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一步法湿法腈纶生产中采用涤纶非织造布滤片取代传统的机织布过滤材料净化 NaSCN溶剂,使整个生产系统中 NaSCN溶剂含有的微粒直径有效地控制在 5um以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腈纶纤维质量。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1.腈纶简述 纤维成分的重量百分率至少含有85%丙烯腈的纤维称之为腈纶纤维,变性聚丙烯腈则含有35~85%的丙烯腈。 丙烯腈基树脂的合成于1929年首先在德国获得成功。但是,由于这种聚合体的不熔融性以及不溶解于一般溶剂而未能应用。只是到了1949年,在采用二甲基甲酰胺作为纺丝溶剂后才进入工业化生产。 腈纶纤维的问世立刻成为羊毛的代用品而找到了较好的市场。它的耗用量发展很快,在合成纤维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腈纶生产中废丝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溶解回用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废丝再溶解成的原液按一定比例投入系统后,控制此原液总固含量在12%~13%,升泡粘度在70~100s时,对纤维质量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在纺织品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检测中,由于其他纤维的存在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腈纶的鉴别产生很大的干扰,本文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牛奶蛋白纤维和腈纶在浓硝酸中的溶解状态,发现牛奶蛋白纤维在浓硝酸中部分溶解,有残留物,而腈纶在浓硝酸中完全溶解,无残留物。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在混纺产品中用来鉴别牛奶蛋白纤维和腈纶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5.
溶剂预处理对腈纶纤维酶法表面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絪  王宁  陆大年 《染整技术》2004,26(1):9-11
利用助溶剂对腈纶纤维预处理后能有效提高纤维的可及度,使酶对腈纶纤维的改性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改善了腈纶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性以及酸性染料的得色能力。  相似文献   

6.
现行标准中的二甲基甲酰胺(DMF)法用于腈纶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时,存在对人体有害、对试验环境要求高等缺点,文中采用氯化锌法测试混纺织物中腈纶纤维的含量。探讨了氯化锌溶液溶解腈纶纤维的最佳工艺,并采用氯化锌法测试了腈纶与锦纶、腈纶与黏胶、腈纶与天丝以及腈纶与涤纶常见混纺织物中腈纶纤维含量,并与DMF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锌溶液浓度为7.0 mol/L时,在常温下30 min即可将腈纶纤维完全溶解;氯化锌法精确度不低于DMF法,且氯化锌溶液低毒、环保,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腈纶混纺产品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所有商业性的腈纶(聚丙烯腈纤维)都是溶液纺丝方法生产的。主要是湿纺法或干纺法,但最大量的还是湿纺法。在工业化生产中使用的有四种有机溶剂和三种含水的无机溶剂。始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溶剂体系多样化使得许多新公司进入腈纶纤维领域。自那时起,每一主要工艺都选择了最佳参数以改善产品性能和提高生产效率。由于目前使用的工艺方法相差甚大,所以在纺丝过程和纤维成形阶段以及最终产品都存在显著差别是不足为奇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孙海燕 《江苏纺织》2014,(3):35-37,44
采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溶解体系生产纤维素纤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纤维素纤维的方法,该法称为尿素溶剂法。在尿素溶剂法中原料浆粕可在氢氧化钠/尿素/水的低温溶剂体系中快速溶解,生产纤维的工艺路线较短。尿素溶剂法在纤维素溶解和纺丝成形过程中化学反应较少,工艺和原材料都是无毒无害的。但尿素溶剂法中溶剂溶解纤维素的溶解机理复杂,纤维素溶解度较低,纤维素溶液的稳定性有待确定,成品纤维的强度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腈纶干法纺丝生产工艺中溶剂对纤维成形和质量的影响,主要阐述了DMF在干法纺丝生产过程中对纤维的成型和质量的影响,并表明了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甲基乙酰胺法测试了腈纶与聚酯纤维混纺织物中腈纶纤维含量,探讨了二甲基乙酰胺溶解腈纶纤维的最佳工艺,并与二甲基甲酰胺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甲基乙酰胺在60℃下,30 min即可将腈纶纤维完全溶解;二甲基乙酰胺法精确度不低于二甲基甲酰胺法,且要求温度较低,溶解时间短,检测结果较二甲基甲酰胺法偏差较小,最大偏差为-1. 