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南构造下侏罗统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南构造下侏罗统阿合组和阳霞组为前陆盆地辫状河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储层原始物性受沉积相带的控制并受沉积物分选性影响 ;储层现今孔隙度受地层流体压力的控制 ,孔隙度和地层流体压力系数呈倒数负相关关系。由于依南构造带下侏罗统异常高压形成于晚成岩作用的生烃作用和构造隆升 ,因此对地层压实的影响不大。晚成岩作用阶段 ,长石伊利石化伴随石英的沉淀 ,固体体积增加 ,同时长石伊利石化使粗粒细化 ,增加了地层的可压缩性 ,进一步降低了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2.
杨申谷  邹华耀 《河南石油》2004,18(2):20-21,24
依南构造侏罗系埋深大于3000m,处于异常高压体系下,下侏罗统发育天然气气藏。侏罗系纵向上储盖组合发育,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横向上边界断层亦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据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泥岩实测孔隙度分析,地层为正常压实,对异常高压的形成无明显影响。气态烃的生成使地层孔隙流体体积增大,长石伊利石化使地层固体体积增大,构造抬升使地层维持原始地层压力,因此,控制依南构造带侏罗系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抬升作用、气态烃的生成作用及长石伊利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依南构造侏罗系埋深大于3000m,处于异常高压体系下,下侏罗统发育天然气气藏。侏罗系纵向上储盖组合发育,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横向上边界断层亦具有良好的封闭性。据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和泥岩实测孔隙度分析,地层为正常压实,对异常高压的形成无明显影响。气态烃的生成使地层孔隙流体体积增大,长石伊利石化使地层固体体积增大,构造抬升使地层维持原始地层压力,因此,控制依南构造带侏罗系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构造抬升作用、气态烃的生成作用及长石伊利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油藏中溶蚀对异常低压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和黏土矿物X衍射等资料,研究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发现中下侏罗统低压油藏中长石大量被溶蚀,高岭石非常发育,占全岩的3%~16%,平均为9.6%。研究表明,长石溶蚀过程中,伴随着高岭石的形成,地层水被消耗,孔隙中流体含量降低,储层孔隙体积增加了约1%,孔隙流体压力平均降低了2MPa,说明长石溶蚀作用是中下侏罗统油藏压力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下侏罗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有勘探成果表明研究区内储层特征差异性较大,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亟需研究。主要根据野外露头观测及岩心观察,对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下侏罗统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RO)、孔隙度及渗透率等分析测试成果,对下侏罗统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下侏罗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局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储层成分成熟度较低,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残余原生粒间孔及次生溶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储层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变差的趋势;储层先后经历多期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伤害最大,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则对储层有明显改善作用;储层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可划分为溶蚀—原生粒间孔隙相、溶蚀破裂相、碳酸盐致密胶结相及致密压实相4种成岩相,溶蚀—原生粒间孔隙相储层最好,次为溶蚀破裂相储层;储层物性同时受到物源、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主河道发育区原始粒间孔隙较为发育,而较低的花岗岩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则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和次生溶孔的形成,研究区东部和中部储层物性相对最好,应作为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中酸性流体对长石的溶蚀作用普遍存在,薄片显示长石和岩屑颗粒中发育大量次生溶孔。不同的成岩作用条件下,长石溶蚀作用强弱、长石溶蚀产物类型和长石溶蚀产物量不同,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具有差异性。以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岩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了储集层中长石溶蚀作用、溶蚀成岩环境和不同成岩环境中长石溶蚀产物差异性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储集层中,长石溶蚀作用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高温成岩环境中,高温条件下长石溶蚀速率大,而封闭成岩环境中流体流动速度慢,因此,长石溶蚀产物就近大量沉淀于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中。当埋深小于4 000 m(温度小于110℃)时,长石溶蚀产物主要是硅质和高岭石,高岭石呈分散质点式分布,未把孔隙充填满,晶间孔发育且连通性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层的物性;当埋深大于4 000 m(温度大于110℃)时,长石溶蚀产物主要是硅质和伊利石,毛发状和片状的伊利石以孔隙搭桥式把砂岩孔隙充满,基本未剩下孔隙空间,且易形成碎片堵塞孔喉,降低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吐格尔明地区下侏罗统储集层长石溶蚀发生在相对开放且埋藏较浅的成岩环境中,长石溶蚀产物能被有效带出溶蚀区,仅沉淀少量硅质和高岭石,长石溶蚀对储集层的增孔作用明显好于迪北地区,为有利的溶蚀成岩区。  相似文献   

7.
