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分析责任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脑血管中心住院治疗且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包括无斑块组27例、单支血管病变组72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48例。采用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采用Speraman相关性分析探究MHR与斑块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以斑块的强化程度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标准(0级强化为稳定斑块,1、2级强化为不稳定斑块),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MHR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并经过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MHR最佳临界值将有斑块患者分为高MHR组和低MHR组,通过12个月(中位时间)随访获得斑块强化程度的变化数据,构建Cox回归方程,探究MHR对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的MHR均高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vs 单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46±0.13 d=0.09 P=0.003; 无斑块组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54±0.15 d=0.16 P<0.001; 单支血管病变组 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46±0.13 vs 0.54±0.15 d=0.07 P=0.003) 。Spera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HR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重构方向、斑块负荷等因素后,MH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2.13,95% CI 1.45~3.1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821(95% CI 0.726~0.91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52,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80。根据MHR最佳临界值,高MHR组(MHR≥0.52)组患者44例,低MHR组(MHR<0.52)76例,高MHR组患者的斑块强化程度高于低MHR组(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MHR与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下降 有关(HR=3.21,95% CI 1.92~5.36,P<0.001)。结论 MH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对斑块强化程度的下降有预测作用,或许能成为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斑块定量参数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20例为观察组,同期收集至我院健康体检的患者220例为对照组,行颅内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测量大脑中动脉斑块相关参数,包括斑块个数、斑块总厚度、斑块总体积,并分析其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斑块个数增加(2.75±0.82 vs. 0.92±0.45, P=0.000);斑块总厚度增加(4.48±1.88 vs. 1.28±0.85 mm, P=0.000);斑块总体积增加(32.37±8.71 vs. 12.88±4.811 mm3, P=0.000)。斑块个数、斑块总厚度、斑块总体积与NIHSS评分、脑梗死容积正相关,与FMA量表评分、Barthel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斑块定量参数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相关,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颅内动脉管壁成像(VW-MRI)技术在2型糖尿病(T2DM)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基底动脉(BA)管壁成像的临床应用。收集76例本院临床初步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VW-MRI影像资料,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部分序列图像缺失的病例,最终入选患者55例,其中T2DM组22例、非T2DM组33例,观测BA管壁情况。结果显示,与非T2DM组比较,T2DM组BA具有更大的血管面积(VA)、管壁面积(WA)(P<0.05),两组中的斑块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斑块分布以背侧壁居多,非T2DM组斑块分布以侧壁居多。结果表明,T2DM患者BA具有更大的动脉负荷,可能更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硬化和管壁正性重构,斑块位置更容易引起穿支动脉开口堵塞,进而导致桥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24只apoE-/-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阿伐他汀干预组。1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动物血脂、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评价AS病变严重程度。最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颈总动脉AS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分别是普通饮食组的近4倍和3倍多;而药物干预组二者均降低,但只有血管狭窄率减少有统计学差异[(35.27±3.84)vs.(27.02±2.69), P<0.05];斑块处fractalkine、TLR4的表达在高脂饮食组升高[(3.24±0.96)vs. (10.69±2.11)、(1.29±0.57) vs (9.32±1.02)],经阿伐他汀干预后表达均下降[(10.69±2.11) vs (5.73±1.30)、(9.32±1.02) vs (3.32±0.51),(P<0.05)] 结论 在apoE-/-小鼠AS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呈协同性表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分子机制,并在A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分辨磁共振扫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及、斑块特征分析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为急性脑梗死组,同期选择短暂性脑缺血患者46例为短暂性脑缺血组,两组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管壁斑块特征、性质及相关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DC)曲线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参数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斑块位置(腹侧壁、上侧壁)、狭窄重构方式(负性)、斑块表面形态(不平整)比例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mln)水平明显低于短暂性脑缺血组,管壁面积(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水平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患者斑块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Amln、WAmln、斑块负荷、狭窄率、斑块面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曲线...  相似文献   

6.
梁汉祥  李新春 《安徽医学》2020,41(12):1394-1397
目的 分析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大小,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与老年组(年龄≥ 60岁),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HRMRI检查,并在HRMRI T1加权成像轴位图像中测量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参考部位血管面积和管腔面积,同时计算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以及阴性重构情况。结果 老年组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为(41.00±13.00)%,高于中青年组,阴性重构率为14.00%,低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1,P=0.013)。结论 动脉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及重构方式与年龄有一定关联,通过HRMRI技术能够较好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非狭窄性斑块在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并完成相关检查的59例ESUS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Osirix软件对患者HRMRI图像序列进行3D重组,用Vessel MASS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责任血管中责任斑块与病灶对侧非责任血管中非责任斑块的血管官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内高信号、斑块表面规则性及血管重构指数和血管狭窄率。结果 在59例ESUS患者颅内血管中发现责任斑块43处,非责任斑块41处。与非责任斑块比较,责任斑块面积更大(0.73±0.13mm2 vs 0.04±0.02mm2,P=0.000),斑块负荷更大(0.27±0.13PB vs 0.21±0.10PB,P=0.019),并且责任斑块内高信号比例更高(69.77% vs 46.34%,P=0.029)。另外与非责任血管比较,责任血管出现正向重构的比例更高(65.12% vs 41.46%,P=0.030)。结论 ESUS患者中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具有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更大、正向重构比例高、斑块内高信号及斑块表面不规则等斑块不稳定性特征,提示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ESUS患者发病机制中重要的栓子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 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软件对血管狭窄最严重的层面的管壁及斑块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研究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 HR-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 vs (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 (57.2% vs16.7%,P=0.036).BOD组管壁面积指数小于non-BOD组(P<0.001).两组血管强化均以偏心性为主,两组斑块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39.9±23.2)% vs (65.3±21.1)%,P=0.004].结论 基底动脉BOD梗死和non-BOD型梗死在血管重构和斑块性质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9 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评估其对END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 42例,非END组6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基线期血清IL-9、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IL-6水平。相关性的评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后发生END中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糖尿病比例、颈动脉狭窄>50%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非END组(P < 0.05)。END组血清 IL-9水平明显高于非END组(P < 0.01)。脑梗死患者血清IL-9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35,P < 0.01)。 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IL-9水平、颈动脉狭窄 > 50%、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1)。血清 IL-9 水平预测 END 发生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5。血清 IL-9 水平与血清 CRP 水平(r=0.648,P < 0.01)和 IL-6 水平 (r=0.765,P < 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END患者中明显升高,对EN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轻中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重构模式,探讨血管重构模式与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 纳入经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斑块≥2 mm发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32例,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根据斑块的信号、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的稳定情况;同时测量斑块最厚层面、远端及近端参考点的总管腔、管壁面积,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RI≥1.05为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ling,PR),RI<1.05为非正性重构(non-positive remodeling,non-PR).比较PR组与Non-PR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55个颈动脉斑块,PR组与Non-PR组在总管腔、管壁面积、管壁标准化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2,P>0.05).结论 轻中度血管狭窄早期以PR为主,重构模式与斑块的易损性无正性相关,斑块自身成分的变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至关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