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的民权理念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 96年孙中山在伦敦受到英国社会各界全力营救的传奇经历 ,对他确立民权理念关系甚大。与其说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论”一脉相承 ,还不如说陈天华的“开明专制论”与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一脉相承。倘若适当回顾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孙黄关系、孙章关系的波折与同盟会分裂之起因 ,不仅有助于总结孙中山与革命党人的成败得失 ,而且有助于考量孙中山本人的民主素质。  相似文献   

2.
民主政治: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之精华张星炜民权主义是孙中山创立并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核。C,是孙中山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也是他政治思想中最有光彩的一部分。研究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揭示其精华并加以总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中间党派在1939—1945年宪政运动中的宪政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参政会宪法期成会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修正案》是中间党派宪政设计的代表作。“期成会修正案”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作为学理依据,对“五五宪草”作了重大原则修正,充实和发展了孙中山所提出的“人民有权”、“权能分治”的原则。这是“期成会修正案”最为突出的贡献光是其特质的最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这一修正案又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西方三权分立的制衡理论,对孙中山“三权分立”的宪政模式作了某些修正,与孙中山的思想不尽一致,这又构成其特质的另一方面。“期成会修正案”的上述基本特质的形成,与中间党派既反对国民党的专制体制,又囿于分权制密观念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共和"政治思想与"共和"政治制度构想呈现出不变与变的疏离,围绕反对专制、重视民权展开其"共和"言论,而"共和"影响下的政制构想和设计则甚为多变。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历经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到法国内阁制共和政体,以及后来强调瑞士、美国等地直接民权,甚至在联俄联共后,承认俄国政治的共和性质。同时,孙中山也积极地探寻、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和"政制,运用"五权宪法"、"三民主义"进行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民权政治—孙中山的行政管理思想孙中山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①。孙中山关于行政管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民权主义”当中,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权在民”论。即国家政权归谁所有,谁是国家的主人?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主民仆官”。他说:“今日我们主张民权,是要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政府的权力,“不应…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第一个伟人,他所创立的民主主义事业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旧三民主义,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孙中山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为之献出了毕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围绕宪政民主路径的选择发生了三次论争。一是清末围绕“开明专制”的论争 ,论争双方都承认国民程度影响宪政道路的采择 ,但双方给出了不同的判断 ,共和立宪派更否定了依靠清朝统治者推行立宪的可能 ;二是民初围绕袁世凯专制行为展开的论争 ,论者较系统地批判了所谓的“开明专制” ,提出只有实行宪政民主才能促进国民程度问题的解决。在对中国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中 ,孙中山的“训政论”日益系统 ;三是 30年代关于“新式独裁”的论战 ,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新式独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肖飞 《船山学刊》2006,(2):123-12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自由观的理论特色:一是主张国家、民族自由;二是只有实行民权,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三是自由是革命的目的,但不能作为发动革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主权在民”思想的演变朱德新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思想与实践无不围绕“民”来进行,“主权在民”便是他耗费了毕生精力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抽象的“主权在民”到具体的“直接民权”、“地方自治”的思想变化过程,从而将民权主义推向中...  相似文献   

11.
一月元旦是孙中山先生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纪念日。这天“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同时由研究会协助筹办的“孙中山大总统办公室”经过复原正式开放,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孙中山研究会名誉会长匡亚明同志为其剪了彩。3日至4日,南京市哲学学会召开了1984年年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学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关于改革的哲学思考”问题。其次还讨论了学会的会务工作,选举产生了孙伯鍨同志为会长的第三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2.
孙放 《东岳论丛》2000,21(3):83-85
在孙中山建国三时期的法制思想中,其“训政时期”的法制思想常为学术界人士所抨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其一,从“约法”到“训政”,其法制思想的某些变化或差异,只是属于具体操作方面的,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更不能视为倒退。其二,作为从“军政时期”到“宪政时期”之过渡阶段的“训政时期”,体现了孙中山法制思想正视社会现实的科学精神,不是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轻视人民群众的表现。其三,“训政”的口号为其后国民党中的反民主势力所利用并达到了实现专制独裁统治的目的,这种批评实际上也是似是而非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确立决非是孙中山“训政”法制思想的必然产物,两者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现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现象学运动不同的发展阶段。胡塞尔把“现象”归结为意识,而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判给存在者的存在。虽然他们喊出的是同样的口号(“回到实事本身”),依据的是同样的原则(“一切原则之原则”),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的“现象”与实事的显现相关,而海德格尔的“现象”通常是不显现的。马里翁由此作出引申,胡塞尔的意识是平面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5.
今天为人耳熟的“一片散沙”说,虽为外国人所加,实为孙中山所强化。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其含义是指没有统一纪律,缺乏团队精神,民族凝聚力差。造成“一片散沙”的原因是:异族的专制、没有民族精神与民众过分的自由。这三个原因,他并没有并举。当把它们并列一起加以分析时,其自相矛盾就无法掩盖了。既如是,这些原因未必成立,“一片散沙”说也未必可信。然而,“一片散沙”说又深入人心,它必然揭示了一些问题。这就是中国人组织意识、规则意识的淡薄和组织化、规则化程度的低下。其本质乃是中国人权利意识的缺位和自治能力的低下。  相似文献   

16.
由何长凤、顾大全两同志主编的《孙中山与贵州民主革命》一书,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向国内外发行。该书是贵州省史学会、民革贵州省委员会、政协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于1986年1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联合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之后,从会议收到的数十篇论文中选编出来的。全书共选入论文24篇,作者达25人,内容涉及到孙中山的一些主要方面。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他为了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  相似文献   

17.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8.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在中国倡导共和,1894年他拟定兴中会章程时就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宗旨.1905年,同盟会政纲上正式写上“建立民国”的文字,明确了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次年,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对这个共和国作了具体说明:‘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立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意即以革命方式摧毁现政权,革除帝制,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国理想,在辛亥革命时期曾得到短暂的初步实现,那就是如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告,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重申:“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是一位真诚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他主张新国家要把政权完全交到人民手中,真正做到民有民治民享,认为西方的民权政治不完备,三权分立有流弊.西方的议会兼有弹劾权,牵制政府使政府无能,缺乏效率.鉴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流弊,孙中山在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创新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五权分立”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中山学社主办的“孙中山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0—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台湾,以及新加坡、美国的4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围绕着:孙中山与海外华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华人在经济、政治、教科文方面的发展;全球华人如何迎接亚太世纪的来临等三大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把讨论与争鸣的问题与热点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韩英军 《天府新论》2005,1(1):109-112
民权以近代权利思想为中心 ,标志着政治斗争的话语权。中国近代民权批判君权、专制的统治合法性 ,突破民本走向民主 ,由渐进改良走向激进革命 ,直到阶级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民权。民权与国权紧密相关。民权的可行性由革命所推动 ,以国家与社会的整体性进化为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