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刘小明  陈贵丰  罗罡  胡秋荣  刘斌 《广东医学》2004,25(12):1407-1408
目的 观察、评估Bio -gide生物膜、Bio -oss骨粉引导骨组织再生修复种植床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选择种植区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 16例患者共计 2 1枚种植体 ,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处植入Bio -oss骨粉 ,Bio-gide生物膜覆盖。术后、Ⅱ期手术前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Ⅱ期手术后转移关系 ,进行烤瓷全冠修复。结果  3枚种植体覆盖黏膜少许裂开 ,1枚种植体缺损处新生骨组织较少 ,Ⅱ期手术前脱落 ,其余均有较多的新骨生成。结论 Bio -gide生物膜、Bio-oss骨粉可以引导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种植术中使用医用胶原膜对术后骨融合期引导骨再生的影响。方法:对31例种植术中发现骨量不足的骨缺损区和即刻种植术中种植体与拔牙创间骨间隙较大区域采用医用胶原膜覆盖并严密缝合,术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连接种植体上部结构时摄X线片,对新骨生长情况进行连续性临床和X线的观察分析。结果:31例患植入种植体47枚,其中39枚种植体植入后使用了胶原膜,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融合,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39枚种植体中有15枚种植体于术后2个月的X线片可见到种植体封闭螺帽上方骨密度增高影,4个月后二期手术切开牙龈时可见到新骨覆盖种植体表面,用骨凿等去除新骨后方可见到封闭螺帽。结论:医用胶原膜在种植术中有较好的引导骨再生利用,有利于种植术后骨融合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种植术中使用医用胶原膜对术后骨融合期引导骨再生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种植术中发现骨量不足的骨缺损区和即刻种植术中种植体与拔牙创间骨间隙较大区域采用医用胶原膜覆盖并严密缝合 ,术后 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连接种植体上部结构时摄X线片 ,对新骨生长情况进行连续性临床和X线的观察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植入种植体 47枚 ,其中 39枚种植体植入后使用了胶原膜 ,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均已与骨组织形成理想的骨融合 ,顺利完成种植义齿修复。 39枚种植体中有 15枚种植体于术后 2个月的X线片可见到种植体封闭螺帽上方骨密度增高影 ,4个月后二期手术切开牙龈时可见到新骨覆盖种植体表面 ,用骨凿等去除新骨后方可见到封闭螺帽。结论 医用胶原膜在种植术中有较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 ,有利于种植术后骨融合期新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赵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8):1015-1016
目的探讨即刻牙种植与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例14个牙位骨种植技术区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的间隙和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全部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烤瓷冠修复,修复后随访期1年-3年。结果除1枚骨种植体于修复后6个月松动外,3年存活率为92.8%.结论选择合适病例,取得初期稳定性十分重要,对于种植体与所拔牙的骨壁之间的间隙及骨缺损部分,采用人工骨和可吸收生物膜引导新骨再生。填充间隙和缺损区,促进新骨形成,增加稳定性。即刻牙种植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即刻牙种植与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即刻植入Anthogyr种植体共22枚,其中15例18枚种植体术区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问的问隙和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全部种植体上部结构采用烤瓷冠修复。修复后随访观察期1~5年。结果除1例1枚种植体于修复后5个月松动外,其余病例在观察期内临床效果良好,5年累积存活率为95.45%。结论在选择合适病例前提下,只要种植体能取得初期稳定性,对种植体与拔牙窝间存在的间隙或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处理,即刻牙种植可以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何亮  杨楠  余洋  郑金曙 《河北医学》2009,15(2):136-138
目的:在人工牙即刻种植术中将多孔骨无机质以及复合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周骨缺损区,覆以可吸收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进行骨内即刻种植,以探讨即刻种植术中引导骨再生的应用,以促进种植体骨融合,确保种植成功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新鲜拔牙创内即刻植入ReplaceTM根型螺纹纯钛种植体,采用与植体类型配套的扩骨器的骨挤压法制备种植体窝,在种植体与拔牙窝之间的骨缺损区植入Bio-OssTM颗粒多孔骨无机材料以及复合自体骨植入,覆以Bio-GideTM可吸收膜。结果:所有13例即刻种植18枚植体,均达到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融合,植骨材料及自体咀嚼粘骨膜瓣也正常愈合。13例患者即刻种植义齿修复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即刻种植中种植体周的骨质缺损区不大,骨量不足的情况也较轻,较适合多孔骨无机质膜下植入的应用,能达到充填骨缺损、引导骨生成、与种植体和自体骨相骨性结合的作用。本组病例随访时间短,虽远期成功率无从谈及,但种植体及植骨材料的成活,软、硬组织的成功保护,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增强了术者对即刻种植临床应用的信心,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相信,本组病例即刻种植中所采用的骨引导再生技术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病患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的优点和临床操作要点。方法:选取符合种植修复条件,愿意接受即刻种植的患者10例30颗牙齿。牙槽嵴横行切口加唇颊侧梯形延长,无创拔牙,彻底清创拔牙创周围炎性肉芽组织,常规植入种植体,骨缺损区如超过1mm充填自体骨,必要时骨缺损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及海澳胶原膜固定,严密缝合创口。结果:30颗种植体行即刻临时冠修复。3~4月后行2期修复,2周后行上部修复。全部稳定无松动,种植体颈部软组织无炎性表现,X线片未见种植体周围有骨质吸收。结论:即刻种植减少了种植修复的周期,缩短疗程。有利于保持牙槽嵴形态,延缓牙槽嵴吸收。同时恢复了患者外观及部分功能。牙周病患者拔牙即刻种植即刻临时冠修复具有临床可行性,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技术特点。