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15/33)比11. 3%(6/53),69. 7%(23/33)比45. 3%(24/53);均P 0. 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 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6分且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 5分。按照性别,将200例患者分为男性组(116例)和女性组(8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评分、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闭塞部位、静脉溶栓、入院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主要终点事件为机械取栓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将20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2例)和预后不良组(88例),采用单因素对比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性别等因素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1)男性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女性组[(64±11)岁比(70±9)岁,t=4.524; 16.0(14.0,18.0)分比17.5(15.0,20.0)分,Z=3.200],吸烟、颈动脉起始段闭塞比例均高于女性组[47.4%(55/116)比6.0%(5/84),χ~2=39.882; 18.1%(21/116)比2.4%(2/84),χ~2=10.339],心房颤动比例低于女性组[30.2%(35/116)比57.1%(48/84),χ~2=14.59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入院时ASPECT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大脑中动脉闭塞、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静脉溶栓、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TICI分级≥2b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死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女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78/116)比40.5%(34/84),χ~2=14.165,P 0.01]。(3)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63±13)岁比(71±11)岁,t=3.469; 15(14,16)分比18(16,20)分,Z=5.133; 56(39,74) min比65(46,84) min,Z=2.116; 220 (180,280) min比256 (200,323) min,Z=2.389],入院时ASPECT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9 (8,9)分比8 (6,8)分,Z=7.444],男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成功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69.6%(78/112)比43.2%(38/88),χ~2=14.165; 16.1%(18/112)比5.7%(5/88),χ~2=5.227; 96.4%(108/112)比75.0%(66/88),χ~2=20.008],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13.4%(15/112)比27.3%(24/88),χ~2=6.04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大脑中动脉闭塞、静脉溶栓、取栓次数2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4)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不良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05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显示,男性(OR=0.381,95%CI:0.163~0.892,P=0.026),入院时高ASPECT评分(OR=0.375,95%CI:0.250~0.561,P 0.01)、血管成功再通(OR=0.259,95%CI:0.143~0.471,P 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入院时高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23,95%CI:1.068~1.417,P=0.004);年龄、闭塞部位、治疗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与预后无关(均P 0.05)。结论性别可能影响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功能预后,相对于女性,男性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治疗90 d时神经功能更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脑血管病介入科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低NIHSS评分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65例,均经多模式影像学评估证实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及小核心梗死区大片缺血半暗带。根据发病24 h内采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将65例患者分为直接取栓组(30例)和延迟取栓组(35例)。直接取栓组患者采用机械取栓配合标准药物治疗;延迟取栓组患者先进行标准药物治疗,症状加重后行机械取栓。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疗效及随访结果,即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NIHSS评分(入院时、术前、出院时)、使用替罗非班比例、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血管闭塞部位、良好侧支循环(血流代偿 2级)、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症状性颅内出血、异位栓塞、预后良好、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评估的主要终点事件为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次要终点事件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死亡。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直接取栓组与延迟取栓组入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直接取栓组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延迟取栓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4(2,5)分比11(9,14)分,χ~2=6.613;出院时:1(0,2)分比3(1,10)分,χ~2=3.205;均P 0.01]。直接取栓组就诊至穿刺时间少于延迟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5(95.3,181.8) min比865.0(520.0,1 096.0) min,Z=5.928,P 0.01]。直接取栓组与延迟取栓组患者大血管闭塞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分别为73.3%(22/30)、80.0%(28/35)],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直接取栓组与延迟取栓组替罗非班使用比例、血管闭塞部位、血流代偿 2级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血管成功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异位栓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随访90 d,直接取栓组良好预后率高于延迟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7%(26/30)比60.0%(21/35),χ~2=5.737,P 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NIHSS评分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的,对该类患者可尝试尽早行血管内治疗,但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 (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11例,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分组,将其分为死亡组(mRS评分6分,25例)和存活组(mRS评分<6分,86例)。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时间、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大血管闭塞位置(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手术资料(桥接动脉取栓)、去骨瓣减压术及其结局(症状性颅内出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支架取栓术后9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行血管内支架取栓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死亡占比22.5%(25/111)。