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明确了壮火少火与无气的关系,对后世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列举有代表性的医家对此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东垣重脾胃,除阴火首推甘温;锡纯治温病,泻壮火巧益元气;莳言药食,投辛热廑防耗气。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差、复发率高,是儿科临床亟需解决问题之一。从药食气味厚薄、正气邪气之别及生理病理之异等角度论述少火、壮火的理论内涵。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与"少火生气"及外源性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壮火食气"两个方面论述糖皮质激素与少火、壮火的相关性,诠释中医学对于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基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探讨糖皮质激素应用不同阶段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的影响,以此确立滋阴泻火以安元气、益气养阴以固元气、温补少火以生元气的治疗法则及调护要点,临证时能明显减轻糖皮质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3.
<正>"少火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原文旨在阐述气味的厚薄阴阳对人体的影响,即气味纯阳而厚者为壮火,气味温和而薄者为少火;壮火使元气衰弱,少火使元气盛壮;壮火销蚀元气,少火滋养元气;壮火耗散元气,少火滋生元气。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91-1592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对后世医家有很大的影响,既可从药食方面论,其阐述了气味属性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又可引申出人体正气与火正常时可相互转化,异常时则相因为病的特点,对痹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药物之火和人体之火两方面探讨,认为用药当明性味,知久暂,应在运用壮火之剂的同时加入少火之剂以防止气之耗散,久痹伤气者宜加用少火之剂生气,而对于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热象,既要清热、泻壮火以保护元气不受耗散,也要补益少火以生元气。  相似文献   

5.
“少火”理论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即平和的阳气,是与壮火相对而言的。“少火”理论认为,元气需要少火的温煦,而壮火则能耗伤元气,即亢烈的阳气能够耗伤人体的元气,所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一理论对于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这一理论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略作论述,并举病案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经》壮火食气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这一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气火之间 ,在正常时相互转化 ,在异常时相因为病。运用好壮火食气这一理论 ,辨治错综复杂的疑难病症 ,每能执简驭繁 ,顿起沉疴。1 病理机制气与火在不停地动态变化。在生理情况下 ,火不停地温化产生正气 ,即 :少火之气壮 ,气食少火 ,少火生气。在病理情况下 ,过亢的火能蚀耗元气 ,令气虚 ,即 :壮火之气衰 ,壮火散气 ,壮火食气。气火在生理转化时 ,需要精血津液的资助 ,病理机转时 ,又累及精血津液。2 临床表现壮火食…  相似文献   

7.
<正>"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即正常人体内的阳气,也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壮火"指病理性亢盛的火热之邪,也指药食气味温燥者。回溯少火壮火观之源流,剖析其内涵,对于启发后学、提升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就少火壮火观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临床诊治消化性溃疡的实践谈谈理解与体会。1"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内涵辨析"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壮  相似文献   

8.
中医所谓"火"的涵义较为广泛。生理上,有表现为阳气形态的"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一般指心火和命门火(通常称君相二火)而言,是推动和维持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能"。病理上,有表示机能亢进的"壮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壮火食气"。金元·朱丹溪提出"气有余便是火"说,可见"火"既是机体病变的产物(郁极化火,如五志生五脏之火),又是内伤杂病的病因。李东垣称之为"阴火",所谓:"火与元气不两  相似文献   

9.
《内经》"壮火、少火"理论主要论述了"水、火、气、味"的属性和相互转化关系、运动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在生理状态时"气"与"火"可以相互转化,在病理状态时"气"与"火"相因为病。本文从"壮火食气"是成人斯蒂尔病病机转化的关键,治疗宜清热泻壮火与补气益少火并举,"壮火食气"是激素产生毒副作用以及对其依赖的主要原因和验案举例等几方面论述了《内经》"壮火、少火"理论在成人斯蒂尔病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少火壮火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壮火少火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用药后的治疗效果。介绍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家对少火壮火理论的观点,以临床用药中真武汤的药量加减、白虎汤的药味加减为线索,结合医案,对《黄帝内经》少火壮火理论做出了阐述。旨在启示后人用药应当明确药物性味,合理用药,同时也要掌握用量,否则将适得其反。这恰恰也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正是中医精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窦新生 《中医杂志》2007,48(10):954-955
“壮火”一词,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医家、辞典、医学院校统编教材都把它解释为“伤人正气的纯阳药食,伤人元气的病理之火”,却把与其同出一处、相提并论的“少火”一词解释为“人身的生理之火”。笔者认为,以往对壮火的解释是错误的,壮火与少火同为人身的生理之火,壮火由少火生成并补充,二火是人体内专门负责完成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布输、排泄整个“气化”生理过程的一组功能物。1“壮火”、“少火”的命名由于没有为二火命名的直接证据,所以采用类推的方法探求其命名依据。“火”与“水”对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为水…  相似文献   