方珐:27例40颗牙位在拔除患牙后即刻种植,按照Athorgy种植系统相应的植体窝洞制备程序制备植体窝洞,植人种植体,对骨缺损以Bio—Oss骨粉或Bio-Oss骨粉加自体骨颗粒植入修复,观察6~29个月。结果:40个种植体中1个脱落,其余均骨结合良好.占97.5%。即刻种植体的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体植入方向应参考天然牙的方向.并结合缺牙区牙槽骨的量和形态选择植入方向;Bio-Oss骨粉在即刻种植修复骨缺损的初期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周道生 《中外医疗》2011,30(24):63-63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牙运用膜引导技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70颗牙拔除术后病人,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0.5~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病人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 70颗牙即刻种植体4个月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栽了3年无松动。5年随访,除2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5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  相似文献   

10.
毛强  邓琦 《吉林医学》2012,33(3):456-457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牙运用膜引导技术的临床观察。方法:对50例70颗牙拔除术后患者,即刻植入种植体使用医用钛膜完全封闭骨缺损区,0.5~1年行冠修复,根据临床X线检查和患者主诉评价修复效果。结果:70颗牙即刻种植体4个月后骨缺损修复形成,冠修复后承栽了2年无松动。2年随访,除2例有进行性骨吸收外,其余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平均1.25 mm。结论:运用膜引导技术进行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缩短种植修复疗程。  相似文献   

11.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对炎症期即刻种植临床效果的影响.48例美学区牙周炎、根尖周炎行即刻种植患者共51颗患牙,观察组25颗患牙种植同期采用CGF联合Bio-oss引导骨再生(GBR);对照组26颗患牙GBR仅单独应用Bio-oss.于即刻种植当天、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种植体肩台下方0、4、8 mm处唇侧骨厚度;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1周内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种植体唇侧水平骨吸收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前3天 VA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CGF应用于炎症期即刻种植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种植床自体骨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在牙种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2例(37颗)种植牙病例分成A、B两组。A组24例(27颗种植体),植入德国Ankylos螺纹种植体后,在部分暴露的植体处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B组8例(10颗种植体),采用经牙槽嵴顶人路,使用德国费亚丹公司的FRI—OS^R空心取骨钻进行定位定向和定深度后制备圆柱状骨,游离取出后即刻碾磨成碎骨颗粒,与珊瑚羟基磷灰石混合后植人到种植体周骨缺损区。植入术后4—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二期手术时根据成骨情况评估成骨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骨修复效果,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植骨后成骨效果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共为85.19%。自体骨与珊瑚羟基磷灰石混合植骨后的成骨效果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共为100.00%。结论种植床自体骨可作为有效的植骨材料,手术创伤小,无需开辟第2手术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在Beagle犬下颌前磨牙区行自体骨环植骨同期种植,评价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及延期加载对骨环植骨技术的影响。方法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6只Beagle犬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位(P2)和第四前磨牙位(P4)进行术前牙槽骨量测量后,制造双侧下颌P2、P4缺失模型,在每只动物的4个缺牙位点中随机选3个作为实验组并制造颊侧骨壁缺损,剩余1个缺牙位点作为对照组不做骨壁缺损处理。愈合3个月后,从每只动物的3个实验组位点随机选取2个作为GBR组,行GBR结合骨环植骨同期种植,另外一个作为不做GBR(nGBR)组,行骨环植骨同期种植,对照组仅做常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记录临床观察结果,并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量进行测量。术后3个月利用基台进行咬合加载,加载3个月后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量和种植体周龈沟深度进行测量。结果 术后3个月,骨环植骨成功率为 83.3%,种植体成活率为 100%。GBR组延迟愈合的例数多于未行GBR组,延迟愈合可导致垂直骨吸收量增加。术后3个月安放基台,与对照组相比,延期加载对骨环植骨垂直骨吸收和牙龈组织的健康均无影响。结论 GBR并非骨环植骨的必要操作,且其可能会增加延期愈合的机率和感染的风险,导致骨环植骨失败。骨环植骨愈合后可有与正常骨相同的抵抗载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Bio-oss和PepGen P15 Flow(简称P15)两种植骨材料在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下颌前牙区单牙缺失且牙槽骨宽度不足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植入Bio-oss植骨材料,B组植入P15植骨材料,两组均覆盖Bio-Gide胶原膜,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9个月复诊观察术区软组织情况,拍摄根尖片进行影像学观察,并行二期手术,测量牙槽嵴顶宽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均存活,植牙区软组织愈合良好,根尖片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两组牙槽嵴顶宽度均较术前增加,B组牙槽嵴顶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oss和P15两种植骨材料应用于牙槽骨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修复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后者成骨效果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病例中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56例患者,均为上、下颌后牙区高度不足的病例(4.5~7.5mm),分别植人OSSTEM短种植体(长度6~7mm),其中下颌植人54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0枚种植体。