贵州赤水地区须家河组的储集特征及其发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主要为一套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相对较高的河流相碎屑岩,厚度为270~500m。其岩石类型视不同层位分别以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或岩屑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辫状河和曲流河的心滩、边滩等沉积微相是储层发育的主要相位;成岩作用是控制本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压实与压溶作用对破坏储集性和降低孔隙度起着重要作用,自生矿物及其胶结作用也是破坏储集性的因素之一,而建设性成岩作用如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的贡献不大;受物性影响,本区砂岩主要为一套特低孔、特低渗砂岩,其储集空间以裂缝―(微)孔隙为主,储集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8.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下侏罗统是—套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的煤系碎屑岩地层.洼陷南缘为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北缘为扇三角洲砂体.三角洲平原及前缘砂体厚度大、连通性好、叠合面积大,主要分布在丘陵、丘东—温吉桑、柯柯亚及鄯勒.通过下侏罗统储层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岩心物性、粒度及压汞等资料分析,认为下侏罗统岩石颗粒偏粗,主要为中粗砂岩或砂砾岩,孔隙类型主要是粒内溶孔、剩余粒间孔及微裂缝,孔隙组合为裂缝—剩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组合.蒙皂石含量(S)小于25%,成岩作用阶段为晚成岩A1亚期,压实作用强,颗粒塑性变形强烈,溶蚀作用较弱,胶结作用弱.平均孔隙度为6.0%,平均渗透率为0.30×10-3μm2,最大连通喉道半径小于1.5μm,为微细喉致密储层.储层发育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砂岩的分布范围;压实作用减孔明显,溶蚀作用部分增孔;构造作用形成的微裂缝局部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能.丘东洼陷南缘东深2井—吉1井区以东为J1s储层有利分布区,洼陷北缘阿克塔什与柯柯亚之间的区块、照4井区是J1b储层较有利发育地区.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带上古生界孔隙发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鄂尔多斯西缘逆冲带上古生界的岩心、薄片等资料进行了分析。从该区的构造、成岩作用、沉积相等方面分析了地层孔隙发育主要受构造和成岩等因素的影响,逆冲带的构造作用不仅使其产生许多裂缝,使孔隙度增加,而且构造抬升使地层承受的压力得到释放而减小,因而地层遭受的压实作用也相应减小。成岩作用所处阶段上提,从而使孔隙度、渗透率增加。在成岩作用中,受压实、压溶、胶结充填和溶蚀作用的影响较大。其中压实、压溶和胶结充填作用严重地损害了储层物性特征,使本区原生孔隙大大减少;而溶蚀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使储层物性得到了改善,次生孔隙相对增多。另外,沉积微相决定了砂岩的分选性、粒度及杂基含量,进而影响了成岩作用及孔隙发育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深层碎屑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该盆地油气的规模勘探与开发。为了厘清该盆地台北凹陷下侏罗统深层碎屑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应用岩石实测物性、测井解释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在分析储层基本特征、原生孔隙演化等的基础上,研究了下侏罗统深层高孔带发育特征,并探讨了高孔带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下侏罗统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结构成熟度中等的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埋深与正常最大原生孔隙度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函数关系;②在下侏罗统储层整体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发育正常演化高孔隙度储层和次生高孔隙度储层两类有利储层,上述两类储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火焰山、葡北及鄯善弧形构造带;③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孔隙度介于10%~15%,渗透率介于1.0~10.0 mD,储层中原生孔隙含量占60.5%~90.0%,平均含量可达81.5%;④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在埋深4 000~4 300 m与4 450~4 550 m发育2个次生高孔带;⑤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高石英质碎屑含量、相对弱压实弱胶结的粗砂岩和砂砾岩为深层次生高孔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酸溶蚀增孔是深层次生高孔带发育的成因机制。结论认为,4 000 m以深次生高孔隙度储层和正常演化高孔隙度储层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延9油层组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38口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在油层物性、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多种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储层的岩石学、成岩作用、成岩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延9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较差的特点;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控制物性演化的主要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分别造成原生孔隙度丧失率为8.6%~28%和6%~20%;而溶解作用形成了次生孔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了储层的孔渗条件。  相似文献   

12.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深部碎屑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深部碎屑岩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深部地层成岩程度较深,已进入晚成岩 A1-A2亚期,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总的演化趋势是物性变差.在 3 450~3 550m段普遍因长石和早、中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解而形成一个次生孔隙发育带,有机酸脱羧而产生的流体溶解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机制.次生孔隙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孔隙结构以小孔低渗细喉型为主,部分为中孔低渗细喉型和特低孔特低渗微细喉型.碳酸盐含量、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平面上廊坊-韩村-北旺一带孔隙度最高,属三角洲相沉积,是河西务构造带深部储层的主要发育区.  相似文献   