(2)死亡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70.0(65.0,80.5)岁比67.5(59.0,73.0)岁,Z=2.268;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开通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9月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模式治疗的63例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在发病≤4.5 h,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股动脉穿刺)在发病≤6 h。根据取栓方式将其分为单纯支架取栓组(41例)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闭塞部位及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分析静脉桥接下两种动脉内治疗方式的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入院时、术后72 h和90 d的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单纯支架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37例(90.2%),后循环闭塞4例(9.8%);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中,前循环闭塞20例(90.9%),后循环闭塞2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大血管均获得良好开通(m TICI分级:Ⅱb~Ⅲ级)。(2)单纯支架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6±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8±0.9)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6%(症状性出血5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1.2%(21/41)。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组血管平均再通时间为(83±11)min,平均动脉取栓次数为(2.2±0.8)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症状性出血2例,心源性死亡1例),90 d随访mRS(0~2分)患者占59.1%(13/22)。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和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均能快速使颅内闭塞大血管获得再通,并且支架联合抽吸取栓具有更好的再通率。但两种技术在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50例AIS病人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基线临床特征、手术相关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病人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两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情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OR=10.17,95%CI(1.648,69.715),P0.05]、术前ASPECT评分[OR=0.098,95%CI(0.024,0.046),P0.05]是影响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术前ASPECT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1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17例,均接受了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22分,平均(14±4)分;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4例;醒后卒中4例,院内卒中1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穿刺时间(DPT)、穿刺至再通时间(PRT),对比术前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的改变,评价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并发症发生比例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结果 17例患者中,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5例,单纯动脉取栓12例; ODT为1. 0~5. 5 h,中位时间3. 0(2. 0,4. 7) h; DNT为26~35 min,平均(30±4) min; DPT为79~276 min,平均(152±53) min; PRT为27~134 min,平均(57±33) min;支架取栓次数为1~3次,中位次数1(1,2)次。取栓后即刻行DSA检查,17例患者中,TICI 2a级2例,TICI 2b级5例,TICI 3级10例,血管再通占比为15/17,一次取栓成功占比为11/17。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远端栓塞,经再次取栓后血管再通;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取栓后NIHSS评分2~20分,平均(9±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759,P 0. 05)。术后90 d mRS评分≤2分者12例,预后良好占比为12/17。结论县级综合卒中中心使用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Navien导管抽吸技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0例,均使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情况,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20例患者中,17例(85. 0%)血管内机械取栓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达2b~3级,3例(15. 0%) m TICI分级2a级。基线和术后24h NIHSS评分中位值分别为21. 0(16. 0,27. 2)分和8. 5(0. 8,27. 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155,P=0. 031);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17. 0(15. 2,21. 5)分比27. 5(21. 2,35. 2)分,术后24 h:0. 5(0. 0,1. 0)分比27. 5(17. 0,34. 5)分;均P 0. 05]。两组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取栓次数、发病至再通时间中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术后90 d随访,20例患者中,4例(20. 0%)死亡(mRS评分6分),6例(30. 0%)中重度残疾(mRS评分3~5分),10例(50. 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部分ABAO患者初步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预后,基线及取栓后24 h NIHSS评分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平、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10,16)分比19(16,24)分,168(126,134)min比239(210,295)min,199(183,285)min比275(260,345)min,(6.4±1.2)mmol/L比(9.0±2.4)mmol/L,(4.3±1.5)分比(6.1±1.2)分;均P<0.05];二者间其余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基线DRAGON评分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最佳截断值为6分,其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91.7%。