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K5/6、CK8/18、SMA、P63、ER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孝感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3-2013年存档的乳腺IDPL病理标本150例,其中UDH 21例,FEA 46例,ADH 51例,DCIS32例。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K5/6、CK8/18、SMA、P63、ER的表达情况。结果:UDH组CK5/6的表达明显高于ADH组、DCIS组及FE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H组分别与DCIS组及F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组与F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基膜侧均未见CK8/18阳性表达,腔缘侧均见阳性表达,在UDH组、FEA组、ADH组、DCIS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基膜侧SMA及P63连续表达,在UDH组、ADH组、FEA组、DCIS组中,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UDH的腔缘侧可见少许散在表达,在ADH、FEA及DCIS的腔缘侧未见表达。UDH组ER的表达分别与FEA组、ADH组、DCI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A组、ADH组、DCIS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CK5/6、CK8/18、SMA、P63、ER,有助于乳腺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6例,乳腺导管普通型增生(UDH) 11例, 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DH) 7例,导管原位癌(DCIS)23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4例)及浸润性乳腺癌(IBC)11例中ERα和ERβ的表达。 结果ERα的表达在UDH、ADH及Ⅰ级DCIS中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在Ⅲ级DCIS及IBC中的表达降低,ERα的表达在UDH与 DCIS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乳腺组织到UDH、ADH、DCIS至IBC的发展过程中ERβ的表达逐渐降低,ERβ的表达在正常乳腺组织与ADH、DCIS和IBC中以及UDH与DCIS和IBC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ERβ之间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从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到浸润性癌的发展过程中ERα和ERβ的表达各不相同,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53基因编码蛋白和增殖细胞核蛋白(Ki-67)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UDH)、柱状上皮病变(CCL)、非典型导管增生(ADH)和导管原位癌(DCIS)组织中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3、cyclin D1、P53、Ki-67蛋白在UDH中均少量表达;在CCL、ADH和DCIS中均明显表达,且随着病变的级别升高,阳性率逐渐增高(P<0.05);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在CCL、ADH和DCIS中着色强阳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l-3、cyclin D1、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显著提高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袁雪芹  荆福祥  袁雪英 《吉林医学》2011,32(16):3208-3210
目的:探讨CK5/6、p63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收集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 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各12例。应用免疫组化进行CK5/6、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类型病变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在UDH中,CK5/6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和腔内的腺上皮,腺腔中的阳性细胞排列呈马赛克状;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两种标志物均呈中-重度阳性着色。在ADH中,CK5/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腺腔内仅见少许腺上皮呈阳性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相比UDH而言,CK5/6和p6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在DC IS中,肌上皮CK5/6仅呈轻-中度阳性着色,而腺腔内腺上皮未见明显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与ADH相比而言,CK5/6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但p63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变化。在IDC中,仅1例肿瘤细胞CK5/6呈阳性着色,另外1例肿瘤间质中可见少许p63阳性表达细胞。结论:联合运用CK5/6、p63可鉴别UDH,ADH,DC IS和ID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钼靶、术中冰冻检查、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钼靶、彩色多普勒超声、术中冰冻检查结果及CK5/6、CK8/18、34βE12、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DCIS患者中症状为乳腺肿块或乳腺局限性增厚23例、单独或伴发乳头溢液5例、不随月经周期而改变的乳腺疼痛1例、没有任何症状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阳性符合率为66.7%,X线钼靶检测阳性符合率为76.7%,2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X线钼靶检测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单独检测阳性符合率(90.0%比66.7%,χ2=4.812,P<0.05)。术中冰冻DCIS检出率为66.7%。CK5/6在DCIS及乳脉导管不典型增生(ADH)区域几乎为阴性,仅1例增生导管上皮CK5/6及CK8/18呈阳性;4例34βE12在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均有表达;15例CK8/18在常规组织学病理中明确的DCIS区域及ADH区域中呈阳性表达;Ki67在DCIS区域中的表达较ADH区域略有增高趋势。