12.
<正> 《素可·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笔者学习本段文字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现浅述如下。 1 “壮火,少火”的含义 壮火散气,食气,马莳云:“壮火能食人之气……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少火气壮,生气,马莳亦云:“吾人之气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张景岳把“少火,壮火”阐释得更为明确,认为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为人体病理之火。由此可见,饮食气味与人之得当。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常理也。药物气味常据病情辨证选配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医理也。总有言之,凡对人体有益之火谓之少火,反之则为壮火。  相似文献   

13.
李赛美教授认为糖尿病的病机为全身虚损,局部火盛,整个疾病过程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并存。采用少火虚与壮火盛的偏颇来阐述糖尿病患者的状态,有利于指导临床寒温并用治疗糖尿病。基于少火虚与壮火盛论治糖尿病可分3个阶段阐释:患者初见血糖高,消渴症状明显,多为“壮火”偏亢而“少火”微虚状态,此时治疗以清实热为重,兼顾扶正;经 清“壮火”后,患者血糖下降,局部壮火盛逐渐得到缓解,呈现出“壮火”盛与“少火”虚并重,治疗应以清热与滋阴补气并重;患者血糖渐趋平稳后,局部火盛基本清解,但消渴病患者全身虚损的情况仍在,此时患者状态多为“壮火”微盛而“少火”更虚,治疗应以固本为重,稍清火热,可延缓患者并发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辨证论治常取得良效。本文主要总结了谢学军教授基于《内经》中“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对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 NIU)病因病机理解与剖析,抓住其发病特点,总结其主要有三:疾病初期,湿热壅盛之体感邪易从火化,宜以清热除湿、凉血安神,以平壮火食气之象;中期常气火失调、阴火盛则更耗伤元气,治以化痰祛瘀、凉血活血,力达少火壮火之平衡;后期则久病痹久、正气亏虚,病理产物可瘀滞于眼内,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以助少火生气之功;秉承“祛邪不伤正、活血不留瘀”思路,疾病各期以苇茎汤为辨治基础方,与经方合用辨治本病,效果颇佳。文末附验案佐证,以期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杲气火失调的“气”,是指“元气”;“火”,是指“相火”。正常的元气与相火是相互维系的,正象《内经》所述“少火生气”、“气食少火”,即元气受养于相火;而相火能行使正常的生理机能,也必须依赖元气的充养。若发生病变,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病理机转,即元气不足,可以导致相火妄动;相火妄动以后又可进一步损耗元气,出现“壮火散气”的病理变化。1.气火失调的原因气火失调的主要原因,是由元气失于荣养和受到损伤所导致的。饮食不节或劳役过度等因素伤及脾胃,  相似文献   

16.
邹震  张刚 《四川中医》2009,27(6):49-50
以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的学术论点为依据,结合笔者临床研究心得,从“阳火元气也不两立;火与元气论古今各异;调治脏腑有标本缓急”三方面探讨火与元气的含义古今之别。李东垣的论点最终言明了火与元气邪正相争,正邪力量对比导致的两种不同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在治法上应驱邪勿忘扶正,强调益气固本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 气火属阳,与属阴之血水,既对立而又统一地构成两对互根为用,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的重要物质。然气火之间,也有着互相为用,互为消长的内在联系。若气火失去内在之相互协调,出现偏盛偏衰时,同样会产生病理,导致疾病。气火相因之说,前人虽无专题立论,但在古代医籍中曾有论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曾反复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充分揭示了气火之间在生理病理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的客观规律。后世医家结合这一理论,并对其机理又有进一步的充实与发挥,将气火相因之说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并获得一定疗效。如金元时代之李杲在《脾胃论》中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视耗伤  相似文献   

18.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后世医家对此各有见解,综合而言,“少火”既是指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又是平和的、具有生机的、正常的“火”或“气”,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本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壮火”不仅指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还是亢烈的、影响人体健康的、非正常的“火”或“气”,其在人体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基于“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理论分析小儿遗尿病因病机可知,该病责之于少火不足、壮火过旺,导致气机紊乱、气化失司、膀胱不约,应以培少火、清壮火之法平调五脏之气,约束膀胱,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少火""壮火"之分,少火能生气,壮火能散气,气由少火而生,气又伤于壮火,这说明了火与气之间存在着生化、贼伤的关系.因此,探讨一下火之益于人,火之害于人,以及气之所以生、气之所以伤等问题,可能对火与气的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历代多将“壮火”理解为病理之火,用“壮火食气”揭示病理之火干扰和损伤人体正气的病机特点。文章通过古籍记载与现代研究外延“壮火”内涵,从“壮火食气”切入认识放射性肺炎的中医病机。基于“壮火食气”理论,从放射性肺炎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入手,指出放射性肺炎的核心病机为壮火食气,气火失调。壮火食气则肺气与肺阴受损,此为发病之关键,气火失调则肺之宣降失常,此为发病之终点。基于“壮火食气”理论的指导,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出放射性肺炎三大防治策略:处于外来壮火亢盛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清肺解毒以挫外来壮火防更食气;处于津液亏损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养阴润肺以补津液耗损防湿痰聚;处于脾胃气衰而“壮火”内生阶段的放射性肺炎,应培土生金以杜壮火内生致血瘀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