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手外伤手术患儿60例,其中骨折29例,肌腱、血管神经损伤31例,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B组均在周围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留置导管行连续腋路臂丛阻滞,术后A组采用0.2%罗哌卡因+1ug/ml芬太尼自控臂丛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nerve analgesia,PCNA),B组采用10ug·kg-2·d-1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观察两组视觉图形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F)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视觉图形模拟评分法在4—8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A组恶心、呕吐、嗜睡症状明显多于PCNA组(P〈0.05)。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镇痛在小儿手外伤中应用效果好,副作用少,较静脉镇痛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3.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杨川  张玉荣  萍首鹏 《西部医学》2012,24(6):1153-115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病人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肥胖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两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总量≤0.5ml/kg。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B组起效时间较长(P〈0.01)。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明显高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优等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B组有6例并发症,但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对肥胖病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定位准确,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预充布托啡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李伟  冯文华  赖廷波 《广西医学》2011,33(11):1470-1471
目的观察预充布托啡诺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0例,均采用套管针改良肌间沟法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保留套管针术后接自控镇痛泵,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镇痛药物均用0.125%罗哌卡因100ml,A组接镇痛泵前先经连续导管预充1mg布托啡诺+生理盐水5ml;B组直接接镇痛泵。两组背景剂量均为4ml/h,自控剂量为3ml,锁定时间为20min。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术后4h、8h、12h、24h镇痛效果优于B组(P〈0.05);A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有呼吸抑制。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连续导管内预充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组(A组)和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B组),每组各3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术后6、12、24、36、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48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满意率为93.3%,B组为6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B组为2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与常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应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少,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用于前臂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脱管的发生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ASAI-Ⅱ级前臂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I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脱管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组术后多个时间点(8,12,16,24,36h)镇痛评分均优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脱管发生率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术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用于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7~14岁,体重15~43kg。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A组)和神经刺激器组(B组),每组30例。比较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完全阻滞起效例数。结果:A组完全阻滞率86.7%,B组为93.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在阻滞下完成手术。其中,A组中有4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B组中有2例行1%利多卡因肘部尺神经阻滞。结论: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儿童麻醉是一种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行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肘关节粘连松解术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CBB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A组),每组10例.PCA组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静脉吗啡镇痛.CB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并用与PCA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吗啡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不同时段吗啡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CBB组在术后12、16、24、32、40和48 h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应时间的PCA组(P值分别<0.05、0.01),CBB组在术后8-48 h各时段的吗啡消耗量及术后48 h的吗啡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PCA组(P值分别<0.01、0.05),CBB组的镇痛满意率为9/10,显著高于PCA组的2/10(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肘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对肱骨髁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20例(ASAⅠ~Ⅱ级)肱骨髁骨折患者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PCRA法,镇痛药0.75%罗哌卡因30mL+芬太尼0.7mg,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接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镇痛泵,按锁定加压钢板(LCP)模式给药,即负荷量(5mL)+持续量(2mL/h)+PCA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分钟;对照组采用PCIA法,镇痛药芬太尼0.7mg+氯偌昔康32mg,静脉穿刺置管接PCA镇痛泵,模式同治疗组。测定麻醉前、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的血浆浓度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同时记录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肘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与麻醉前比较,SBP、DBP、HR显著降低(P〈0.05),VAS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比较,SBP、DBP、HR无明显差异(P〉0.05),VAS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关节伸、屈运动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PCRA能有效降低肱骨髁术后患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的血浆浓度等应激指标,在镇痛效果、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及肘关节活动度方面,较PCI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在连续臂从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合适浓度。方法:上肢手术患者90例,采用套管针行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从神经阻滞,并保留套管针术后接患者自控镇痛泵。A组0.4μg/ml舒芬太尼加0.125%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B组0.5μg/ml舒芬太尼加0.125%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C组0.6μg舒芬太尼加0.125%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3组背景剂量均为4ml/h,自控药量每次2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镇静程度、镇痛泵使用情况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镇痛效果较B、C两组差,B、C两组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3组运动阻滞程度、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0.5μg/ml舒芬太尼联合0.1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即可获得满意镇痛效果,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谢红春  杨丽佳  黄超  杨剑 《四川医学》2012,33(5):834-835
目的观察24例醉酒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48例醉酒后肩部受伤的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A组)和神经刺激仪组(B组),记录麻醉效果。结果 B组达(优+良)的患者数95.8%(23/24),明显高于A组62.5%(15/24)(P<0.05)。A组有7例麻醉效果差。结论醉酒后肩部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是安全、方便、可靠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腕部或前臂皮肤缺损进行腹部皮瓣(带蒂)修复术时诱发冻结肩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选择手、腕部或前臂腹部皮瓣断蒂术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硬腰联合麻醉,腹部皮瓣断蒂术时兼顾对肩关节进行被动手法松解治疗和术后主动肩关节功能锻炼.对照组患者采用局麻或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入路)+硬腰联合麻醉进行腹部皮瓣断蒂术.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断蒂术后2周对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术后2周,研究组患者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利用术中臂丛阻滞(肌间沟入路)复合硬腰联合麻醉提供的无痛及肌松条件,行肩关节的手法松解并且于术后配合主动的肩关节功能锻炼,能够预防和治疗带蒂皮瓣修复术后继发冻结肩,促进手及肩关节功能全面恢复,减轻术后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阻滞与单独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小儿断指再植手术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组,B组为氯胺酮静脉麻醉组。观察其镇静、镇痛效果,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及苏醒期反应。结果B组MAP、HR与A组比显著增高(P<0.01),B组SPO2、RR与A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苏丽  张兰 《四川医学》2012,33(7):1172-1174
目的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PCN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肘关节术后患者,比较两者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PCNA组和PCIA组,术后分别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2h、12h、24h和48h的疼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术后24h和48h主动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PCNA组术后2h、12h静息时VAS评分,以及术后24h、48h主动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或P<0.001)。PCNA组术后2h、12h镇静评分高于PCIA组(P<0.05或P<0.02),术后24h、48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01);PCI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CN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CNA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为93.33%,PCIA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以为肘关节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术后镇痛,同时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于静脉自控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肩关节镜手术广泛开展.肩袖损伤术后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和对手术的满意度.目前临床上应用多种方法缓解术后疼痛,包括阿片类药物镇痛(opioid analgesia)、非阿片类药物镇痛(nonopioid analgesia)、肩峰下或关节腔内局部麻醉药物浸润[sub-acromial (bursal) or intra-articular infiltration of local anaesthetic,SBB]、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ehial plexus block,ISB)、肩胛上神经阻滞(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SSNB)或伴腋神经阻滞(axillary nerve block,ANB)、低温疗法及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esthesia,MMA)等.本文对各种缓解术后疼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肩关节镜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R组(对照组)、D1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h)]和D2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7 μg/(kg·h)],每组30例。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入0.375%(体积分数)罗哌卡因10 mL,评价臂丛阻滞效果后进行全身麻醉。D1组和D2组先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 μg/kg,10 min内泵注完毕后分别以0.2 μg/(kg·h)、0.7 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记录各组臂丛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首次疼痛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同时记录各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前(T0)、给药后10 min(T1)、给药后30 min(T2)、停药时(T3)、术毕时(T4)及气管拔管时(T5)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R组相比,D1组和D2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D1和D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T1~T5各时点的心率、收缩压明显降低(P<0.01)。与D1组比较,D2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右美托咪定可延长臂丛阻滞的镇痛时间和感觉阻滞时间,有效抑制术中应激反应,为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其中,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安全性更高,临床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