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背景:研究证实,很多恶性肿瘤患者体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存在高表达,近期也有研究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同样表现出高比例表达。 目的:分析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特点。 方法:纳入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92例,将年龄在60岁以下者设为中青年组(n=22),年龄在60岁以上者设为老年观察组(n=70)。在老年观察组中,32例经规范化疗后完全缓解,设为完全缓解组;将余下38例设为老年组,依据FAB分型标准,分为M2 6例、M3 19例、M4 7例、M5 6例。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群4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老年组、完全缓解组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老年组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完全缓解组(P < 0.01)。老年组、完全缓解组CD4+FOXP3+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老年组CD4+ FOXP3+T细胞比例高于完全缓解组(P < 0.01)。老年组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与CD4+ FOXP3+T细胞比例高于中青年组(P < 0.01)。老年组不同分型间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和CD4+ FOXP3+T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 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和CD4+ FOXP3+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7,P=0.019)。表明老年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人群和中青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与其配体PD-L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19+CD25+调节性B细胞(Bre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0例SLE患者和41例健康人(HC)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19+CD25+ Breg的比例,以及CD19+CD25+Breg的PD-1、 PD-L1表达,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等临床信息。使用免疫磁珠分选CD4+ T细胞与CD19+ B细胞,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Breg的分化。结果 SLE患者活动组外周血中CD19+CD25+Breg比例低于HC,CD25+B细胞PD-1、 PD-L1的表达高于HC; SLE患者有胸腔积液、关节炎、 C反应蛋白(CRP)上升的患者Breg频率高于对应阴性组;SLE患者有IgM下降、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的患者Br...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HIV慢性感染者和HARRT治疗者T细胞NKG2C/NKG2A受体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HIV慢性感染者、接受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以及健康人的外周血细胞,通过荧光抗体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上表达的NKG2C/NKG2A受体。结果:HIV慢性感染者NKG2C+ T细胞,NKG2A+ T细胞和NKG2C+NKG2A-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25、P=0.032、P=0.029),HARRT治疗组则明显低于HIV慢性感染者(P=0.033、P=0.037、P=0.018),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HI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和表达NKG2A、NKG2C+NKG2A+和NKG2C-NKG2A+ 的T细胞呈负相关(r=-0.697,P<0.000 1;r=-0.463,P=0.015;r=-0.693,P<0.000 1),HIV慢性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上表达的NKG2C与NKG2A的比值与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呈正相关(r=0.476,P=0.012)。结论:HIV感染者T细胞表面NKG2C和NKG2A的表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HIV感染的临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不同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分析2016 年1 月至2016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鼓室内注射)及对照组(口服),并采用相应的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治疗一周后对比两组听力恢复情况、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及治疗后1年累积复发率。结果:共纳入观察组45例(45耳),对照组42(42耳)。两组患儿治疗后听力指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1%,41/45 vs 73.8%,31/42;χ2=4.558,P=0.033)。治疗后两组患儿总CD3+ T、CD4+ T 细胞及CD4+ T/CD8+ T 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 T细胞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患儿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Th2 细胞因子IL-4、Th1细胞因子IFN-γ及IL-4/IFN-γ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1 年累积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6%,4/41 vs 29.03%,9/31;Log-rankχ2=4.698,P=0.030)。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采用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系统性给予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及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目,与18名健康对照作比较。 结果与结论: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22例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高(100%),而13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100%)。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和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P < 0.05)。表明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是淋巴系统几乎全部免疫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20%-40%,按其发生迁移、表面分子和功能的不同,主要分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三大类。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为遗传、衰老、营养不良和负荷史,免疫系统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收集76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和5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计算CD4+/CD8+比值。