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黏度和凝点高,给其开采和运输带来困难的情况,以丙烯酸异构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为聚合单体,甲苯为溶剂,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了一种广谱型支状油溶性降黏剂(YGZ型油溶性降黏剂),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其对多种油品的降黏效果,并对其降黏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YGZ型油溶性降黏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共聚物单体丙烯酸异构酯、马来酸酐、苯乙烯的摩尔比为5:1:3,过氧化二苯甲酰加入量(w)1.0%,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6 h;该降黏剂可使黏度(50 ℃)为2 106 mPa?s的伊拉克原油黏度下降70.4%;含有支链结构的异构型降黏剂的降黏效果比正构型降黏剂好;该降黏剂具有较好的广谱性,可用于多种稠油降黏。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渤海A27-2平台稠油长距离管输时黏度高、流动性差的问题,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A)、苯乙烯(S)、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Xm)为原料制得三元共聚物降黏剂。通过测定降黏剂对稠油的降黏率研究了各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用红外光谱仪表征了反应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最佳聚合反应条件为:单体A、S、Xm的摩尔比为9∶5∶1.5,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80℃,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与混合溶剂的加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的2.0%和320%,混合溶剂中甲苯与Ys的质量比为8∶3。该油溶性降黏剂对稠油的降黏效果较好,加量为稠油质量1‰时的降黏率为59.25%。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OP-10复配后得到复合型油溶性降黏剂,其加量为稠油质量10%时的降黏率为82.18%,可在较低温度下实现稠油管输。  相似文献   

3.
一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的室内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为单体,通过调节单体比,合成了几种油溶性多元聚合物。对河南油田的稠油油样的降粘效果进行对比,确定了以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酰胺、马来酸酐的单体比分别为4:1:3:0:0和8:8:0:3:0,合成的共聚物对河南油田稠油有很好的降粘效果,同时测定了加量、增加温度、脱水方式对降粘效果的影响,得到了一种对河南油田经过不同脱水方式的油样均有很好降粘效果的降粘剂。  相似文献   

4.
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高级酯稠油降粘剂MSA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自制的丙烯酸高级酯单体与其它单体共聚合成了一种新型油溶性聚合物降粘剂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高级酯三元共聚物MSA。研究了该共聚物的合成工艺以及单体配比、加入量、分子量、加入温度等因素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单体配比及合成工艺。将该降粘剂工业产品用于吐哈吐玉克油田稠油泵上掺稀举升工艺,只要加入100-200mg/L降粘剂MSA,在稀油掺入量比原来降低50%以上时仍能保持正常生产,对该稠油具有明显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丙烯酸高碳醇酯苯乙烯共聚物、丙酮、无规聚醚、乙二醇、有机溶剂为原料,制备了适用于塔河油田的降黏剂,确定了降黏剂最佳配方:m(丙烯酸高碳醇酯苯乙烯共聚物)∶m(丙酮)∶m(无规聚醚)∶m(乙二醇)∶m(有机溶剂)=17∶7∶15∶8∶53,并评价了其降黏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塔河油田使用降黏剂开采稠油,平均产油量35.1 t/d,平均节约稀油量21.5 t/d。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液聚合及酯交换方法合成了纳米聚(二乙烯苯-甲基丙烯酸十八酯)油溶性降黏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并测定其对大庆稠油和胜利稠油的降黏效果。结果表明,该合成聚合物为粒径165 nm左右的纳米小球。在温度40℃、最佳加入量条件下,该降黏剂对大庆稠油的表观降黏率为72.92%,净降黏率为49.91%;对胜利稠油的表观降黏率为80.29%,净降黏率为48.54%,均优于市售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降黏剂。该降黏剂是一种降黏效果较好的通用型降黏剂。  相似文献   

7.
双丙酮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稠油降黏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降黏率为考核指标,对四元共聚物型油溶性降黏剂(DMSM)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条件为:n(双丙酮丙烯酰胺):n(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乙烯):n(马来酸酐)=0.07:0.10:0.05:0.15,以甲苯为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共聚得到双丙酮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再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与十八醇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了油溶性降黏剂 DMSM。实验表明,在胜利油田生产的脱水稠油中,当 DMSM 用量(质量分数)达到0.1%时,50℃降黏率为95.3%,净降黏率为56.7%。  相似文献   

8.
根据稠油组分进行了降黏剂分子结构设计,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马来酸酐(MA)、苯乙烯(St)为单体进行共聚反应,再将共聚物与十八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一种油溶性稠油降黏剂SMA,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降黏剂SMA浓度为200 mg/L时,原油降黏率达67%,使用温度范围为50~60℃;将SMA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B)进行复配,降黏率可达78%。  相似文献   

9.
高蜡原油复配降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油田木南原油的性质测定,选择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乙酸乙烯酯为原料,进行聚合反应,制得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苯乙烯和丙烯酸十八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两种三元共聚物,并分别和EVA进行复配.考察了两种复配降凝剂在不同加量和不同温度下对吉林油田木南原油的降凝效果. 结果表明,在加剂温度为70 ℃时,AMS-EVA复配降凝剂的最佳加量为0.03%,可使原油凝点降低9 ℃;AVS-EVA复配降凝剂的最佳加量为0.1%,可使原油凝点降低10 ℃ .在温度42 ℃、剪切速率为234.4 s-1时,未加剂原油粘度为159 mPa·s,加入AMS-EVA型降凝剂后,原油粘度降至78.7 mPa·s;加入AVS-EVA型降凝剂后 ,原油粘度降至96.6 mPa·s.  相似文献   