结论入院时DRAGON评分可能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后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首次通过效应(FPE)的关系以及SII对FP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宝鸡市中心医院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219例,根据取栓装置首次通过闭塞血管后是否成功再通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既往史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尿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SII)、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时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血栓负荷评分(CBS)、是否静脉溶栓、脑梗死类型及血管闭塞位置]、手术相关数据[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技术、血管是否再通(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和手术预后指标如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死亡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影响F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时间窗前循环进展性大动脉闭塞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脑血管病介入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17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大血管缺血性卒中,并排除了颅内出血。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的不同,将177例患者分为两组:(1)超时间窗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72 h,且病情进展;(2)时间窗内组,即发病至血管内治疗时间≤6 h。超时间窗患者通过通过多模式MR进行选择。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即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CT致密征、替罗非班运用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血管堵塞部位、良好侧支循环比例、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0 d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90 d病死率。结果(1)超时间窗组患者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比例均低于时间窗内组[(59±12)岁比(65±10)岁,t=2.849;14(10,16)分比16(14,20)分,Z=3.893;15.2%(5/33)比48.6%(70/144),χ^2=12.309],发病至手术时间、吸烟比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例及高脂血症比例均高于时间窗内组[26.2(11.9,38.8)h比3.2(2.0,4.2)h,Z=8.959;57.6%(19/33)比33.3%(48/144),χ^2=6.707;6.1%(2/33)比0,χ^2=4.236;36.4%(12/33)比19.4%(28/144),χ^2=4.39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时间窗内组静脉溶栓、CT致密征比例均高于超时间窗组[37.5%(54/144)比3.0%(1/33),χ^2=14.894;52.8%(76/144)比24.2%(8/33),χ^2=8.767],替罗非班、血流代偿>2级比例均低于超时间窗组[34.0%(49/144)比84.8%(28/33),χ^2=28.212;22.2%(32/144)比48.5%(16/33),χ^2=9.36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卒中TOAST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68,P<0.01)。两组血管堵塞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管成功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率、异位栓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间窗内组mRS评分≤2分比例低于超时间窗组[59.0%(85/144)比84.8%(28/33),χ^2=7.754],病死率高于超时间窗组[18.8%(27/144)比3.0%(1/33),χ^2=4.98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多模式MR选择合适的超时间窗进展性前循环脑大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介入及神经重症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405例,均行机械取栓治疗。依据责任血管闭塞部位的不同,将405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组(335例)和后循环组(7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手术相关资料[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一次再通、支架置入、卒中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病因不明)]、术后(血管成功再通、血管完全再通)和结局终点(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血管完全再通为mTICI分级3级。主要结局终点为机械取栓治疗后3个月的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结局终点包括其他临床结局(取栓治疗后3个月内死亡)及安全性结局(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结合常规序列扫描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不明时间窗组22例和明确时间窗组40例。对不明时间窗组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3DASL等检查,2组先行静脉溶栓,后续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实验(TICI)分级,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843)。治疗后,2组血管再通均达到TICI分级2b或3级,2组TICI分级、治疗7dNIHSS评分、治疗90dmRS≤2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不明时间窗组和明确时间窗组治疗7dNIHSS评分明显降低[(7.3±4.1)分vs (18.2±4.2)分,(6.3±5.7)分vs (16.6±6.5)分,P0.05]。结论 3DASL-DWI与FLAIRDWI双不匹配技术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解放军第一○一医院及南京金陵医院收治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222例,均经DSA证实,并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术。根据患者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120例)和预后不良组(3~6分,10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支代偿、发病至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再通状态、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症状性脑出血等,并进一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预后良好率为54.1%(120/222)。两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S以及性别、高血压病、闭塞部位、侧支良好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患者发病至穿刺(中位数)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中位数)时间低于预后不良组[182(138,230)min比236(170,305)min,237(175,269)min比288(223,367)min],成功再通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98.3%(118/120)比78.4%(80/102)],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低于预后不良组[2.5%(3/120)比21.6%(22/10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参数为自变量,以预后情况为因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高(OR=1.096,95%CI:1.050~1.144)、伴高血压病史(OR=8.401,95%CI:2.960~23.845)、基线NIHSS评分增高(OR=1.071,95%CI:1.007~1.138)、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OR=1.019,95%CI:1.003~1.035)、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18.110,95%CI:4.656~70.434)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入院ASPECTS分值较高(OR=0.641,95%CI:0.451~0.911)及成功再通(OR=0.127,95%CI:0.024~0.664)均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ASPECTS较高、成功再通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年龄增高、伴高血压病史、基线NIHSS评分增高、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延长、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Solitaire支架取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直接抽吸技术(ADAPT)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中心接受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病人14例,记录病人一般信息,术前及出院时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情,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90 d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4例病人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血管内治疗,取栓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其中2例取栓2次和1例取栓4次病人术中出现出血,1例取栓4次病人90 d随访mRS评分为4分,1例取栓3次病人随访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TICI血管再通分级,2a级1例,2b级6例,3级7例。