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附3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36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60例均为女性,年龄16—74岁,平均43岁。溢液时间3天一2.5年。单侧溢液者302例,双侧溢液者58例,伴乳房肿块者29例。选择其中82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为乳腺癌18例,乳管内乳头状瘤36例,良性乳房疾病28例。65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中病理结果为乳癌者15例,占23.1%;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2例,占49.2%。结论 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结合乳管造影、导管镜可明确乳头溢液原因。对45岁以上的乳头血性溢液患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 ,病人多为 4 0~ 6 5岁女性 ,常发生于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我院自 1985~ 1998年间共收治乳头状瘤恶变 2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 2例均为女性。年龄 2 9~ 75岁 ,平均 5 2岁 ,4 0~ 6 5岁占 6 8 1%。占同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4 4 %。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 5天至 7年 ,平均就诊时间为 1年。其中 6例以血性溢液、2例以淡黄色溢液合并乳腺肿块 ,其他病人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发生于左乳房者 10例 ,右侧乳房者 12例 ,中心区 17例、外周区 5例。肿块直径最小者1cm ,最大者 10cm ,平均为 2 6cm。8例经外院…  相似文献   

3.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对乳头溢液(血)的患者先行病变乳管造影,明确诊断及乳头状瘤的部位。其中12例合并乳腺导管扩张症,对明确诊断的28例患者静脉麻醉下经钝头细针注入亚甲蓝染色,切除病变所在的乳管及周围着色的乳腺组织,并行快速病理检查。该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及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乳管内乳头状瘤。其中12例合并乳腺导管扩张症者中2例年龄>60岁且合并乳管上皮增生活跃,再次行患侧乳房单纯切除术。术后全部患者乳头溢液(血)停止,顺利康复出院。23例患者术后得到4~8 a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乳头溢液(血)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症状,病变乳管造影是基层医院简单而可靠的辅助检查,切除病变所在的乳管及周围着色的乳腺组织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可预防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8例乳头溢液未扪及肿物患者采用乳管镜置针定位肿瘤位置,选择合适切口切除病变。结果68例肿瘤均完整切除,包括4例恶性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乳房外形无明显改变。68例随访5~24个月,中位数14个月。1例不同导管出现溢液,余无复发。结论经乳管镜置针明确肿瘤位置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03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其中6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中冰冻,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者结束手术,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导管内癌行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一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自体再造术。结果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59例(93.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3.2%),导管内癌2例(3.2%)。5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3个月复查,无溢液症状及明显不适。结论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手术切除范围小,创伤小,乳房外形基本无改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标本检出率高,误诊和漏诊少。  相似文献   

6.
我院1998年至2006年共收治54例单纯性乳头溢液患者,采用乳头内置管引导,注入适量美蓝标记,选择性区段切除蓝染导管及腺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4例均为非哺乳期女性,平均年龄46岁(28~59岁)。发病时间为3个月~2年。本组均未触及肿块,其中12例已行一次乳腺部分切除术仍有溢液。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均为单侧,血性溢液34例,浆液性溢液15例,水样5例。检查:细胞学检查32例中可疑癌细胞1例。B超检查50例中乳腺导管扩张症4例,乳腺小叶增生6例。钼靶X线检查34例,1例疑乳癌。乳管镜检查17例中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乳头状瘤病3例,乳腺导管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在乳头溢液疾病中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纤维乳管镜检查及冲洗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乳管镜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12例(其中1例为导管原位癌),乳头状瘤病5例,乳管扩张及乳管炎共8例,未见明显异常2例。乳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7%(11/12)和80.0%(4/5)。结论纤维乳管镜可在直视下对乳头溢液疾病进行检查和冲洗,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临床上对乳头溢液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有病理诊断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在局麻下经病变导管注射美蓝染色定位后,行导管区段切除术72例,肿瘤切除术12例,象限切除4例,单纯乳腺切除术2例。术后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检查,诊断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72例,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合并不典型增生4例。结果 90例患者门诊随访,患乳无溢液复发及癌变。保留乳房者88例无乳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变形。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根据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方法。我们对8例单侧乳房单个乳管溢液考虑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应用亚甲蓝染色、可弯曲金属导丝引导下的乳管段切除术,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管镜辅助切除乳腺Ⅰ、Ⅱ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2006年2~8月,对20例Ⅰ、Ⅱ级乳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行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乳管镜辅助准确定位,经乳管镜注入极少量稀释美蓝(1:1~1:1.5)使病变乳管蓝染,根据体表乳管镜光斑位置,选择乳晕旁小切口(1—2cm),找到蓝染的乳管,从乳头下断扎,向腺体方向游离乳管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远端距肿物1~2cm,剖开乳管确认肿瘤,切除病变乳管,送病理检查。结果20例均顺利找到病变乳管并切除,并于乳管内找到肿瘤。手术时间30-60min,中位时间50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瘢痕隐蔽,美容效果好。术后病理均为导管内乳头状瘤。20例随访2—8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无乳头溢液及肿瘤复发。结论乳管镜辅助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1.