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2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和分级,进一步评估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19-KY-285),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②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4+T细胞百分率、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③对照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CD4+ 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百分率成线性正相关(r =0.412,P=0.000;r=0.715,P=0.000;r=0.494,P=0.000),与CD8+ T细胞百分率成线性负相关(r=-0.737,P=0.000);④结果表明,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与外周血各淋巴细胞亚群改变有关,且CD4+T细胞增多、自然杀伤细胞增多以及CD4+/CD8+比值增高可能加速腰椎间盘退变。提示,免疫系统改变预示腰椎间盘退变发生的可能,其有望成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防治靶点。 ORCID: 0000-0002-8087-2356(冯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初发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ICOS和ICOSL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的方法,检测85例初发RA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OS及CD14+单核细胞和CD19+B细胞表面ICOSL的表达,比较15例初诊RA患者治疗前后ICOS和ICOSL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ICOS/ICOSL的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OS表达显著增高[(7.08±4.72)%vs(3.01±1.39)%,P0.0001]。RA患者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5.77±3.45)%vs(3.64±1.43)%,P0.05]和CD19+B细胞[(5.78±4.52)%vs(3.97±1.63)%,P0.05]表面ICOSL的表达均高于HC。活动期的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ICOSL表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5.45±3.50)%vs(4.04±1.55)%,P=0.036]、[(6.59±5.74)%vs(5.63±4.30)%,P=0.016],治疗后CD4+T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及CD14+单核细胞和CD19+B细胞表面ICOSL的表达均显著下降[(3.33±0.31)%vs(5.56±1.11)%,P=0.076]、[(5.12±1.23)%vs(9.99±2.02)%,P=0.045]、[(3.74±0.57)%vs(8.62±1.77)%,P=0.011]。结论: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ICOS和ICOSL异常高表达,且与疾病活动度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提示ICOS/ICOSL信号通路可能参与RA免疫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rogrammed death-1,PD-L1/PD-1)在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一时期90例老年胃癌患者(具有不同临床分期)及9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分别采取新鲜外周血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CD8+T淋巴细胞表面PD-L1/PD-1表达情况,结合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分析PD-L1/PD-1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意义.结果 PD-L1/PD-1在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呈高表达,相较于老年健康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3,P<0.05);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的PD-L1/PD-1阳性表达均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883,P<0.05);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的PD-1阳性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r=0.811,P<0.05);临床分期较晚的老年胃癌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PD-L1/PD-1表达比其他相对较早的临床分期老年胃癌患者显著上升(t=4.377,P<0.05).结论 PD-L1/PD-1信号通路异常在老年胃癌患者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PD-L1/PD-1的表达对评判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易位基因1(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translocation gene 1, MALT1)易位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免疫微环境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0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石蜡活检样本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CD68+巨噬细胞、CD163+M2型巨噬细胞、CD8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CD56+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和CD33+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过敏原致敏模式下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变应原致敏哮喘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差异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入组374例在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确诊的哮喘患儿,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确定患儿致敏模式,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Tregs(CD4+CD25+FOXP3+)、Th1(CD4+IFN-γ+T)、Th2(CD4+IL-4+T)以及Th17细胞亚群(CD4+IL-17A+T),横断面比较上述免疫学指标在不同致敏模式哮喘患儿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根据SPT检出阳性过敏原数量,将哮喘患儿分为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未致敏哮喘组、单一致敏哮喘组以及多重致敏哮喘三组哮喘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三组患儿进行两两比较发现,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SPT阳性检出过敏原种类,将入组哮喘患儿致敏谱主要分为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及其他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尘螨组、霉菌组、动物皮屑组、花粉组以及其他组过敏原致敏患儿的外周血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Tregs/Th17比值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样地,行两两比较发现,五组患儿的外周血Th1细胞、Th2细胞、Th1/Th2比值、Tregs、Th17细胞以及Tregs/Th17比值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状态存在差异,因此应注意不同致敏模式的哮喘患儿免疫应答状态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但内在的调节机制尚待阐明,为此,针对Toll样受体1在其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今后潜在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1对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Th17细胞的作用。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CD4+ T细胞。CD4+ T细胞单独培养或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 d。