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障碍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WHO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对320例40~59岁围绝经期女性进行测试.同时以30~39岁育龄女性和40~59岁非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结果 23.8%的围绝经期女性有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检出率较育龄女性(12.0%)及相同年龄段月经规律的非围绝经期女性(16.2%)高(X2=10.233,P<0.01),并且抑郁症状重(F=16.284,p<0.01).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各领域及健康状况均与其抑郁显著相关(P<0.01).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较普通中年女性抑郁障碍的检出率高,抑郁症状重.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女性抑郁症高发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绪紊乱等抑郁症状,且发病基础尚不明确,亟待寻求好的治疗手段。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在新陈代谢和神经保护方面均发挥功能。近年来,瘦素被报道对围绝经期抑郁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瘦素与雌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关系密切。因此瘦素可能成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潜在分子靶点。本文针对瘦素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抑郁症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针对病因对其进行预防,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2007-01~2008-09大丰市的围绝经期妇女随机抽样调查.进入调查妇女共112例,除外智力障碍、脑部疾病及精神病病史,自愿合作经指导能理解问卷内容.  相似文献   

4.
背景围绝经期的激素水平变化常常与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相关,因而这一阶段的妇女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但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绝经期抑郁症状发生中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尚未完全清楚。目的评估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妇女抑郁症状的发生比例,以及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上海某妇幼保健院就诊的 45 ~55 岁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 287 例。所有对象完成 3 个问卷: 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问卷、Beck 抑郁量表(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以及 Kupperman 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 .结果根据 KMI 的结果,最常见的绝经症状为潮热出汗(84.0%) 、肌肉骨关节痛(83.3%) 、疲乏无力(81.5%) 以及心悸(74.9%) 。以 BDI 总分 5 分为界限,104 例(36.2%,95% CI = 30.6% ~ 41.8%) 入组的妇女存在抑郁症状(即 BDI≥5) .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中哺乳史的比例低,绝经期相关症状家族史的比例高,未婚、离异或丧偶的婚姻状况较多,平均居住面积小。排除 KMI 中与抑郁症状相关的 4 项条目后,抑郁症状组 KMI 剩余 7 项的调整后总分高于非抑郁症状组[分别为 14.7(6.5) 分,11.6(5.5) 分,t =4.11,P 〈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绝经期相关症状家族史(OR =2.43,95%CI =1.15 ~5.12) 、调整后的 KMI 总分高(2.79,1.49 ~5.26) 、未哺乳(2.64,1.47 ~4.75) 、非在婚(3.72,1.23 ~11.21) 是临床抑郁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在专科医院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上述妇女在该时期发生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下: 绝经期相关症状家族史、绝经期症状严重、从未哺乳以及非在婚。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抑郁症抗抑郁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比较观察激素替代与激素替代加抗抑郁药两种方案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上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倍美盈,观察组用倍美盈加氟西汀.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绝经指数(KMI)评价围绝经期症状.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2.1%.HAMD第3周开始观察组迟滞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第4周时观察组的焦虑因子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开始后两组各时间点KMI基线分均显著下降,第6周末后观察组KM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加用抗抑郁药可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米氮平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内收治的伴有睡眠障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片治疗,试验组采用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4w、8w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等评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与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LVS)"七轴诊断系统对评估综合医院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适用性。方法按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选取66例围绝经期患者,应用RTHD-LVS等进行评估,并应用氟西汀和心理干预等治疗6周。结果轴1精神障碍:66例患者的第一诊断均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轴2人格特征:66例内、外向人格特征突出者各7例(10.6%),中间型人格52例(78.8%);轴3躯体状况:本组患者均符合WHO围绝经期研究组对围绝经期的定义,有月经紊乱史。其中部分患者在评定时存在一项或多项中重度躯体症状,如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症状45例(68.2%);轴4社会心理因素:患者病前1年以内有肯定的精神刺激作为诱因者42例(63.6%),主要为求医问题、职业问题等。轴5社会功能:本组患者目前社会功能水平评为较好与一般者10例(15.2%),而病前两年最佳社会功能水平较好与一般65例(98.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P〈0.01)。患者目前功能稍差或更差者(F50≥5)55例(83.3%),与最重社会功能损害稍差或更差者(F51≥5)56例(84.8%)几近相等。轴6现状总评:本组患者评定当时现状为无效或恶化者61例(92.4%)。