统计分析,筛选湿证与非湿证间、以及不同分期DKD患者间的差异代谢物。采用ROC分析对上述差异代谢物的诊断性能进行分析,并取二者ROC分析交集的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同时与湿证和DKD不同分期相关的主要代谢通路。结果 研究共纳入63例DKD患者的血清标本,其中非湿证患者16例,湿证患者47例。同时以7名健康人群为对照。代谢组学结果显示,DKD不同湿证亚型与非湿证患者的血清代谢谱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水湿证/湿浊证/湿热证与非湿证间分别有167、65、28种差异代谢物,P<0.05)。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水湿证、湿热证和非湿证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苯丙氨酸代谢和胆汁分泌代谢,湿浊证和非湿证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脂代谢、癌症的胆碱代谢途径。在证候差异代谢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如何选用多元统计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2次因子分析提取脂肪肝的基本证型,利用因子得分揭示基本证型的组合规律,结合聚类分析归纳出脂肪肝常见的复合证型。结果:脂肪肝的基本证型为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脾虚、脾虚湿阻、湿热内蕴、血瘀、痰湿内阻;基本证型组合形式以1~4个多见,病机较简单时,脾虚湿阻型最常见,病机较复杂时,肝肾不足型最常见;有13.6%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型,5.8%的患者表现为不可分类型,其余患者被聚为五型,分别为脾虚痰瘀互结11.5%、肝肾阴虚18.5%、脾虚痰湿中阻32.0%、脾虚湿热内蕴10.2%和肝郁脾虚湿阻8.3%。结论: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多元统计方法合理地结合应用,能对中医证候进行比较客观地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