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3.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而且也是治疗一切水液停积之病的治疗原则。凡人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则产生水、饮、痰,此即古人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三者同源,水谷精微所化生;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由于停积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 “痰”和“饮”都是人体的病理变化的产物,“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由于某种原因,使人体津液不能正常的运行,造成人体体液的贮留,聚而为痰为饮。一般来讲,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阳,饮属阴,但在临床上往往痰饮并见,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故统称为“痰饮”。痰饮之为病,千变万化,其状不一,古人云:“怪病多屑痰”。痰饮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一般来讲,若因风因热。随气逆而蒸于上则使人头目眩晕、耳鸣、口眼颤动。若填塞胸中,则胸闷胁痛,甚则昏  相似文献   

5.
姚秀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17-118
《类证治裁》说:"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产物并可成为继发病因,就病理产物而言,一般认为稠着为痰,清稀为饮。痰又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或闻之有声或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无形之痰未见之痰,而有痰之症。  相似文献   

6.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7.
许忠民 《新中医》1991,23(11):45-46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是书论痰,颇有见地,兹揭其要,浅析如下。一、痰饮有别痰饮均为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这是痰饮的类同之处。然而,“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  相似文献   

8.
痰和饮都是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是由于体液潴留而反映在临床上的两种不同证候。(即一个是痰,一个是饮)。痰和饮虽然都由体液所产生,但却有区别,一般认为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阳,饮属阴。在临床上痰和饮有的同时并见,有的分别出现,所以统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9.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0.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痰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痰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粘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痰饮治验     
痰饮为病,咳嗽痰多,或咳则胸胁作痛,气喘不足以息。痰色或黄稠,或稀白(但以稀为多见)。或见噁心呕吐,眩晕,消瘦,食欲减退,肢体乏力等症状。痰饮的病因,由于脾肺虚弱或三焦气滞,运化失常,水湿邪气停积而成。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与饮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严格区别。中医对此病洽法繁多。以简驭繁,我惯用加味“二陈汤”(《和剂局方》)通治之。此方组成:法夏三钱,陈皮二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此方能健胃止呕,填咳祛  相似文献   

13.
崔秀丽 《陕西中医》2006,27(10):1308-1309
古时“痰”本作“淡”,《脉经》、《千金翼》均作“淡饮”。淡与澹通,是水液摇动的意思,《说文》云:“澹,水摇也。”因此,这里所说的痰饮,当指淡饮,丹波元坚《杂病光要》:“痰本作淡,淡,澹动,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和阐述,严用和《济生方》认为:“人之七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益,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结成痰。”从水与气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叶天士在总结前代治疗痰饮病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治疗大法,迄今仍为临证所用,现代名医严德馨从“痰瘀同源”说,配合应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正>痰饮病包括了痰与饮所致的病证。痰、饮既是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一但形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病证。故前人有"痰为百病之源"、"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并认为"怪病多生于痰"。总之痰饮病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  相似文献   

15.
痰饮为津液异常的一大类病变 ,即津液游溢体内 ,遇阴气则凝聚而成水饮 ,得阳气煎熬而为痰浊。故痰浊稠粘 ,水饮清稀 ,大致有别。具体于临床辨证 ,痰证多从六气立论 ,有风、寒、热、燥、火诸痰之分 ,比较切合实用 ;饮证则虽遵《金匮》从部位立论 ,而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之别 ,但用之临床 ,仍有许多饮证无法归属和明确其证治关系。姚荷生先生根据理论验之于临床的长期研究 ,提出水饮病变应着眼于三焦及其与它脏的特殊联系 ,才能执简驭繁 ,知常达变。1 三焦与水饮的关系“三焦”之谓 ,其义有二 :一为躯体自上而下的三段分部 ,如《温病条…  相似文献   

16.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7.
痰饮为病,咳嗽痰多,或咳则胸胁作痛,气喘不足以息.痰色或黄稠,或稀白(但以稀为多见)。或见恶心呕吐,眩晕,消瘦,食欲减退,肢体乏力等症状。痰饮的病因,由于脾肺虚弱或三焦气滞,运化失常,水湿邪气停积而成。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与饮的治疗方法基本相同,没有严格区别。中医对此病治法繁多。以简双繁,笔者惯用加味“二陈汤”(《和剂局方》)通治之。二陈汤组成:半夏12g,陈皮9g,茯苓12g,甘草5g,生姜3片。此方能健胃止呕,镇咳祛痰,除湿气。关于加味治法如下:咳声重浊,痰多气喘,或呕吐痰涎者,加厚朴12g…  相似文献   

18.
<正>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可分为外寒里饮,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证型。病位在肺、心,涉及脾肾,病机为痰浊水饮或瘀血。笔者认为痰浊与肺心病发病关系密切,从痰饮论治可获满意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仁斋直指方》中,将痰饮分而为二:稠浊为痰,清稀为饮,但现在人们一般通称痰饮。其病因病机复杂,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