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钼靶、术中冰冻检查、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DCIS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诊断各有优点及局限性,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有利于DCIS的诊断,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角蛋白5/6(CK5/6)、p53蛋白(p53)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108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检测EGFR、CK5/6、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蛋白表达的相关性,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EGFR、CK5/6、p53和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6%(19/108)、25.9%(28/108)、42.6%(46/108)和51.9%(56/108);EGFR与CK5/6和p53呈正相关(r=0.282,r=0.241),CK5/6与p53和Ki67呈正相关(r=0.217,r=0.190),p53和Ki67呈正相关(r=0.193),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CK5/6、p53和Ki67在三阴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比非三阴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K5/6或EGF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比较,CK5/6或EGF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相对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和CK5/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提示CK5/6和EGFR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检测CerbB2、ER、PR、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124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ER、PR和Ki67的表达。【结果】124例乳腺癌CerbB2、ER、PR和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35%、65.32%、46.77%、83.06%。在不同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组间,CerbB2、ER、PR、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者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在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间,CerbB2、PR、Ki67的阳性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CerbB2、ER、PR、Ki67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并指导内分泌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组织学分级及 ER、PR、C-erbB-2、Ki67、P53在各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56例无浸润成分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标本,按细胞核的分级、有无坏死对其进行组织学分级,并对所有标本行 ER、PR、C-erbB-2、Ki67、P5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56例 DCIS 分为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且 ER、PR、C-erbB-2、Ki67、P53在各级别组中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 DCIS 主要根据细胞核的分级、有无坏死进行组织学分级;肿瘤细胞分化越高,恶性度越低,ER、PR 的阳性率越高;肿瘤细胞分化越低,恶性度越高,C-erbB-2、Ki67、P53的阳性率也越高,可见 ER、PR、C-erbB-2、Ki67、P53在乳腺 DCIS 分级、发展和预后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PPARγ、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10 号染色体缺失且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脂酶基因(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V-9000二步法免疫组化进行染色,检测30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UDH)、30例不典型增生(ADH)、30例导管原位癌(DCIS) 及6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石蜡包埋组织中PPARγ和PTEN的表达.结果:(1)PPARγ在UDH、ADH、DCIS及IDC中的阳性高表达率呈递增趋势,依次为16.7%(5/30)、43.3%(13/30)、50.0%(15/30)、60.0%(36/60);PTEN呈递减趋势,依次为73.3%(22/30)、63.3%(19/30)、40.0%(12/30)、35.0%(21/60).(2)PPARγ在UDH组与ADH组、ADH与IDC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ADH与DCIS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PARγ和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323 6, P<0.05).结论:PPARγ、PTEN在乳腺导管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测 PPARγ、PTEN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B-1、p63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收集乳腺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非典型性增生(ADH)组24例、乳腺原位癌组(DCIS)20例、浸润性癌(IDC)组45例,乳腺普通型增生(UDH)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进行MIB-1、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p63在UDH、ADH、DCIS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ADH、DCIS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与UDH组相比,其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在IDC组中p63几乎不表达;MIB-1主要表达于增殖细胞中的核抗原,阳性染色定位于肿瘤细胞核,MIB-1标记的增殖指数PI在UDH、ADH、DCIS、IDC组分别为2.25±0.54、4.08±0.57、5.50±0.56、30.22±2.41,从UDH到ADH、DCIS,再到IDC,PI显著升高,p63表达呈逐渐减弱。MIB-1在IDC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分子分型有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其个数无关,临床分期越晚(Ⅲ、Ⅳ期)、分子分型为HER-2型、三阴性患者,其PI均分别高于临床分期早(Ⅰ、Ⅱ期)、分子分型为管腔型A或B患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p63、MIB-1可以较好地反映乳腺增生性病变的程度,正确鉴别乳腺的良恶性病变,通过检测MIB-1的增殖表达水平可预测乳腺恶性肿瘤的浸润程度及整体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CA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AS蛋白的表达,用ki-67标记细胞增殖指数,用TUNEL法测定凋亡指数。 结果:CAS在正常乳腺、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4.3%、25.0%、40%、75.5%(P=0.000);CAS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无明显关系,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核分裂像数、淋巴结转移有关;CAS评分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r=0.439,P=0.003),而与凋亡指数无显著相关性(r=0.248,P=0.083)。结论:乳腺癌组织中,相比较于细胞凋亡,CAS蛋白与细胞增生更加相关,并且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是浸润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常见事件,而其与包括普通型增生(UDH),不典型增生(ADH)及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关系不明。探讨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外显子突变情况,以期了解突变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和测序研究122 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外显子5~8 的突变情况。结果经HRM筛选,14 例患者DNA熔解曲线与野生型标准品熔解曲线大于阈值,经测序分析,其中13例出现外显子突变。35例UDH 中均未发现突变,10.7%(6/56)ADH 和22.6%(7/31)DCIS 发现至少1 个位点的点突变,其中1 例DCIS 发现2 个位点的突变。结论突变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ADH与DCIS,其可能为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HCDFI)对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乳腺体检女性病人90例,均采用HCDFI进行检查,并按照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导管不典型增生组(ADH组)和早期乳腺导管癌组(DCIS组),各45例,另选取45例导管一般型增生病人(UDH组),比较3组影像特征.结果:随着病情进展,UDH组、ADH组及DCIS组病灶边界规则性及清晰度逐渐降低,低回声衰减和高回声晕增加,病灶周围血流逐渐增加(P<0.01).结论:依据HCDFI检测结果可对乳腺病变情况进行良好诊断,且其检测成本较低,可作为常规检查推广.  相似文献   

