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目的对HbA1c〉9%的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的短期强化治疗,探讨两种强化方案的疗效。方法36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使用甘精胰岛素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对其在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自身及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均显著下降(P均〈0.01),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FPG、2hPG、HbA1C治疗前后的差值及治疗12周后早餐前后血糖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甘精组血糖达标更迅速。结论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两种短期强化方案疗效均佳,且胰岛素组降糖更显著、迅速。  相似文献   

2.
对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BMI、FPG、2hPG、HbA1c、FINS、2hINS、HOMA-IR变化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均显著下降(P〈0.01);HOMA-IR下降、HOMA-β升高(P均〈0.01);TG、TC、LDL均显著下降(P〈0.01)。低血糖发生少。结论:HbA1C〉9%的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可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患者依从性好,是安全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将62例肥胖T2DM随机分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组(A组)、瑞格列奈联用罗格列酮组(B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BMI)等变化,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ins、2hIns、TG、LDL—C、BMI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能够有效降低血糖,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治疗肥胖T2DM的有效联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将46例T2DM患者分为诺和锐30组和磺脲类药物组,分别给予诺和锐30联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bA1显著下降(P〈0.05-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诺和锐30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均能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并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在控制高血糖方面诺和锐30组优于磺脲类药物组。  相似文献   

5.
将46例T2DM患者分为诺和锐30组和磺脲类药物组,分别给予诺和锐30联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HbA1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HbA1显著下降(P〈0.05-0.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诺和锐30或磺脲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均能有效的改善T2DM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并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在控制高血糖方面诺和锐30组优于磺脲类药物组。  相似文献   

6.
对35例T2DM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HbA1c、空腹及餐后1、2,3小时C肽分泌。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空腹及餐后1、2、3小时C肽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C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初发T2DM患者87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44例、B组43例.两组均控制饮食、餐后适当运动,在此基础上,A组采用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B组采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均为3年.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期间观察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FPG、2 hPG、HbA1c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治疗1、3年与B组同期比较,FPG、2hPG、HbA1c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降低(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T2DM患者的血糖、HbA1c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能减少其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吕志敏  张荣华 《山东医药》2010,50(21):73-74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均为两组,治疗组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中性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观察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FPG、2h PG、HbA1c均降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67%、23.33%(P〈0.01)。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初发T2D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张耀臣 《山东医药》2011,51(49):81-82
目的探讨磺酰脲类降糖药亚莫利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亚莫利治疗,观察组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FPG、2hPG、HbA1c,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莫利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T2D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9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二甲双胍+西格列汀治疗,B组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24周。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指标,测量BMI和血压,记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2hPG降幅A组大于B组,FPG降幅、体质量增加B组大于A组(P均〈0.01);两组血压、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西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安全性良好;但在降低2hPG方面西格列汀优于吡格列酮,降低FPG方面吡格列酮优于西格列汀。  相似文献   

11.
40例门诊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后对比HbA1c、FPG、2hPG、低血糖发生;结果: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后HbA1C、FPG、2hPG均较前显著降低(P〈0.01),低血糖发生少。结论:对新诊断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索治疗可提供良好的血糖控制,患者依从性好,是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控制空腹及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方法将136例单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国产甘精胰岛素(长秀霖),B组采用进口甘精胰岛素(来得时),两组在用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均分别与二甲双胍和瑞格列奈联用,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及HbA1C水平和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周时FPG、2hPG及HbA1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但仍未达标。两组患者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治疗后4周时FPG及2hPG水平均已达标,HbA1C水平于治疗2个月时达标。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均〈0.01),两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4.2%和4.6%,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甘精胰岛素分别与二甲双胍和瑞格列奈联用,能较好控制FPG、2hPG及HbA1C水平,低血糖发生率均较低,临床疗效相近。因此,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和瑞格列奈联用是控制FPG、2hPG及HbA1C水平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将入选的100例(男52例;女48例)伴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患者按体重指数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荚脲组,持续治疗12周。结果无论是二甲双胍组还是格列美脲组经降糖治疗后FPG、HbA1C、TC、TG、LDL、Apo—b均有下降(P〈0.01),HDL、Apo-a有所上升(P〈0.01,P〈0.05);组问比较,二甲双胍组TC下降显著(P〈0.05);TG、LDL的下降与HbA,c呈正相关(P〈0.01)。结论伴有血脂异常的初诊T2DM在治疗早期可通过单纯控制血糖改善血脂,二甲双胍与格列美脲可作为一线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4.
对50例初诊的T2DM患者进行短期强化治疗。结果随HbA1c水平的升高T2DM患者的FCP、2hCP呈下降曲线(C组与A、B组比较P〈0.001)。并且所有患者的分泌高峰后移。经积极治疗,无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使用胰岛素强化,FPG(P〈O.001)、2hPG(P〈O.001)、HbA1c(B〈C组P〈0.001)、FCP(A组P〈0.01,B组P〈0.05、C组P〈0.001)、2hCP(B组P〈O.05,C组P〈0.001)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结论有效的强化治疗均能改善糖代谢,胰岛素治疗尤为显著,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bA1c对于T2DM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T2DM患者230例,IGR患者130例和糖耐量正常(NGT)者102名,行75 gOGTT,同时测定FPG、2 hPG、HbA1c等临床指标. 结果 T2DM组FPG、2 hPG高于IGR、NGT组,IGR组FPG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R组2hPG高于NGT组.T2DM组HbA1c高于IGR、NGT组(P<0.01),IGR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与FPG、2hPG呈正相关(r=0.698、0.652,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HbA1c≥6.4%为诊断切点的曲线下面积0.922(95%CI:0.899~0.946),HbA1c≥6.4%时与FPG及与2 hPG诊断T2DM的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bA1c可作为T2DM诊断标准之一,HbA1c≥6.4%为最佳诊断切点.  相似文献   

17.
对6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四周的诺和锐强化治疗。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短期诺和锐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对6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四周的诺和锐强化治疗。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ins与FPG比值、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短期诺和锐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T2DM超重、肥胖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加用每日一次地特胰岛素(Det)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93例老年T2DM超重、肥胖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Met+ Acarbose);B组二甲双胍+阿卡波糖+Det (Met+ Acarbose+ Det),疗程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BMI、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24周后,B组FPG、2hPG、HbA1 c、BMI较基线及A组降低(P<0.05),且无夜间低血糖发生. 结论 Det联合低剂量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老年T2DM超重、肥胖患者血糖,优于单纯口服给药,并能控制体重,且无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昆明市T2DM患者HbA1C与FPG、2hPG和血红蛋白(Hb)的关系,了解HbA1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昆明市居住5年以上的T2DM患者208例,对HbA,C与FPG、2hpG和Hb进行分析,将高血红蛋白和正常血红蛋白组FPG、2hPG和HbA1C进行比较。结果HbA1C与FPG、2hPG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9,HbA1C与FPG和2hPG的回归方程为Y-1.124+0.334X,+0.284x2。不同Hb水平间FPG、2hPG和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HbA1c的主要因素是FPG和2hPG,Hb对FPG、2hPG和HbA1C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