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2 86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口的方式进行气管插管并行人工机械通气 ,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持续麻醉和辅助 /控制 (A/C)通气模式 ,待病情稳定后再改为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压力支持通气 (PSV) ,最后单用SIMV脱机。结果 成功救治 2 34例 ( 81 8% ) ,死亡 5 2例 ( 18 2 % ) ,并发症 72例 ( 2 6 9% )。结论 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是救治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创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方法将49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持续控制通气模式(CMV),待病情稳定后再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PSV),其间必须加强监测与护理。结果成功救治42例(85.7%),死亡1例,自动出院6例。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是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十分有效的方法;切实做好呼吸道的管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7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考虑撤机,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顺利撤除呼吸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纠正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和通气,并能在短期内顺利撤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作为SIMV+PSV组,20例予以单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作为SIMV组,观察两组呼吸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SIMV+PSV组总呼吸频率[(23.05±2.41)次/min]高于SIMV组[(17.58±2.3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PSV组C-反应蛋白、酸性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93.26±21.56)mg/L、(1.38±0.50)g/L、(2.28±1.24)ng/ml,显著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MV+PSV能够改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总呼吸频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7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考虑撤机,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顺利撤除呼吸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纠正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和通气,并能在短期内顺利撤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机械通气治疗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机械通气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对符合指征的患者分别予无创性正压通气 (NPPV)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采用容量控制性低通气 ,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 +压力支持通气(PSV ) +呼气末正压 (PEEP)。结果 :15例危重哮喘患者均抢救成功 ,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控制性低通气、PEEP和PSV的有机结合是抢救危重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智能化撤机(smart care/PS,S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撤机效果.方法 将79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满足临床撤机条件后,随机分为SC组(n=39)和SIMV+PSV组(n=40),分别采用SC和SIMV+PSV模式撤机.记录撤机时间、总通气时间(TVT)、人工操作次数及再插管率.结果 SC组撤机时间、TVT较SIMV+PSV组明显缩短(P<0.05);SC组人工操作次数较SIMV+PSV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有自主呼吸行机械通气的撤机患者,与SIMV+PSV相比SC模式可缩短他们的撤机时间、TVT,减少人工操作次数,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为强制指令容量控制通气(IPPV)或同步间歇指令和压力支持(SIMV PSV)模式,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调节参数,同时加强人工气道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生命体征监护,做好心理及各项基础护理,观察通气前后患者血气变化。结果:32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分析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7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脱机。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系统的护理是顺利进行有效通气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呼衰)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各种原因所致呼衰患者25例为序贯通气组,先经口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根据病情在3~7 d内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正压通气;选择同样病情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正压通气,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方式脱机.观察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脱机成功率、住院病死率及住院费用.结果 序贯通气组有创通气时间、VAP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序贯通气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其他患者,脱机成功率高于其他患者,而病死率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或P<0.01).结论 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策略不仅可用于COPD,对重症肺炎等其他疾病所致呼衰可能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纤维支气管镜导引经鼻气管插管抢救呼吸衰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吸衰竭的救治往往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为基础 ,为避免气管切开的并发症 ,我们试用纤维支气管镜 (简称纤支镜 )导引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救治呼吸衰竭 ,改善通气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 ,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我院 1 996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应用纤支镜导引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救治呼吸衰竭53例 ,并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导引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7例 ,女 2 6例 ;年龄 3582岁 ,平均61 .7岁。呼吸衰竭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哮喘、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联合应用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10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效果失败的呼吸衰竭患儿改用HFOV联合SIMV治疗,治疗前后进行PaO2、PaCO2、FiO2参数比较。结果:HFOV联合SIMV治疗后6 h,PaO2及FiO2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aCO2治疗6 h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P<0.05),治疗24 h后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对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新生儿呼衰,高频振荡与常频机械通气联合应用是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6例COPD患者,随机选取1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作为实验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逐渐脱机.余18例做为对照组,行常规有创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现察两组病例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病死率、机械通气天数、总住院天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1.1±1.8)天vs(27.1±1.4)天(P<0.05);机械通气时间为(11.4±0.8)天vs(14.8±2.4)天(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0 vs 5例(P<0.01);死亡例数为1例vs 4倒.实验组撤机前后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撤机后pH降低、PaCO2升高(P<0.05).结论 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序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显著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SIMV+PSV、ASV无创呼吸机治疗模式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通气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两组通气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潮气量、指令呼吸频率、总通气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均无较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V通气模式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更加理想,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吕爱莲  廖春锋  何峻  戴瑶  黄康  方向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06-2208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例采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支持通气(BiPAP),效果或合作不佳者6例采用气管插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观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及机械通气1h后的变化。【结果】2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机械通气1h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例因原发病严重进一步恶化而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是救治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78例,根据通气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减低插管上机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我科2003年6月收治了1例因纵膈肿瘤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胸腺瘤。术后第1天晨拔除气管插管后病人因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而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方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至2006年5月5日病人因全身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现将使用呼吸机期间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科2003年6月收治了1例因纵膈肿瘤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胸腺瘤.术后第1天晨拔除气管插管后病人因出现了急性呼吸衰竭而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方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方式(SIMV PSV),至2006年5月5日病人因全身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现将使用呼吸机期间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19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OPD病人作为序贯治疗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 呼气末正压通气(SIMV PSV 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渐至脱机.另选病情相同的19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有创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序贯治疗组可有效减少有创通气时间.从而减少VAP发生率,大大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结论]无创正压通气(NIPPV)作为COPD病人从有创机械通气脱机过渡具有较好的效果,细心护理和严密监测是保证COPD病人实施有创一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38例和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B组)3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SIMV,当"ARDS控制窗"出现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SIMV治疗,以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撤机。结果:2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的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入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病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ARDS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面罩机械通气 (MMV)对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 对 15例采用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 (SIMV) 压力支持通气 (PSV) 呼气末正压通气 (PEEP)或PSV PEEP通气模式进行MMV疗效不佳的急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IMV) ,并观测MMV治疗前、IMV治疗前和IMV治疗后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MMV治疗 15 .7± 12 .7h后患者动脉血气pH进一步下降 ,PCO2 进一步升高 ,与MMV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PO2 和SaO2明显回升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改用IMV治疗 8.2± 7.5h后PCO2 明显下降 ,pH、PaO2 和SaO2 明显回升 ,与MMV治疗前、IMV治疗前比较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P <0 .0 1)。 11例好转出院 ,4例死亡。结论 面罩机械通气对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疗效不佳的原因可能与上气道阻塞严重、呼吸频率过快和病情危重有关 ,对这类患者尽早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