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白细胞介素17、Toll样受体1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细胞的数量。结果与结论:CD4+ T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Toll样受体1。相对于CD4+单独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3.59±0.11,1.14±0.08,P < 0.01);进一步发现Toll样受体1 mRNA表达水平亦相应升高(6.07±1.79,1.53±0.63,P < 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共培养组(间充质干细胞+CD4)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4.53±1.27)%,(2.39±0.80)%,P < 0.01)。研究结果表明Toll样受体1可能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人Th17细胞的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但这些结果只在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中证实。 目的:探讨通过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中,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受体猪随机摸球法均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受体猪无特殊处理,行肝移植;淋巴细胞组:受体猪在肝移植前7 d经耳静脉注射60Co γ射线处理过的5×108个供体淋巴细胞。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后的存活时间,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型CD4+T、CD8+T、CD4+CD25+Tr变化及病理。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两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6 d,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1,3,6 d CD4+T、CD8+T、CD4+CD25+Tr升降趋势,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未能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CD4~+ T细胞中微小RNA-155(miRNA-155)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卵清蛋白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进行治疗,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及CD4~+ T细胞中miRNA-155表达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结果:RT-qPCR结果显示,哮喘小鼠肺组织和脾脏CD4~+ T细胞中miRNA-155表达显著升高,随着接触过敏原时间的增加,CD4~+ T细胞中miRNA-155水平显著升高(P0.01)。HE和PAS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加,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明显减轻支气管周围和血管周围炎症,减少增生杯状细胞的黏液分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miRNA-155水平显著降低,CD4~+ T细胞中的miRNA-155水平显著下调。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抑制哮喘小鼠的脾脏中CD4~+ CD8~-细胞比例的增加,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中CD4~+ T细胞的聚集。糖皮质激素治疗后BALF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和IL-13水平下降,干扰素γ水平显著增加。结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中CD4~+ T细胞的聚集,并可降低肺组织和脾脏中CD4~+ T细胞的miRNA-155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ation status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 within the tumor milieu of 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we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and compared the activation markers on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which infiltrating normal and neoplastic cervix. A total of 20 patients with stage IA to IIA cervical cancer (cancer group) and 10 women with normal cervix (control group)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issue specimens by mechanical dispersal technique and three-color flow cytometry was utilized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activation markers on lymphocyte subse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lymphocytes isolated from cancer tissue consisted of higher proportions of B cells (7.23% ± 4.49% vs. 3.67% ± 3.19%, P = 0.016) and T cells (72.33% ± 8.70% vs. 53.15% ± 17.36%, P = 0.004), but an inverted CD4:CD8 ratio (0.74 ± 0.27 vs. 1.14 ± 0.28, P = 0.002) and decreased NK cells (7.53% ± 4.33% vs. 16.00% ± 11.82%, P = 0.035). Low expression of CD25, but not CD69 and HLA-DR was observed on both CD4+CD3+ and CD8+CD3+ T cells derived from cervical cancer (P < 0.0001). Further dual activation marke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D25 was dissociated from CD69 and HLA-DR on the same TILs in cancer tissue (P < 0.001). TI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an be functionally inhibited and lose the ability of clonal proliferation due to depressed expression of CD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分选CD8+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CD8+T细胞中IL-24受体(IL-20R1、IL-20R2和IL-22R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CD8+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建立CD8+T细胞和NSCLC细胞系NCI-H1882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IL-24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以及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CD8+T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CD8+T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者和NSCLC患者之间以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肿瘤部位(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则显著提升NSCLC患者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肿瘤部位CD8+T细胞后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以及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而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影响。