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 回顾我院1.495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694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并以406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和临床资料.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成功率为95.3%,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7.3%.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手术成功率与经股动脉组(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操作时间、X线照射时间较经股动脉组长(54.9±15.2 min比40.1±10.6 min,P<0.05;20.2±8.3 min比15.1±6.5 min,P<0.01)、造影剂用量较经股动脉组多(165.2±30.7 mL比143.5±25.1 mL,P<0.01).大部分(94.5%)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血管成形术虽然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长,造影剂用量多,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具有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病例为住院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60例.经桡动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血清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后患者血清中ET、NO水平较冠状动脉造影前升高,但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后较冠状动脉造影前患者血清中NOS活性增高(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可能造成血管内皮轻度损伤,同时可能具有激发内源性心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宛经股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三种不同路径对冠状动脉介入的诊治方法,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284倒,其中经尺动脉途径32例,经桡动脉途径168例,经股动脉途径91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股动脉组100.0%,桡动脉组6.4%,尺动脉组96.9%.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为(8.425±6.395)%,桡动脉组为(2.282±1.971)%,尺动脉组为(3.125±1.975)%.失败原因:3倒是因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尺动脉径路成功,3例桡动脉痉挛改尺动脉径路成功,1例尺动脉痉挛穿刺失败改股动脉穿刺成功.结论 经尺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经桡动脉径路一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介入诊疗路径.不仅可作为部分患者的首选穿刺血管,也可作为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52例拟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血管超声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测量其右侧桡动脉舒张期内径并结合血流频谱评价有无血管狭窄并发症。结果152例患者中148例(98%)成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漏,所有患者均无手部缺血症状。术后出现桡动脉血管并发症21例(局限性狭窄18例,占12·2%;弥漫性狭窄3例,占2·0%)。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桡动脉内径无明显差别(2·51±0·56mm对2·47±0·60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个月出现桡动脉局限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为桡动脉内径与动脉鞘管外径之差、操作时间和糖尿病。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安全可靠。应用高频超声对桡动脉进行检查,术前有利于导管和动脉鞘的选择,特别是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有意义;术后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6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等。结果 860例患者中经桡动脉途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33%(837/860)。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桡动脉闭塞9例(1.08%),血肿8例(0.96%),出血5例(0.60%),迷走神经反射1例(0.12%),动静脉瘘1例(0.1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会有血管并发症发生,但较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手术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以及血管痉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580例,经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其中227例经右桡动脉,353例经左桡动脉进行操作.观察操作过程、选用导管数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等方面.结果 经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CAG操作,首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左桡动脉较经右桡动脉选用导管数量多(P<0.05)、手术时间短(P<0.05)、X线曝光时间短(P<0.05)、造影成功率高(P<0.01);两组间血管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 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控制方便,操作时间短,造影成功率高,与经右桡动脉途径操作具有同样的可行性和较少的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穿刺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冠心病患者(男9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44±9.4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5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2例桡动脉穿刺虽成功但试行球囊扩张失败,其余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共扩张病变血管135支(前降支69支,回旋支26支,右冠状动脉39支,静脉桥血管1支),治疗病变148处(A型15处,B型106处,C型27处).98例患者的105支血管植入支架共110个,1例行旋磨术,1例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25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穿刺局部大量出血需输血者1例,局部较大血肿2例,肘动脉分支穿孔1例.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上可行,但穿刺较困难,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应警惕局部血管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4年3月至2006年9月,分别经桡动脉(36例)或股动脉(51例)途径完成87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观察不同入路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随访期间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 在37例选择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仅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为97.3%,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操作时间(59.2±15.0 mm比56.9±22.3 min)和造影剂用量(216±33 mL比205±41 mL)无明显差异,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0)明显低于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3.9%);临床随访6个月,仅1例股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死亡,分别有1例经桡动脉介入患者和2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访期间接受了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治疗,随访期间总MACE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1%,股动脉组患者为5.7%,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而且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股动脉途径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植入Firebird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再狭窄率.