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器材的不断创新,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模式。由于股腘动脉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特点,即便是最新一代的镍钛合金支架,其远期通畅率仍不理想。由于药物涂层技术在抑制下肢动脉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载药器械逐渐成为髙级别临床应用的推荐,尤其适合股腘动脉长段病变、钙化病变、再狭窄病变及膝下病变等。理想的血管准备包括减容手段的合理应用以及球囊扩张模式优化等,可进一步避免或减少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再狭窄和再干预率,因此下肢动脉应规范血管腔内治疗,严格把握适应证,在实践和创新中切实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支架内再狭窄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的严重并发症,药物涂层球囊是将球囊成形技术与药物洗脱技术结合,目前的临床研究显示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上有其独有的优势和安全性。药物球囊为治疗冠状血管内再狭窄病变提供新的思路,其或可成为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现就药物涂层球囊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是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作为外周动脉病变(PAD)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有着极高的发病率[1-2]。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是外周动脉病变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置入球囊或支架的扩张作用排除血管的狭窄和闭塞,但是术后再狭窄(ISR)一直是这项微创手术的重要缺陷。于是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药物涂层球囊(drug-  相似文献   

5.
目的 球囊扩张后动脉再狭窄严重制约着经皮血管腔内治疗术的治疗效果,为探讨动脉再狭窄的发病机制,本研究尝试建立动脉再狭窄模型.方法 采用右颈总动脉可吸收线套环缩窄术加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兔,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4周后,自右颈外动脉远端结扎并切断颈外动脉,由结扎近心侧插入扩张球囊导管进行球囊扩张,建立动脉再狭窄模型.然后以普通饲料喂养4周后,对颈动脉标本进行组织学及形态学分析,并以对侧颈总动脉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套环颈动脉管腔较对照组有缩窄,平滑肌细胞有增殖,排列紊乱,内皮细胞呈乳头状突入管腔.球囊扩张后,内膜较对照组及动脉缩窄组显著增厚(P<0.05).组织切片可见内、中弹力层断裂,内膜有大量泡沫细胞,脂质沉着,粥样斑块组织形成.外膜滋养血管数量增加.结论 通过本方法可成功构建实验兔血管再狭窄模型,且操作简单,建立模型时间短,为探讨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30只高脂喂养—球囊损伤新西兰兔胸腹主动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及PTA后再狭窄模型,分别于PTA术时及术后1、3、6个月行主动脉血管造影及IVUS显像检查,观察血管腔形态、狭窄度以及两种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与PTA术前比较,PTA术后6个月IVUS以及血管造影检测到腹主动脉管腔明显狭窄(P≤0.05或P≤0.01),IVUS检测到狭窄度较动脉造影组更为明显(P≤0.05).IVUS对钙化斑块、偏心性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P≤0.05).结论 IVUS可准确测量血管腔的狭窄程度,确定血管腔内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4只家兔48支血管的实验性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了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即刻至30天的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内腆及斑块撕裂是PTA的主要机制。球囊扩张后平滑肌细胞(SMC)是修复过程中的主要细胞成份,薄层附壁血栓对维持动脉壁的完整结构有着重要作用。SMC增生程度与内膜撕裂的深浅有关。暴露的中膜比内皮损伤更易发生血小板粘附和血栓形成。3支血管发生再狭窄,2支由于内腆SMC过度增生。另1支由于血栓机化所致。  相似文献   

8.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正股腘动脉(FPA)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针对FPA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改善患者下肢动脉血液供应,缓解患者因下肢缺血引发的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等症状。然而在支架置入术后可导致FPA支架内再狭窄(FPA-ISR)。有文献报道,支架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达20%~50%[1-2]。而一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就会再现下肢缺血,因此对于FPA-ISR的治疗方法相继出现,现将就目前SFA腔内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而减少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再狭窄高达39%~67%[1],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置入术后再狭窄可达5%~35%[2],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再狭窄仍达5%~10%[3]。近些年来出现了预防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新技术—药物洗脱球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沙格雷酯对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下肢缺血患者46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49~93岁,平均73.03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纯膝下3支动脉病变。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拜阿斯匹林)和治疗组(拜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沙格雷酯),每组23例。PTA术后基础治疗两组一致,治疗组加用盐酸沙格雷酯片(安步乐克,100 mg,每日3次,日本三菱制药),治疗时间为6个月。疗效观察时间为PTA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项目为静息痛缓解、溃疡愈合、术后成功开通血管通畅及再狭窄的情况,将静息痛完全缓解,或者溃疡愈合评为疗效显著。结果:糖尿病性膝下动脉病变PTA术后,治疗组的症状改善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沙格雷酯对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PTA治疗后,再狭窄的预防、缺血症状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416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分别用旋磨术、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进行扩张治疗,在治疗即刻及6个月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介入治疗前各组间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无明显区别。(2)旋磨后即刻所获得的冠状动脉支架内最小血管直径(MLD)最大(2.67±0.55mm,P<0.05),切割球囊与常规球囊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0.65mm比2.53±0.65mm,P>0.05)。(3)6个月后旋磨治疗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MLD最小(1.52±0.91mm,P<0.05),切割球囊组大于常规球囊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6±0.74mm比1.75±0.83mm,P>0.05)。旋磨术与切割球囊及常规球囊治疗组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54.78%,38.31%及46.50%。(4)旋磨治疗组后期血管丢失量最大(P<0.05),切割球囊组明显低于常规球囊治疗组(P<0.05)。