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菲 《中国病案》2011,12(9):71-72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中青年AMI(A组)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并发症、预后等,并与同期住院的123例老年AMI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吸烟、酗酒比例明显高于B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低于B组,但合并高脂血症比例高;胸痛症状典型,多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中青年发病以男性为主,多有明显诱因,症状典型,冠状动脉病变多累及单支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岁)53例作为青年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60例为老年组,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劳累、冠心病家族史、高脂血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典型胸痛、单支病变病例明显高于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组。结论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冠心病家族史、超重、高血脂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AMI症状典型,多为首次发病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单支病变为主。应针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加强预防,积极诊治,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文中旨在通过与同年龄男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探讨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择120例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36例年龄匹配的男性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其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的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未绝经女性组高脂血症、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吸烟史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高血压、家族史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绝经女性组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对照组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2组均以单支病变为主,但病变支数无论是单支,还是双支及3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未绝经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相对较多,临床表现以心绞痛为主,急性心肌梗死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例(≤50岁)和老年组56例(≥60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量体重、调查既往史、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初发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发面的差异。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及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均高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且狭窄程度较重;并发症以老年组较多。结论临床上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多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起病急、症状典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多、近期预后好的临床特点。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男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危险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男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差异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男性组 (63例 )和女性组 (2 6例 ) ,分析两组患者病变支数的特点并就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男女患病比例为 2 .4:1 ,男性组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 33 .3 %、44 .4%和2 2 .2 % ,女性组分别为 1 5 .4%、30 .8%和 53 .8%。女性组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者高于男性组 ;吸烟、饮酒和低HDL者低于男性组 ,两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男性患者以单支、双支病变为多 ,女性患者以三支病变为多 ,两组危险因素相比女性组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为主要危险因素 ,男性吸烟、饮酒、低HDL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120例青年胸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显示80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病变,作为观察组,40例患者为冠状动脉正常,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为单支病变的为41例,为双支病变的为17例,为三支病变的有2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男性、高血脂以及冠心病家族史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分布类型主要为右优势,青年患者累及血管主要为单支血管,而且前降支容易受累,吸烟、糖尿病、男性、高血脂以及冠心病家族史属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叶卓联 《吉林医学》2011,(5):863-865
目的:观察82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及预后。方法:从危险因素、临床情况、冠脉造影三方面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00例老年AMI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AMI以男性为主,吸烟、阳性家族史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与老年组相近(P>0.05),多有明确诱发因素(P<0.01),其胸痛症状典型(P<0.05),血管病变简单(以单支为主P<0.05),再灌注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低。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AMI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积极开展高脂血症早期预防,戒烟及养成良好工作、生活习惯是降低青年AMI的根本措施,及时再灌注治疗(尤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能改善青年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方法选取132例疑诊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前女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0例,对照组72例,对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史者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痛组心绞痛症状典型者、发作时特异性心电图变化、心电图检查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被动吸烟)是绝经前女性患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高血压为著。同时被动吸烟也是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玲  黄从新  王风 《广西医学》2006,28(4):505-507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危险因素与男性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4例女性患者和105例男性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女性单支病变占44.1%,累及血管最多为左前降支79.4%(P<0.05),男性冠状动脉3支病变占38.1%(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家族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血脂增高以高胆固醇为主,男性以高甘油三酯为主;女性组超过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35.3%,男性组占66.7%,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以单支病变多见,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绝经是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主诉有胸痛的中青年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冠状动脉病变的21例作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中青年女性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前降支病变多见。结论对有胸痛症状的中青年女性,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冠心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ST-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息心电图(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9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并伴随一项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对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静息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ECG与冠脉造影在检查结果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狭窄≥70%比冠状动脉狭窄50%~70%更易发生ST-T异常(P〈0.05),单支血管病变组与多支血管病变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③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ST水平延长可视为早期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一种提示信号。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除外其他继发性ST-T改变,静息ECG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 将20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AG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尿酸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的支数和ACC/AHA评分有关(P<0.05).按临床分型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P<0.05).按冠脉病变的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对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血型及血脂水平与冠心病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359例绝经后女性,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79例及对照组180例。两组分别在固定时间下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血型、性激素五项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的FSH、TC、HDL-C增高(p<0.01),E2、HDL-C下降明显(p<0.01)。冠心病组的 ABO 血型分布为 A > B> O >AB,与对照组为 O > B>A > AB 。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组间O 型与A 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2与TC、LDL-C、A型血与冠心病发生呈负相关性(p<0.01),与HDL、O型血呈正相关。结论 绝经后女性体内E2水平、血型与LDL-C水平一样同为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5岁以下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分析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 (1)冠心病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及超敏C反应蛋白(P<0.05)。(3)冠心病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发生率高,为69.81%,且多为前降支,受累率为72.96%。结论 45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及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病变多累及前降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胸痛患者综合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Framingham危险因素评分(FRFS)、临床血管评分(CVS)及Gensini评分(GS),对疑诊冠心病(CHD)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女性患者328例作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症状、危险因素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和正常冠状动脉(NCA)组间的年龄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及典型胸痛的比例在CHD组显著高于NC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冠心病的发生率、典型症状比例以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2~3支病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P<0.05)。FRFS在正常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中差异显著(P<0.05)。FRFS与GS评分呈正相关(r=0.425,P=0.000),其多见于典型胸痛症状组(r=0.462,P=0.000)。结论 FRFS是影响GS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FRFS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可以帮助推测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复杂和严重程度,为指导女性患者是否进一步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评价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58例患者分为CHD组(n=180)和对照组(n=78),分析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者180例,CHD组各种危险因素在发生频率前3位是:高龄(73.33%)、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67.78%)、高血压(61.67%);累积病变血管共375支,好发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血管狭窄程度以75%-99%为主197支(52.53%);患者多以三支病变为主71例(39.44%):CHD组的性别、高龄、合并吸烟、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F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HDL-C/TC)、LDL-C异常及FG、HDL-C/TC,LDL-C值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间糖尿病发病率、HDL-C、TC、TG(甘油三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纤维蛋白原(FG)可能为CHD的危险因素,CHD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并不高,福建地区CHD的危险因素为:男性、高龄、吸烟、高血压、高FG、低HDL-C/TC、高LDL-C,冠脉的病变支数与严重程度随危险因素的个数增多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检出率、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1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对其中81例心肌桥患者的造影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524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81例为心肌桥患者;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χ2=0.0076,P>0.05),且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OR=0.93)。11例孤立性肌桥患者中,常规心电图ST-T改变者6(54.4%)例,有心绞痛症状者4(36.4%)例。结论心肌桥并不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可继发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ST-T改变;心肌桥多发生在前降支。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01/2009-07月作者医院收治的因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0例住院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冠心病组(282例)和对照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既往是否合并有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差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性别、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原、高甘油三脂血症和糖尿病史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积分密切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多发,合并有吸烟史、糖尿病史,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高水平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患者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同时接受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43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64层CT血管成像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敏感度为94.7%、准确度为86%、阳性预测值为90%。结论 64层CTA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有较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