结果 共植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113枚.86例患者住院期间无血栓形成和临床随访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国产药物支架近期能够有效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5月-2003年9月住院的14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成股动脉和桡动脉二组,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53%和98.75%(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0%和6.25%(P<0.01)(不包括疼痛和尿潴留等非血管并发症).结论本研究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我们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5月-2009年12月住院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1 3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16例,前臂肿胀11例,术后拔桡动脉血管鞘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桡动脉闭塞1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局部感染和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急诊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97例冠心病患者男性6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76.44±6.20)岁。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结果:93例患者均取得穿刺和介入治疗成功。1例桡动脉穿刺失败改行股动脉穿刺,3例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但头臂干迂曲、升主动脉扩张,在造影后改行股动脉途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PCI)成功。扩张病变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2支,前降支52支,回旋支13支。97例患者靶血管植入支架共221个。21例患者术中须更换导引导管。术后股动脉穿刺局部较大血肿2例,桡动脉闭塞2例,前臂皮下淤血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根据随机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根6F 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PCI操作时间、放射剂量、透视时间、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血管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为96.67%。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放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0 d均未出现MACE。结论 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1 材料与方法 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对我院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拟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外周血管超声观察.用Hewllet-packed Image Point型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系统(10 MHz探头),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近期(2.25±1.34)天;远期(80.29±29.12)天应用该系统观察穿刺血管各项指标.超声观察结果分为3级.A级:血管内径大致同前或轻微狭窄(术后内径较术前狭窄<20%,血流信号连续);B级:血管内径显著狭窄(术后内径较术前狭窄≥20%);C级:闭塞,未见血流信号.患者情况:男性75例,女性25例;经桡动脉途径61例(桡动脉组)、股动脉途径42例(股动脉组,有3例经桡动脉途径未达冠状动脉而改做股动脉途径);平均年龄(55.72±9.25)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为两组:试验组(75例)用血压计袖带缠绕于右上臂并充气达20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5 min后放气,重复3次,每次间隔5 min,然后送入导管室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对照组(75例)不作预处理,按常规送入导管室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6 h。术前和术后1周,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右桡动脉远端。统计术中和术后1周内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中和术后1周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前臂张力性血肿、腕管综合征和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两组桡动脉闭塞和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75)vs. 11.3%(1/75),P0.05;12.0%(9/75)vs. 17.3%(13/75),P0.05]。试验组桡动脉痉挛、狭窄和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3/75)vs. 14.7%(11/75),P0.05;34.7%(26/75)vs. 52.0%(39/75),P0.05;2.7%(2/75)vs. 12.0%(9/75),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外周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及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12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58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天数、球囊及特殊导管使用率、手术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与经股动脉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而局部血管并发症少(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但经桡动脉组球囊使用率高(P<0.05),特殊导管使用率也较经股动脉组高(P<0.01),手术耗时长(P<0.01),动脉痉挛发生率也高于经股动脉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且手术成功率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在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积累大量的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经桡动脉途径行CAG的患者230例,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技术在术前及术后1~3个月测量桡动脉舒张期内径,并结合血流频谱评价桡动脉有无发生狭窄.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手部缺血等并发症.其中2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狭窄,占9%,其余病例CAG前后桡动脉内径未发生显著性的变化[术前(2.37±O.64)mm,术后(2.32±0.61)mm,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桡动脉多次穿刺和糖尿病.结论:经桡动脉CAG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已逐渐成为一种有益的替代途径.本文观察了其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和结果 对我院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全部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其中男性4人,女性2人,平均年龄(62±5.8)岁.对6例梗塞相关血管行直接PTCA均获成功,其中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局部弹性绷带固定、压迫4~6小时,无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一例患者桡动脉搏动较术前减弱,无手缺血症状.结论 本研究初步显示,经桡动脉直接PTCA可安全有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快速简便、穿刺中位出血并发症少、患者可尽早离床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应用桡动脉作为桥血管行CABG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是否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将168例患者分为介入组(76例)、非介入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介入组比较,非介入组桡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显著增高,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侧前臂切口感染、拇指麻木、骨筋膜室综合征等桡动脉获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选择非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术后的桡动脉作为桥血管可提高桥血管通畅率并改善CABG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