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子宫切除不同方式是否会对女性性生活品质有所改变及对术后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在安吉县计划生育指导站/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且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0例,根据子宫切除的不同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行子宫全切术(78例);对照组行子宫次全切术(42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年的性生活和谐程度及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子宫全切术后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患者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子宫次全切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在盆底功能,包括阴道脱垂、膀胱和直肠膨出及尿失禁方面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子宫次全切患者比子宫全切术后性生活质量高,且盆底功能发生障碍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与次全切两种手术方式对女性术后性生活质量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绵阳市人民医院2007~2008年收治的245例因非子宫脱垂的子宫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及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实际随访200例:子宫全切组125例(62.5%)、子宫次全切除组75例(37.5%)。从阴道顶端脱垂、膀胱直肠膨出、压力性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对盆底及性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及性生活质量子宫次全切除组优于子宫全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来看,在可以保留宫颈的情况下子宫次全切除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术前健康教育对子宫全切术患者性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术前教育对子宫全切术妇女性生活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子宫全切术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术前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心理占32%,对照组出现上述症状占8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术后女性角色淡化占8.0%,阴道干涩占19.0%,性交疼痛占20.0%,对照组有上述症状者分别占54.0%、45.0%、49.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性快感及性生活频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许多女性对手术呈焦虑心态,通过术前教育和患者及其配偶对手术进行讨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教育,可帮助患者减少甚至能消除手术可能引起的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缩短性生活恢复时间,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行腹式子宫全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围手术期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2组在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正确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腹式子宫全切术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健康教育对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预后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11月该院收治的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170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一般心理护理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性的术前健康教育。通过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等对术前健康教育干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入院及手术前后患者心理预后及性生活状况。结果:经过术前健康教育,患者恢复良好,研究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包括信念效果、知识效果、行为效果)、焦虑评分、护理的满意程度、术后性生活综合评价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前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且方便快捷,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女性不孕不育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血流的影响,为不孕不育患者护理干预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女性不孕不育患者228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4例,两组接受相同的临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普通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干预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及血流情况,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干预前,子宫内膜类型A类患者比例、子宫内膜及内膜下均有血流信号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干预前(P0. 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 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 05),对照组患者在疾病定义、病因、诊断标准、生殖生理功能及解剖结构、治疗方法方面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P0. 05),除洁净性生活外其他治疗依从性方面也有所提高(P0. 05),且观察组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健康教育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辅助改善女性不孕不育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指标水平,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治疗依从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治疗性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干预对冠心病(CHD)二级预防的作用效果。方法将222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12例,对照组110例。实验组住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接受治疗性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CHD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健康生活方式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F-36量表的7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性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干预能帮助CHD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的心理及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按照其自愿,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临床护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以及性生活质量(SLQQ)评分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并且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心理状态,提高术后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保留子宫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6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4例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保留子宫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并随访至术后1年,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PISQ-12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应用保留子宫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且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出血量,减轻手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观察健康行为互动模式(IMCHB)在接受子宫切除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7月洛阳市某医院行子宫切除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的74例重度子宫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IMCHB康复训练干预,2组患者均持续干预6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6个月时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简表 7(PFIQ 7)]、心理状态[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K10)]、性生活[国际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恢复情况,比较2组患者干预3、6个月时的盆底康复训练依从性。结果 干预3、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PFIQ 7、K1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性欲望、性交痛、主动性唤起、性高潮、性活动时阴道润滑度、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及FSFI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CHB康复干预模式可有效提高子宫切除联合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盆底康复训练依从性,减轻心理困扰,提升盆底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依从性、舒适度及满意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门诊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溃疡性结畅炎的复发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将14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健康教育。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情况。结果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58.2±18.1)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限制行为(20.6±3.2)等自我管理行为各因子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68.9±16.9)、生理职能(37.3±15.2)等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限制行为(23.7±3.3)、管理行为(11.1±2.7)等自我管理行为各因子评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评分及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定时复诊、自我监测、饮食控制、合理用药、运动治疗等遵医行为形成率分别为78.6%、81.4%、82.9%、94.3%和68.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会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在深圳市选择2所符合条件的美沙酮门诊,将纳入的病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65)进行常规美沙酮治疗,干预组(n=9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组间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前后在生存质量主观感受、健康状况主观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环境领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干预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过程中加入社会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者生存质量,加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长芝 《职业与健康》2014,(17):2392-239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配合呼吸肌锻炼对煤工尘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淮北矿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的60例煤工尘肺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不进行非药物的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配合呼吸肌锻炼,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测评;测定肺通气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FEV1/FVC)、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结果两组干预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配合呼吸肌锻炼能够改善煤工尘肺患者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六榕街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538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进行28个月的自我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不同。结果干预组进行自我管理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中有6个维度得分比干预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改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认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12月确诊且符合入选条件的150例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仅告知常规治疗后进行复查,干预6个月后进行疾病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如变应性鼻炎的病因(86.7%)、临床表现(88.0%)、治疗方法 (85.3%)、日常预防知识(82.7%)、合理用药知识(84.0%)、变应原检测的意义(82.7%)、健康心理的重要性(84.0%)等知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如生理功能(82.13±7.52)、生理职能(75.81±9.08)等维度得分均高于自身干预前得分及对照组干预后得分(P〈0.01)。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85.33%)、饮食治疗依从性(82.67%)、日常生活依从性(81.33%)、复查依从性(86.6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张新宇 《健康研究》2014,(4):371-373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品管圈活动(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通过开展QCC活动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表。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3个月随访时的生存质量。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随访时,干预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脑卒中住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某医院12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干预组采取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在患者在入院时和3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67.85±15.4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518.75 ±90.67)分,运动功能评分为(53.25±10.5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HAMA评分(9.78±1.69)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脑卒中病因(68.33%)、临床表现(78.33%)、危险因素(76.67%)、治疗原则(66.67%)、日常预防(78.33%)、合理用药(81.66%)、早期康复的重要性(93.33%)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路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4例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用药指导。观察组在患者入院后,由主管护师与责任护士组成护理干预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认知、行为与心理干预等措施,6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质量调查量表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对比。结果护理干预后6个月,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分别比护理干预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1),且两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喻艳平 《职业与健康》2014,(16):2366-2368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十堰市东风公司茅箭医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行PCI术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基础准备;术后并发症护理包括功能康复及指导、社会支持。于2组患者入院时,行PCI术前1d及行PCI术后7~10d,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术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在平均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得分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1d及PCI术后7—10d,观察组患者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行PCI术治疗前后,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