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世界建筑大师———赖特“有机建筑理论”的回顾,探索新时期中国建筑的创作方法和有机建筑的创作步骤,通过寒冷地区的大庆,第四医院的建筑创作,加深对有机建筑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2007年7月28日至30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2007学术年会在西部城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召开。会议主题为新时期西部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学术交流由建筑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小  相似文献   

3.
近来建筑界的专家们就国内建筑评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建立建筑评论的基本框架”,并指出当今的建筑评论存在:“概念定义不明确"、“立论建立在零散的观察之上”、“忽略论述的逻辑性”、“引证的随意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国的建筑评论缺乏理论根基。作为一门艺术,其创作过程是具有很大的主观俸、随意性的,而建筑评论就是要将主观性造成的离散聚集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使今后的创作沿着某一个方向发展。因此,首先。必须建立起严谨的建筑评论理论体系。只有有了让人信服的理论,才能拿这个理论去衡量一切建筑。笔者认…  相似文献   

4.
颜萍 《四川建筑》2002,22(2):42-43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的比较来研究纪念性建筑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借鉴西方的创作更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5.
作者主张北京可以从"小亭子"里解放出来,反对在新建筑上任意搬用小亭子和大屋顶,对此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效果进行分析评论,并提出为使新建筑与古都风貌相协调必须注意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三个问题,引用国内外实例说明其原因、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李辉 《南方建筑》1999,(3):85-8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创作摆脱了以往的思想束缚,建筑师们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作手法与理论。这样在建筑形式表现上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因此分段点往往不能以确定的日期来表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一)1978—19…  相似文献   

7.
常延聚  戴秋思  程艳 《新建筑》2013,(6):144-147
建筑与文学的关系是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其研究成果做出总结是重要且必要的。通过阐述两次全国"建筑与文学"研讨会的主要观点,并重点综述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学在审美境界上相通相融、历史脉络上相辅相成、创作思想及手法上互借互鉴三个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归纳出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学在美学层面相关性研究的成果相对丰硕,历史层面进行的对比研究尚缺乏系统性,跨学科的理论引入为研究拓展了思路。综述结论希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边陲偶语     
边陲偶语莫伯治近年来,参加过一些建筑方案评审会,就此漫谈一下个人的感受:1.在建筑美学的创作中,不少人认为我们存在着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形式的建筑系统,过多的因袭,必然导致形式上单调与僵化。因此,要求对建筑形式有所突破,是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9.
深化理论研究 扩展学术交流──“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柳肃"建筑与文化"1996国际学术讨论会于6月15日-17日在长沙湖南大学隆重召开。这是"建筑与文化"理论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跃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自1989年第一次"建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批大学生中,诞生了不少深刻影响当今中国各个实践领域的人物。汤桦和孟建民就是"文革"后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目前都是在建筑教学和创作一线工作的建筑师。在《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的策划、组织下,他们在深圳展开对话,探讨5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的成长经历、创作历程和教育经验,以及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独特历史与现状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仿古建筑创作应放在广阔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大文脉相通.介绍了渭滨公园西大门创作构思形成的过程,探求如何在新时期创作中提高建筑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2.
朱大明 《建筑》1997,(1):27-28
建筑评论做为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筑造型和形象是建筑创作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也历来是建筑评论和评价的热点。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建筑创作和建筑文化的繁荣,建筑造型和形象的创作设计倍受重视,创作水平和设计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不同、追求文化艺术品位的创作设计主流,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如门)片面理解传统文化、民族风格,崇尚仿古建筑造型、滥用大屋顶、小亭子、马头墙、拱门等建筑符号;(2)把建筑当成雕塑,随』已所欲搞“造型游戏”…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与环境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跃时代,使具有三十余载教龄的我深感教育的历史重任。为人师者务必要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方能提高教育质量。 祖国改革开放的七彩年代,给了我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机,建筑界同仁得以在建筑创作海洋中畅泳。每一项创作都有五味,都会留下点遗憾,然而工作的总和是“满足”,因每项创作都实现了自己的一些新的设想,都属社会所接受并得到良好反响。 建筑及其环境鱼水相依,在我们的创作项目中尽力兼容。建筑环境有着极其广阔的创作天地。今天的建筑环境创作其难度大在于起点高,要使建筑环境具有特色,要自如地掌握建筑的使用功能,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强化建筑环境的地方特性。建筑与环境创作同步容易接近这深度。 本文数则建筑环境实例是近十年来建筑环境创作的部分纪实,它是我们建筑与环境创作共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颜萍 《四川建筑》2002,22(2):42-43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的比较来研究纪念性建筑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借鉴西方的创作手法来创作更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15.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锋  陈帆 《华中建筑》2011,29(4):41-44
陆路口岸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随着内地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口岸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已渐成趋势。"国门"建筑是陆地口岸最前沿的建筑,形象至关重要。该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满洲里"国门"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发展历程,归纳出"国门"建筑的几个特性,并通过同江"国门"建筑的设计实践,希望能为这类建筑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是我们设计和创作的背景。本文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促使更多的同志重视总结新时期发展建筑文化的经验,能够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哲学背景的角度研究建筑问题,从社会各方面吸收营养,争取社会各界对建筑的理解和支持建筑设计与创作是灵魂文化建筑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筑作为物质文化很明显地表现为城市、乡村、居住区、生产区,建筑物、园林、小品……直接为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学习、交际等活动服务。建筑作为  相似文献   

18.
大跨度建筑方案创作中的结构表现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富红  杜佳 《山西建筑》2011,37(24):1-2
介绍了在大跨度建筑方案创作中用结构形态去构筑建筑形象的设计方法:从结构的力学规律和自然界中获得结构构思的启发;将结构构件视为表现建筑形象的"符号"和"语言";指出利用数学中的几何形可以准确地描述复杂的曲面空间,其产生的结构形式理性、纯净。  相似文献   

19.
传承与创新--龙岩市行政中心方案创作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毅 《华中建筑》2003,21(2):44-48
通过对龙岩币行政中心方案设计的介绍,论述了地方传统建筑对新时期行政办公建筑创作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刘既漂及其“美术建筑”为研究对象,与以往相关研究过度依赖其西湖博览会设计不同,笔者更加关注其美术建筑探索、形成和实践的整个历程,尤其重视其以往被忽略的西湖博览会前基于美术建筑思想的方案创想和西湖博览会后的设计实践。笔者认为前者更能体现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后者则更具实践意义,而从三者的对比中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在梳理其“美术建筑”历程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运用西梅尔斯坦提出的理论解读方法,从“美术建筑”是什么?如何产生?目的何在?如何达到目的?目标听众是谁?如何呈现与推广?效果、评价及影响如何?等七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