术前NIHSS评分为15.0(17.5,19.5)分,与出院时NIHSS评分为5.0(7.5,8.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中未发现远端栓塞、血管夹层、动脉痉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中,11例愈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愈后不良,mRS≥3分。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颈动脉穿刺入路对复杂手术路径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6例,均为复杂手术路径下采用颈动脉穿刺入路行Solitaire FR支架技术行动脉机械取栓术。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流再通时间、穿刺至血流再通时间、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等资料。采用取栓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术后脑出血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颈动脉穿刺取栓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1) 6例复杂路径患者行颈动脉穿刺后均成功实施取栓术,血管均再通,mTICI 2b级,其中4例达mTICI 3级;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2)术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夹层及血肿。术后24 h NIHSS评分2~22分,中位NIHSS评分12. 5 (9. 8,13. 8)分,低于入院时[评分8~22分,中位NIHSS评分18. 5 (13. 5,19. 8)分;Z=-2. 032,P=0. 042]。(3) 90 d mRS评分,预后良好3例,预后不良3例,其中死亡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对于复杂路径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使用颈动脉穿刺入路取栓治疗可快速建立手术通路,实现闭塞血管的有效再通,可尝试作为解决前循环复杂取栓路径、改善该类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不匹配评估不明发病时间(包括醒后卒中)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发病时间不明且症状发现超过6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研究组)与发病时间明确6 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照组)。对照组符合静脉溶栓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或者直接取栓治疗。研究组患者改良DWI-FLAIR不匹配(DWI阳性,FLAIR阴性或部分阳性,但病灶明显小于DWI),直接进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率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为次要结局指标。成功再灌注定义为闭塞远端血流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2b/3级;术后90 d时mRS评分≤2分定义为良好预后。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最终69例接受取栓患者入选,其中研究组25例,对照组44例。59例(85.5%)患者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其中研究组21例(84.0%)和对照组38例(8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69例中,9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中研究组3例(12.0%),对照组6例(13.6%),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随访3个月,6例患者死亡,其中研究组2例(8.0%),对照组4例(9.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术后90 d总良好预后率为53.6%(37例),其中研究组为14例(56.0%),对照组为23例(52.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5)。结论采用DWI-FLAIR不匹配选择不明发病时间的患者可能与发病时间明确6 h内取栓患者进行取栓同样安全和有效。这种模式有望成为不明发病时间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抽吸血栓治疗对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依据预后情况,于我院治疗的200例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被分为预后不良组(112例)与预后良好组(88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并分析抽吸血栓治疗对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收缩压(SBP)、改良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mTICI)1级及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1级比例、血浆BG、HbA1c、总胆固醇(TC)、Fg、D-D水平均显著升高,mTICI 2b级及ASITN/SIR 3级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mTICI及ASITN/SIR 1级、SBP、血浆D-D、Fg水平是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血管内抽吸血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5~4.254,P<0.05或<0.01)。结论:NIHSS评分、mTICI及ASITN/SIR 1级、SBP、血浆D-D、Fg水平是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抽吸血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技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27例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17例)和清醒镇静麻醉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既往卒中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中MAP、取栓次数、取栓治疗方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两组基线NIHSS评分、取栓次数及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取栓后mTICI分级≥2b级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前、术中MAP水平及MAP下降幅度 20%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病至导管室、穿刺至再通、发病至穿刺及发病至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全身麻醉组导管室至穿刺时间[29.0 (15.0,36.5) min]长于清醒镇静麻醉组[13.5(10.8,20.0) 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8%(4/27),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比1/10,P=1.000)。2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90 d随访,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2例(44.4%),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预后良好占比(7/17比5/10)和mRS评分[3.0(0.5,5.0)分比2.0(0.0,5.0)分,Z=-0.6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对于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方式可能延长动脉穿刺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与清醒镇静麻醉方式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