患者的现状总评与M41自知力及轴5目前社会功能评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464(P〈0.001)与r=0.254(P〈0.01);轴7诊断轴间的关系:本组患者的抑郁障碍系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所致,表达为:轴3围绝经期月经紊乱—(3)→轴1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结论RTHD-LVS的七轴诊断系统适用于绝经期抑郁障碍的诊断,并且从生物心理社会各层面作了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4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治疗组,n=25)和单纯用药物治疗(对照组,n=21),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分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心理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概述:抑郁障碍病因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提供了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在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炎机制药物的辅助性治疗对提高抑郁症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证据,并进一步探讨了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复习与综述了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情绪障碍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治疗学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ESR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绝经期女性严重抑郁症状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方法从前来上海三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5~55岁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中纳入432人。对其雌激素α受体基因上的PvuII(rs2234693)和Xba I(rs9340799)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使用Beck抑郁量表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估。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相关妇产科个人史资料。使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其绝经期症状及焦虑症状进行评估。结果XbaI位点多态性与抑郁症状数量性状存在关联,携带XX基因型的女性较Xx及xx基因型者存在更严重抑郁症状(Add value=1.85,95%CI=0.21~3.48)。而PvuII位点多态性与抑郁症状数量性状无关联。结论 ESR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女性严重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围绝经期精神疾病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对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精神行为症状群:血管舒缩症状群、抑郁和焦虑症状群、躯体化症状群及认知功能症状群等的临床特征、诊断和评估等方面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明确围绝经期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病理机制和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归脾丸对围绝经期心脾两虚型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66例围绝经期心脾两虚型抑郁症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定疗效,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疗程6周.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72.7%(P<0.05).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显著(P<0.05);两组KM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研究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归脾丸对围绝经期心脾两虚型抑郁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抑郁障碍是全球主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特殊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脂肪酸、益生菌等会影响抑郁障碍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疾病转归。氨基酸如色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已经被证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抑郁障碍,维生素B以及维生素C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应激水平进而改善抑郁症状,而不饱和脂肪酸、益生菌也被证实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本文对这些营养成分改善抑郁障碍的机制予以综述,以期为抑郁障碍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容易伴发抑郁障碍,其病因不明,与精神心理因素、中枢性炎性病灶、免疫学异常、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相关,发病机制不详,临床表现常出现精神运动迟缓、睡眠障碍、认知改变和疲劳等二者共有的症状,量表应用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及标准,诊治缺乏系统研究,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皮质激素和β-干扰素对抑郁障碍发生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故诊治复杂又困难。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与雌二醇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雌二醇(E2)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对抑郁为主伴或不伴焦虑的围绝经期女患者57 例(病例组)及37名无抑郁焦虑症状群的健康女性(正常组)进行更年期症状量表(G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检测血雌激素(E2)。结果病例组的Gr、HAMD、HAMA 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病例组的E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病例组E2与Gr中血管因子呈负相关(P<0.05),而其情绪障碍与E2无直接相关,但与Gr中血管因子的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Gr中性因子的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E2在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发生、发展中可能通过血管舒缩功能和性相关功能方面的改变而发挥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抑郁障碍病因仍不清楚。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提供了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在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抗炎机制药物的辅助性治疗对提高抑郁症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证据,并进一步探讨了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的可能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4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治疗组,n=25)和单纯用药物治疗(对照组,n=21),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分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与炎症生物标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治疗,以及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与炎症生物标记物之间的联系.对深入了解抑郁障碍和糖尿病的共同起源,探索治疗和改善两种疾病的预后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绪障碍动态变化特征。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观察55例恶性肿瘤患者住院不同时段情绪障碍的检出率及临床特征。结果:70%左右患者存在抑郁情绪。不同时段的焦虑、抑郁症状不同。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情绪障碍明显,需要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