结论旋磨术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即刻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仍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患者共21处再狭窄病变接受DCB治疗,术中即刻成功率95.23%,1处病变在应用DCB治疗后并发夹层并出现TIMI 2级血流,然后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至今无心绞痛再发,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12例患者在术后6~9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复查时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与术后即刻直径比较,按病变血管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计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治疗DES支架内再狭窄即刻及短期疗效肯定,可以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膝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成形术和动脉旁路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膝下动脉闭塞重症下肢缺血病例,全部资料都是前瞻性收集并录入数据库,并将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膝下动脉初次处理手段的不同分为2组:球囊扩张成形术(PTA)组、以膝下动脉为流出道行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术(bypass surgery,BPS)组,比较2组手术及随访结果。结果:PTA组54例(61条肢体),男性3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6岁;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由(0.43±0.27)增加至(0.86±0.21),随访期间一期通畅率63.8%,二期通畅率74.1%,救肢率88.3%。动脉旁路术组17例(17条肢体),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7岁,ABI由(0.21±0.19)增加至(0.73±0.38),手术通畅率60%,救肢率87.5%。2组治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次于膝下动脉旁路手术,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两种球囊导管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球囊导管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效果和适应证。方法:分别选用聚乙烯18 mm、20 mm球囊和Inoue 24 mm、26 mm球囊对52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的病人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2例置放了血管内支架。术前、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并行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PTA术后下腔静脉内径由1.9±0.4 mm增至19.5士6.5mm。下腔静脉压由3.24±0.88 kPa降至1.48±0.55 kPa。术后残余压力阶差聚乙烯18 mm球囊组、20 mm球囊组分别为0.77±0.32 kPa、0.62±0.53 kPa;Inoue 24 mm球囊组、26 mm球囊组分别为0.34±0.27 kPa、0.32±0.28 kPa。结论:PTA是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应根据病变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球囊,而大腔球囊、充分扩张是提高疗效、预防再狭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长微球囊导管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治疗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CTA(23例),MRA(16例).26条患肢小腿3条动脉(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完全闭塞,19条患肢1条血管狭窄2条闭塞,5条患肢1条血管正常(腓动脉)2条闭塞,6条患肢2条血管狭窄1条闭塞.利用在治疗过程中对血管损伤小的长微球囊导管对小腿3条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行PTA治疗.球囊的长度选择80~120 mm,直径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或小于0.5 mm,扩张时间为3~5 min.术后进行血管造影复查,如有狭窄再次进行球囊扩张.结果 56条患肢完成PTA的有52条(92.9%).47条(83.9%)患肢远近血管的再通达到足部,踝肱指数(ABI)术前、术后分别为0.37±0.15和0.88±0.16,9条(26.5%)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再次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论 利用长微球囊导管进行PTA是治疗糖尿病性小腿动脉硬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预后,也是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管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挑战。尸体解剖和血管内成像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支架内再狭窄基本的治疗策略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斑块切除术、血管内放疗、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和病变特点,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的问世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技术突破的历史性转折点。现主要讨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1年3月至今共做经皮髂动脉扩张成形术3例次,经皮肾动脉扩张成形术1例次.共扩张病变5处,成功率100%.结果提示经皮腔内外周动脉扩张术(PTA)是治疗外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肾动脉狭窄的有效介入性方法.我们认为,在严重髂动脉狭窄时,经上肢动脉进行PTA术具重要作用.应用PTA技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其成功率为92%,术后两年维持血管通畅率81%,且病人所受痛苦小,费用较外科手术低,目前已成为治疗外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1980年以后,PTA术被用于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经广泛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其成功率可达90%,随访结果提示维持通畅率为74%.PTA与手术结果比较,两者在疗效方面基本相同,但外科手术具有创伤性大,费用昂贵等缺点,因此提倡应首选PTA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比两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血管最小直径和狭窄程度、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6.28±2.65)%〕明显小于对照组〔(20.08±12.56)%〕(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随访各时刻血管最小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6、12个月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老年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血管扩张效果明确,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首选的球囊扩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oscovitine对球囊损伤后大鼠颈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提供新型的支架涂层药物。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模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干预组损伤局部给予roscovitine(200μmol/L)孵育10分钟。14天后取材,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HE染色观察roscovitine对内膜增生的作用。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球囊损伤后14天,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内膜增生明显。Roscovitine干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内膜增生被显著抑制,管腔狭窄率和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结论:Roscovitine显著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局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有效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