纤维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内视镜(FDS)在诊断治疗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98例非哺乳期乳头溢液患者行109次乳管镜检查,分别进行药物灌注、乳腺病变导管小叶切除、乳腺象限切除、乳腺区段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乳管扩张症56例,行药物灌注治疗,54例症状消失,2例行手术治疗;化脓性乳管炎2例,均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34例(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导丝定位下乳腺区段切除,其中5例行象限切除;3例导管内癌,行乳房切除或病变乳管在内的乳腺象限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3例导管浸润癌,行乳房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综合治疗,随访未见复发。讨论:FDS提高了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率,因能直接观察到乳管上皮及导管腔内情况,据其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患者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其中4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5.4%,16例以乳头乳晕区肿块来诊,占24.6%.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者5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5例,乳头状瘤病伴癌者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是7.1%.4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检出率为85.7%.结论 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管镜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方法:126例乳头溢液患者中积乳症、乳管扩张并乳管炎者进行乳管药物灌洗,对发现肿瘤者手术治疗。结果:126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伴乳管炎78例,行乳管药物灌洗后乳管溢液均得到根治或明显好转。诊断乳管乳腺癌15例,乳头状瘤33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9.2%。结论: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的特点,术前定位准确,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或过大的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切口直视下切除扩张乳管治疗乳头溢液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001年10月~2005年8月在环乳晕小切口美兰标记直视下切除扩张乳管治疗的32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病理证实31例为良性病变(主要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房囊性增生病),行扩张乳管及周围少许乳腺组织切除,1例诊为乳腺导管内癌行保乳手术.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美兰标记切除扩张乳管治于疗乳头溢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妇女非哺乳期间发生的乳头溢液多数是病理性的,这种乳头异常分泌约占各种乳腺疾病的5%~8%,最常见病因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约占总发病人数的一半,其次是乳房囊性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我院因未开展纤维乳管镜,历来对乳头单导管溢液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我院自2000~2006年对32例病理性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了术前溢液细胞学检查和乳管造影检查,术中采用正确的定位方式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现将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乳管镜下切割乳管内乳头状瘤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纤维乳管镜(Fiberoptic ductoscope system,FDS)下诊断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s,IP),并在FDS下行细胞活检针切割手术。病理均为IP,其中4例随访1月-6月未见溢液复发,1例术后2月再次血性溢液,行乳腺区段切除术。认为FDS下切割手术,对于大导管微小单发的IP较为有效,不适于较大或多发的Ⅱ级导管以下的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211例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年龄分布、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情况、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211例患者中,乳头状瘤874例,乳头状瘤病231例,乳头状癌106例;恶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良性病变患者(P<0.01),31~50岁为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高发年龄;16.0%患者有乳腺疾病手术史,乳头状瘤病患者中先后多次手术及同时双侧手术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患者(P<0.05);67.8%患者有不同性质的乳头溢液,乳头状癌患者中溢液病例少于良性病变患者,但血性溢液明显多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约80%的良性病变术中可见肿块,恶性者术中均可见肿块,乳头状瘤病患者中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P<0.05),肿块>1.0 cm时常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癌患者肿块平均最大径(1.93±0.78)cm;导管造影及导管镜检查对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彩色B超和钼靶(P<0.05)。 结论: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有一些共同表现,也有各自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乳管镜可用于直接观察和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应用修改了部分乳头溢液病人的手术指征。经乳管镜下定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变,可缩小手术范围,避免盲目切除。此外,介入性乳管镜的应用可使部分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人免于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是否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方法: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定量检测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或乳头溢液和18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13种高危型HPV DNA的含量。结果: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或溢液中有3例呈阳性(检测值〉1),阳性率为10%,而18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肿瘤组织中未发现高危型HPV的感染。3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9例,3例阳性者均为中央型,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HPV阳性率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高危型HPV的感染,HPV感染的来源可能是通过乳管的开口进入乳腺,不能支持高危型HPV感染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展及癌变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探讨乳管镜在病理性乳头溢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乳头溢液病理结果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回顾性分析177例经乳管镜检查后接受手术的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乳管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及溢液颜色性状、年龄等各项临床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的关系。乳管镜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75.1%,血性溢液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或导管内癌率高于非血性溢液(P<0.05),外周型乳头状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率高于中央型乳头状瘤(P<0.05),年龄、单孔/多孔溢液,单侧/双侧溢液各病理结果比率并无显著区别(P>0.05)。纤维乳管镜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符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血性溢液患者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导管内癌的发生率较非血性溢液高,临床上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