其中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髙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有54例92枚OSSTEM短种植体临床检査种植体稳定,X线检査,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有2例患者上颌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为97.87%。结论在后牙区骨髙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OSSTEM系统短种体,扩大了种植适应证,治疗成功率较髙,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翻瓣和微型翻瓣手术对犬下颌骨模型种植体周围牙槽嵴变化的影响.[方法]拔除12只犬下颌骨双侧前磨牙及磨牙,弄平牙槽嵴,待3个月愈合后通过不翻瓣与微型翻瓣手术方法在犬下颌骨两侧分别植入2枚种植体.3个月后先处死6只实验犬,以评估Ⅰ期手术后牙槽嵴的变化.剩余6只接受Ⅱ期手术,在微型翻瓣术部位暴露种植体,并安放愈合基台,经过2个月愈合时间后处死,以评估Ⅱ期手术后牙槽嵴的变化.[结果]Ⅰ期手术至Ⅱ期手术期间微型翻瓣术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水平显著高于不翻瓣术(P<0.05),但Ⅱ期手术后,2种手术方法下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总量上,不翻瓣术和微型翻瓣术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植入早期阶段,微型翻瓣术更有效地加强种植体支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植体周炎相关骨缺损进行再生性手术的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就诊的植体周炎患者9例,受累植体共计10枚,所有纳入植体经影像学检查均有3 mm以上垂直骨缺损,存留2个或以上骨壁,其中3枚植体因修复体存在缺陷,治疗前拆除修复体,更换为愈合基台。常规牙周及植体周非手术治疗后,进行植体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植体周翻瓣后进行机械清创,彻底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充分擦洗植体表面,生理盐水冲洗后,骨缺损内植入骨替代材料,覆盖胶原屏障膜,采用非埋入愈合方式,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术后6个月的植体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植体周袋底与黏膜边缘之间的距离)和骨水平(bone level, BL,植体周骨缺损最根方与植体颈部平台之间的距离)。结果:所有受累植体基线时最深PD范围6~10 mm,最大BL范围3.2~8.3 mm。相比基线水平, 术后6个月植体周平均PD从(6.2±1.4) mm降低为(3.1±0.6) mm, BL平均改善为(3.0±1.5) mm,治疗前后PD和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果将术后6个月无PD≥6 mm位点及探诊出血,且实现1 mm以上骨高度增加作为再生治疗成功的标准,8例患者的9枚植体治疗成功,另有一枚植体因术后6个月PD仍达6 mm,且有明显探诊出血,未达到治疗成功标准。结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应用于植体周炎骨缺损的再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短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时种植体周围骨愈合的变化。方法:选用3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而对照组接受假手术。术后12周于大鼠胫骨处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并于种植术后4周及12周分两批处死大鼠;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不脱钙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计量学测量。结果:实验组结合骨板宽度、骨小梁直径、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接触率及松质骨区骨量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阻碍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减少,结合骨板及骨小梁变得菲薄,从而会降低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即刻种植牙周围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根据即刻种植牙的适应证且通过术前口腔锥形术CT(CBCT)检查均表现为病灶牙有明显的唇侧骨板较薄或骨缺损者纳入研究对象,共纳入74例病人,86颗患牙;将74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病人,观察组共计45颗患牙,采用种植牙同期混入PRF的骨移植材料+口腔修复膜+PRF膜的术式;对照组共计41颗患牙,采用种植牙同期混入骨移植材料+口腔修复膜的术式;术前均测量矢状位患牙唇侧骨板的顶部、中间部、根尖部3个部位厚度;即刻植入种植体,按照上述术式对2组患牙进行处理后严密缝合创面;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复诊CBCT检查,同时测量矢状位种植体唇侧骨板3个部位厚度及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结果2组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唇侧骨板顶部、中间部和根尖部的测量值均高于拔牙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牙前、术后即刻唇侧骨板3个部位测量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观察组3个部分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内比较发现,2组术后6个月ISQ值均高于术后即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间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IS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入PRF的骨移植材料+口腔修复膜+PRF膜较传统的修复方式更能有效的修复唇侧骨缺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导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唇侧骨板骨吸收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植入22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3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丢失。结论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可避免因钻骨造成骨量缺失,保存骨量,提高GBR成功率,拓宽了种植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获得种植体的Ⅰ期植入,大大改善修复后美学效果,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