13.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是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储层之一,该碎屑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 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建立了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论如下:①随压实作用的不断增强,孔隙度呈持续下降的趋势;②成岩作用对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得砂岩孔隙度降低,而溶蚀作用则增加了孔隙度;③该区的孔隙构成主要是环边绿泥石剩余原生粒间孔以及溶蚀形成的长石、岩屑粒内溶孔,泥质杂基溶蚀粒间孔,伊利石黏土中微孔以及由压实压裂、压实滑动和构造动力所形成的微裂缝孔;④勘探中既要注意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对储层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重视成岩早期环边绿泥石胶结物形成、碎屑(主要是长石)及其填隙物溶蚀作用等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储层成岩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凝灰质特殊储层表现为强成岩作用下特殊蚀变矿物的混杂共生组合特征,该文重点对其特殊储层成岩蚀变与物性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成岩作用的特殊性在于:还原、pH碱性条件、富Fe2 以及富碱金属钠元素的流体环境下的火山凝灰岩以及含火山凝灰质的砂泥岩成岩蚀变,受构造和断裂影响明显,柯绿泥石、钠板石、钠长石化、菱铁矿等混杂共生组合对成岩物性具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克深区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成岩演化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直接控制着储层致密化程度,进而制约着库车气藏的形成。针对研究区成岩作用影响因素不清的问题,基于储层物性、录井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史研究,运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实验观察方法,对该区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溶蚀以及破裂作用,现处于中成岩B期;成岩作用主要受构造、沉积以及流体充注等因素共同控制,构造作用为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有补充作用,流体充注影响较小;构造运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沉积成藏环境、埋藏演化以及流体充注等多个过程。该研究对克深地区气藏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储层致密史恢复等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缅甸马达班湾盆地位于油气富集的弧后走滑拉张盆地构造位置,寻找有利储层成为该区油气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运用岩石薄片等岩矿分析技术对缅甸马达班湾盆地某区块上新统砂岩储层岩石矿物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研究区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多为中等成熟,总体上,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对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均较小,工区南部主要为压实作用影响了储集层储积物性,因整体上破坏成岩作用对孔隙度减少的影响程度较小,故该区上新统具备形成油气储层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电镜扫描、压汞分析和岩石物性测试等手段,对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等与物性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砂砾岩储层富含长石、火山岩屑、填隙物等低成熟组分,分选差,岩石颗粒多常见线—凹凸接触;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其次为残余粒间孔、晶间孔、微裂缝;致密砂砾岩孔隙度多数小于6%,渗透率一般小于0.1×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0.01~0.14μm,排驱压力高,孔喉连通性差;储层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砂砾岩孔隙度与刚性、塑性组分含量密切相关,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体物性较好,强烈压实作用平均减少孔隙度15%~20%,有机酸溶蚀作用平均增加孔隙度4.7%,晚期胶结通过充填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平均减少孔隙度4.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研究了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的岩性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目的层段成岩作用强烈,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属于成岩作用晚成岩B段。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最为发育,储层的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微相双重因素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储层在垂向上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而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综合分析认为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的平面分布,分流河道微相和废弃河道微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相带,是开发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19.
在薄片、岩心观察及物性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砂岩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区储层的沉积微相和物性分别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孔隙度平均值达到12.79%,渗透率平均值为17.61×10~(-3)μm~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孔隙度平均值达到8.71%,渗透率平均为0.078×10~(-3)μm~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其孔隙度平均值为5.79%,渗透率平均值为0.34×10~(-3)μm~2。此外,泥质杂基含量和后期成岩作用等对三工河组储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泥质杂基含量越高,储层物性越差;成岩作用则主要以破坏性的压实作用为主。综合阜东斜坡区三工河组沉积微相及其储层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储层起主要控制作用,成岩作用为辅。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物性最好,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物性次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含油气盆地中储层的形成和演化受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构造成岩作用的定量评价对深入认识储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储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构造成岩作用的内涵以及储层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利用构造成岩强度来定量表征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演化及储层质量的影响。构造成岩强度是指储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所受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程度,可以用构造成岩指数进行定量表征。构造成岩强度不仅能够反映储层在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深度、温度和压力等成岩演化控制因素对储层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及其演化对储层的影响。对库车前陆盆地深层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开展的构造成岩强度定量评价表明,储层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成岩强度密切相关,随着构造成岩强度增加,储层基质的孔隙体积减少,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增加。从库车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到前缘隆起带,构造成岩强度依次由大变小,储层的基质孔隙度逐渐增高,而天然裂缝发育程度则逐渐降低。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可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定量评价及预测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