10.
针对胜利孤东稠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黏度大的特点,制备了一种马来酸酐-苯乙烯-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酰胺的四元聚合物MSAZ油溶性降黏剂。考察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等制备条件对MSAZ降黏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单体配比和制备条件为,n(丙烯酸十八酯):n (苯乙烯):n (马来酸酐):n (丙烯酰胺)=4.25:3:2:0.3、反应温度85 ℃、反应时间6 h、引发剂用量1.4%。在测试温度50 ℃,MSAZ用量500 ?g/g时,降黏率最高可达75.8%。0.7%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500 ?g/g MSAZ复配时降黏效果较好,在50 ℃下,最大可达85.2%。具有强酸性头部官能团的表面活性剂的复配降黏效果要优于具有碱性头部官能团的表面活性剂。使用GPC凝胶色谱法表征了MSAZ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及分布,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在20 000~30 000,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在10 000~20 000,多分散性系数Mw/Mn在2左右。特性黏数η值在11~12 mL/g范围时,降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油溶性稠油降粘剂存在的选择性强和降粘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分子结构中含有极性基团和烷基。极性基团可以降低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的氢键作用,烷基可以增加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溶解能力,从而提高其降粘效果。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通过2步法合成得到,通过对其合成条件的讨论发现,该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乙二醇、环氧氯丙烷和十八酰氯的摩尔分数之比为4∶4∶1.5;第1步主链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8h,促进剂N的质量分数为1.4%;第2步接枝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14h。研制的油溶性枝型稠油降粘剂降粘率可达49%;红外光谱对其结构的表征结果显示,其结构与设计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用磺化稠油降低稠油粘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健辉  赵常青  张灯  王克  江波 《油田化学》2003,20(3):208-209,241
在低温下 (15~ 2 0℃ )用 5 0 %~ 6 0 %的硫酸将辽河稠油磺化 ,得到了一系列磺化稠油 ,在 5 0℃粘度为 115 3mPa·s的辽河稠油中按质量比 2 g/kg加入磺化稠油 ,使 5 0℃粘度降至 786~ 914mPa·s ,降粘率为 19.8%~31.8%。将磺化反应进行优化 ,得到磺化稠油的最好制备条件 :5 5 %硫酸 ,用量为稠油的 1.5 % ,在 15℃反应 2h。得到的磺化稠油在加剂量为 2 g/kg时使稠油 5 0℃粘度下降 30 .8%。稠油降粘率与加剂量的关系曲线很复杂 ,经过一个明显的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 ,极大值对应的加剂量为 2 g/kg ,即最佳加剂量。讨论了稠油降粘机理。图 1表 1参 2。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套保油田储层胶结松、易出砂,且隔层薄的特点,选用了三种降粘剂进行室内驱油实验研究,并考察了三种降粘剂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选用A型降粘剂、浓度为0.5%、注入速度为1.0mL/min,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溶性降黏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塔河稠油沥青质含量与稠油粘度的关系。根据稠油中沥青质含量较高且极性较强,粘度主要是由沥青质聚集体引起的研究结果,针对超稠油特性研制了极性聚合物作为油溶性降黏剂主剂,表面活性剂作为助剂的复合配方。通过调控主剂分子结构中极性基团的比例来改变其极性的强弱,通过选择助剂适合的烷基碳链长度、芳香环数以及支化甲基数,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结果表明:当主剂极性大小适当,助剂结构适当时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复合降粘剂对塔河十区、十二区稠油降黏效果显著,加剂量质量分数0.5%时,降黏率大于30%,节约稀油率约35%。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6.
The testing methods of distillation, atomic energy spectroscop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heology, and infrared and 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ahe heavy crudes. The influence of their fractional and heteroatomic compositions on their viscosities was analyzed based on grey relativity theory. Combined with spectra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the root cause of their high viscositie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 viscosity root cause comes from high contents of the heavy components in the crudes, and the high viscosity could be reduced radically through lowe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heavy components or breaking the association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稠油降黏冷采是一种重要的稠油开采方式,研究合成了两亲性聚合物降黏剂L–A,并利用乌氏黏度仪、电导率仪等对L–A剂进行性能评价,与非离子型降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吐温–80、阴离子型降黏剂石油磺酸盐(WPS)和烷基硫酸钠(SDS)相比,L–A剂耐温降黏效果良好,耐温120℃.室内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水...  相似文献   

18.
重油乳化后物性变化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实验室将重油进行乳化,测定不同温度下重油乳化前后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粘度等物性数据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乳化油表面张力略小于原料油的表面张力,在60-90℃范围内,差值小于1mN/m。随温度上升两者差值减小,乳化油油水界面张力与原料油表面张力相比,下降温度在67.0%,87.7%,之间;乳化油的粘度略高于原料油,其差值随温度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SK-6型高效稠油降粘剂性能评价及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超稠油油藏进入多轮次吞吐后期普遍存在蒸汽驱替效率低、油汽比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部分区块由于注汽压力高而导致无法正常注汽。室内实验研究表明,伴蒸汽注入SK—6型高效稠油降粘剂可以明显地降低注汽压力,提高注汽周期的产量及油汽比,提高蒸汽的驱替效率。该项技术应用于单家寺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提高该类油田的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