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24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增强NSCLC患者CD8+T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CD8+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度烧伤患者血糖与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治疗的重度烧伤患者96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体检证明健康的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PG)、炎性因子及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两组间FPG、炎性因子以及T淋巴细胞水平之间的差异;再将试验组患者根据FPG浓度分为血糖正常组(17例,FPG <7.0 mmol/L)和血糖升高组(79例,FPG≥7.0 mmol/L),比较两组炎性因子以及T淋巴细胞水平之间的差异,并对重度烧伤患者的FPG与炎性因子及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试验组患者FPG(11.39±2.28) mmol/L、C反应蛋白(CRP)(39.67±4.15) mg/L、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108.12±6.49) ng/L、白细胞介素(IL)-6 (139.77±7.43)ng/L、IL-8(91.56±4.91)ng/L,均高于对照组[FPG(5.07±1.15) mmol/L、CRP(5.91±0.76) mg/L、TNF-α(12.94±1.69) ng/L、IL-6(14.11±3.93) ng/L、IL-8(17.22±2.8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5、4.365、11.912、9.834、6.139,P值均小于0.01);试验组患者免疫指标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为(29.77±4.12)%、CD4/CD8为0.91±0.24,分别低于对照组(41.89±5.36)%、1.59±0.37,而试验组的CD8 T淋巴细胞水平为(32.69±4.73)%,高于对照组(25.83±3.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1、2.433、2.696,P值均小于0.05)。试验组患者中,血糖升高组的血浆CRP(45.19±5.45) mg/L、TNF-α(121.81±5.43) ng/L、IL-6(153.31±5.57) ng/L、IL-8(106.56±5.65) ng/L、CD8T淋巴细胞水平(35.46±4.11)%,均高于血糖正常组[CPR(36.67±3.45) mg/L、TNF-α(91.58±4.93) ng/L、IL-6(114.65±6.33) ng/L、IL-8(79.62±3.74) ng/L、CD8 T淋巴细胞水平(28.62±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1、2.894、4.167、3.018、2.763,P值均小于0.05);CD4 T淋巴细胞水平(28.89±3.79)%、CD4/CD8(0.82±0.37)均低于血糖正常组[(33.47±4.98)%、(1.17±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8、2.247,P值均小于0.05);FPG与CRP、TNF-α、IL-6、IL-8以及CD8T淋巴细胞呈正相关(r=0.651、0.571、0.781、0.425、0.543,P值均小于0.05),与CD4T淋巴细胞、CD4/CD8呈负相关(r=-0.636、-0.519,P值均小于0.05)。 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机体会发生应激反应,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且机体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血糖与炎性因子及免疫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血糖越高者,机体炎症反应越明显,免疫功能越低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循环人血管紧张素1~7(Ang1~7)、内皮细胞微颗粒CD31、单核细胞CD14CD1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40例,健康对照组50例。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75%~84%组,85%~94%组和95%~100%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患者分为4组:单支、双支、三支和四支病变组;再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将患者分为4组:NYHAⅠ、Ⅱ、Ⅲ、Ⅳ级组;又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一步将患者分为3组:48%~58%组、36%~47%组和25%~35%组;根据6 min步行试验的步行距离又将患者分为3组:>450 m组、150~450 m组和<150 m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CD31和CD14CD16水平的变化,使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Ang1~7水平,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水平。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5%~84%组Ang1~7(34.8±6.9)pg/mL、CD31(471±29)个/μL、CD14CD16(1.4±0.3)%、hs-CRP(1.7±0.8)mg/L分别与冠状动脉狭窄95%~100%组Ang1~7(9.1±0.4) pg/mL、CD31 (1554±40)个/μL、CD14CD16(5.9±0.8)%、hs-CRP(17.1±1.5) 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Ang1~7(38.7±7.9)pg/mL、CD31(496±30)个/μL、CD14CD16(2.1±0.7)%、hs-CRP(1.9±0.9)mg/L与分别冠状动脉四支病变组Ang1~7(11.2±2.0)pg/mL、CD31(1583±52)个/μL、CD14CD16(10.6±1.4)%、hs-CRP(14.9±1.9)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NYHAⅠ级组Ang1~7(38.5±2.7)pg/mL、CD31(511±32)个/μL、CD14CD16(1.7±0.5)%、hs-CRP(1.9±0.2)mg/L与分别NYHA Ⅳ级组Ang1~7(10.0±1.2)pg/mL、CD31(1598±49)个/μL、CD14CD16(12.1±1.4)%、hs-CRP(15.0±1.9)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LVEF 48%~58%组Ang1~7(32.9±6.8)pg/mL、CD31(385±28)个/μL、CD14CD16(2.9±0.8)%、hs-CRP(2.1±0.8)mg/L与分别LVEF 25%~35%组Ang1~7(9.5±2.0)pg/mL、CD31(1644±54)个/μL、CD14CD16(13.0±1.6)%、hs-CRP(14.1±2.0)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6 min步行试验>450 m组Ang1~7(36.4±7.1)pg/mL、CD31(561±30)个/μL、CD14CD16(1.9±0.5)%、hs-CRP(2.1±0.9)mg/L与分别6 min步行试验<150 m组Ang1~7(10.1±0.9)pg/mL、CD31(1338±41)个/μL、CD14CD16(7.2±0.9)%、hs-CRP(18.7±1.5)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Ang1~7水平下降,CD31、CD14CD16和hs-CRP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影响老年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CD25+CD4+T、CD69+CD200+CD4+T、CD69+ICOS+CD4+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ICOS+CD8+T、CD137+CD69+CD8+T、PD-1+CD25+CD8+、OX40+PD-1+CD8+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CD4+T、IFN-γ+CD4+T、TNF-α+CD4+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CD8+T、TNF-α+CD8+T、IL-2+CD8+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结论:AIM法在评价CD4+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肺部感染的表达及作用.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NSCLC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患者分为NSCLC组(病理诊断为NSCLC,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不合并肺部感染)和合并感染组(病理诊断为NSCLC,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