40%,符合含量偏差允许范围,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对硫氰酸钠除杂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简要回顾。论述了硫氰酸钠高温净化除杂的基本原理,以此原理为基础建立起高温净化除杂的新型实施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高温净化除杂方法,可以把硫氰酸钠中的有机杂质全部去除干净。指出这一方法必将成为今后硫氰酸钠除杂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把腈纶湿法与杜邦干法纺丝在工艺过程、成形机理、工艺参数及纤维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总结了两种纺丝方法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4kt/a NaSCN一步法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中关键设备脱单体塔、凝固浴槽、生产线电气控制技术实施改造,使其单线生产能力扩大到10kt/a以上,为国内同类装置改造成万吨级生产线提供了一定技术经验。同时发现,通过合理配置,国产单线年产15000t级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丙烯腈-蚕蛹蛋白接枝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鹰  李文刚  刘小云 《丝绸》2002,(3):26-27,30
通过蚕蛹蛋白与丙烯腈接枝共聚反应的试验。研究了温度,单体浓度,聚合时间,NaSCN浓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对丙烯腈-蚕蛹蛋白接枝纤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喻盈捷 《国际纺织导报》2011,39(2):24-24,26,27
加工聚酯瓶薄片、薄膜或纤维等回收料,对生产工艺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物料的干燥或脱挥发分以及污染熔体的过滤,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经济影响很大.可靠的工艺测量和在线监控是获得高质量最终产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可用于空气过滤的纳米纤维,利用静电纺丝技术一步法制备了树枝状聚乳酸(PLA)纳米纤维膜,探讨了溶剂种类、四丁基氯化铵(TBAC)添加量和纺丝电压对纤维膜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TBAC 添加量和纤维膜厚度对纤维膜过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为二氯甲烷,PLA 和TBAC 质量比为8:1,纺丝电压为30 kV 时,制得的纤维膜树枝状结构最为明显,其断裂应力和品质因数分别为23 MPa 和0. 068,优于纯PLA 纤维膜的5 MPa 和0. 059;随TBAC 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膜的接触角由118°降低至54. 5°;当具有明显树枝状结构的纤维膜厚度从10 μm 增加至40 μm 时,过滤效率和压降均增大,且当膜厚度为20 μm 时,过滤效率达到99. 89%,阻力约为96. 08 Pa,可满足高效空气过滤需求。  相似文献   

17.
初步考察D- 异抗坏血酸钠精制过程中滤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过滤D- 异抗坏血酸钠粗品溶液中的活性炭时,采用陶瓷膜代替滤布作为滤材,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品质量,并有助于精制收率的提高。在压力0.15MPa、温度80℃、表面流速2m/s 和浓缩15 倍条件下,陶瓷膜的平均通量高达490L/(m2·h)左右;在膜通量350~390L/(m2·h)时,其余条件同上;浓缩倍数可达20 倍,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牟莹莹 《国际纺织导报》2009,37(8):34-34,36,42
介绍了利用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中试车间的中试纺丝装置进行细旦腈纶纤维的试验生产。根据实验结果对影响纤维质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用于PAN原丝工业化生产装置的智能控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通过在线监测凝固浴浓度(DMSO溶液),自动调节补水量,以维持凝固浴浓度的稳定。该装置的使用可提高工艺参数的控制精度,在腈纶湿法纺丝及PAN基碳纤维原丝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酪蛋白与丙烯腈接枝纤维的性能及其纯纺和混纺的纺纱工艺流程,详细叙述了纤维预处理、开清、梳理、并条、粗纱、细纱、络简工序的工艺配置和注意要点,认为该纤维可纺性较好,但需进一步扩大纱线品种和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