14.
乳腺病变组织中BcL-2,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杞英  牛保华  俞智君  王建军 《医学争鸣》2000,21(10):1283-1285
目的 观察 Bcl- 2 ,p5 3蛋白在浸润前系列乳腺病变(包括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小叶增生、导管原位癌 )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18例导管增生、1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10例小叶增生 ,45例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 Bcl-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 .结果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阳性 ,而 p5 3蛋白染色阴性 .DCIS病例中 ,Bcl- 2蛋白表达阳性 34例 (76 % ) ,而 p5 3蛋白阳性 11例(2 4% ) .Bcl- 2蛋白表达与 DCIS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P<0 .0 1) ,6 7% DIC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达表型 ,还有33%不同于正常的表型 (包括所有 Bcl- 2 - / p5 3+表型 )多代表差分化病例 .结论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高于乳腺 DCIS.大部分DCI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型 ,与正常乳腺上皮、良性增生病变一致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onnection of p27 Kip1 to 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 (Skp2) plays an oncogenic role in intraductal proliferative lesions of the breast. Methods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association of Skp2’s degradation of p27 Kip1 with the breast carcinogenesis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through detection of Skp2 and p27 Kip1 protein levels in 120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of intraductal proliferative lesions including usual ductal hyperplasia (UDH, n=30), 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n=30), flat epithelial atypia (FEA, n=30), and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n=30).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status of Skp2 and p27 Kip1 in 30 cases of the normal breast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DCIS group was with the highest Skp2 level and the lowest p27 Kip1 level, and the UDH group was with the lowest Skp2 level and the highest p27 Kip1 level. Both Skp2 and p27 Kip1 levels in the DCI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UDH group (all P<0.01). The levels of Skp2 and p27 Kip1 in the FE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DCIS and UDH groups (all P<0.05). p27 Kip1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kp2 in both the UDH group (r=-0.629, P=0.026) and DCIS group (r=-0.893, P=0.000). Conclusion Overexpression of Skp2 might be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p27 Kip1 over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以及p53表达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测定乳腺癌ER,PR,Ki67和p53的表达,将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这些分子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2.9%,ER,PR,Ki67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5%,76.2%,73.0%和55.6%,ER与P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1),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1),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C—erbB2、P53、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8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VEGF及ER、PR、C-erbB2、P53的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病理类型一起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增殖率最高可达91%,最低在3%左右。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平均增殖率最高,在导管内癌及预后好的乳腺癌中平均增殖率较低,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VEGF在各种类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VEGF在各种类型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等级相关分析,Kit67与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呈负相关,与P53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的表达与Kit67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ER、PR、C—erbB2、P53的表达均无相关性。结论 Ki67表达与乳腺癌的病理分型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ER、PR、C—erbB2、P53、Ki67及VEGF有利于乳腺癌的分型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