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药物毒理学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外药物毒理学发展迅速,在研究思路和观念、技术和手段、策略和方法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其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和实验操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逐步采用体外筛选评价模型代替整体动物实验;在药物开发、申的、临床监测的各个环节发挥药物毒理学的主动指导作用;研究对象从患群体转向个体;基因技术全面进入药物毒理学各个研究领域;利用毒代动力和其他分子细胞生物学新的概念和方法研究药物毒性作用机制或进行药物毒性的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药物合成和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减少因毒性导致的新药研发失败。现就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思路、发现毒理学的发展和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的特征以及药物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并对药物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对靶器官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药物毒理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使学生对药物毒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它所研究的内容、方法、毒性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象容器一样地接受,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差,这样的教学方法远不能满足高级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了一些改革措施,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药物研发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药物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关监管指南和指导原则为利用动物进行毒理学研究及生物测试或其他相关试验制定了基本标准。动物体外替代试验不仅遵守了国际上提倡的“3R原则”,也符合毒理学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及新药研发的要求。动物体外替代试验已成为21世纪毒性测试的重要方向,毒性测试的重点将集中在敏感性终点的选择与评价、细胞-反应网络、高通量与中通量筛选方法的构建及应用、作用机制及作用模式、毒性通路以及系统生物学效应等方面,并且已获得药物研发领域广泛的支持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逐渐被应用于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传统的药物毒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周期短、高通量的优势,基因芯片技术的介入也进一步推动了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从新药的筛选、毒理安全性评价到临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将成为贯穿整个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就近期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6.
药物毒理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药物是否安全和有效。综观整个药物研发流程,毒性是终止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方法、新技术涌入到新药研发中,促使药物毒理学研究得到巨大发展,研究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药物毒理学研究贯穿于新药发现阶段、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上市后监督与跟踪的整个过程中,形成了全程式新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侯亮  刘旭 《云南医药》2011,(4):443-445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化合物及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有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西药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纳米药物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药物毒性效应机制和安全性评价研究对加速纳米药物临床转化进程,确保纳米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对纳米药物特殊的理化性质影响纳米药物安全性的内在机制、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框架和具体的检测手段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纳米药物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纳米药物对机体造成毒性效应的主要原因,这种相互作用又主要取决于纳米粒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形态、可变形性、表面性质、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由于纳米药物复杂的结构组成和特殊的理化性质,传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纳米药物,需要采取基于级联检测的毒理学评价方案并对特殊的理化性质进行充分表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 安全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的影响。通过安全药理学研究,确定药物可能关系到人安全性的非期望药理作用;评价药物在毒理学和/或临床研究中所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或病理生理作用;研究所观察到的和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机制。近年来安全药理学研究发展迅速,生物信号遥测系统可用来检测清醒状态下、自由活动动物的多种生理指标;对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应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已是共识;计算机毒性预测、人心肌干细胞研究、下丘脑病理组织切片研究、用斑马鱼进行高通量筛选、安全药理学生物标志物探索为准确预测药物的临床毒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手性药物的毒理学特点及安全性评价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长会  彭双清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6):1372-1374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很多药物属于手性药物的消旋体,但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其立体选择性能够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毒性作用,因此手性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日益受到重视,各国政府纷纷颁布法规规范手性药物的毒理学评价.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手性异构体的毒理学作用特点,能够加快研发过程,为临床提供更安全的药物.现综述手性药物独特的毒性作用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手性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要点,阐述其毒理学评价基本过程,为手性药物的毒理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毒性病理学是一门综合了病理学和毒理学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有毒物质的潜在作用。准确诊断病变和报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继续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毒性病理学评价必须结合其他相关数据进行,例如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临床病理学结果、以及代谢和药动学数据。简要介绍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本要素、组织病理学的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注意事项、病理学数据分析和报告病理学结果的要点,以期为中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数据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星 《毒理学杂志》2003,17(1):57-59
5 健康毒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健康毒理学 (healthtoxicology) ,国内亦称为卫生毒理学 ,是研究环境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 (毒性 )及其中毒机制的一门介于医学、预防医学和健康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应用基础科学 ,也是一门应用实验动物、微生物、昆虫、细胞、染色体、基因、分子等进行安全性评价的高新生物技术与方法的实验学科。它与临床毒理学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彼此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在实验方法、检验指标、毒物代谢等方面二者都应用毒理学实验技术 ,也有共同之点。但是 ,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在研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药西立伐他汀所产生的横纹肌溶解,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所导致的心脏病和卒中等。为了应对毒性因素对新药研发过程(尤其是临床前阶段)中的制约,近十年来药物毒理学家在新药发现阶段的发现毒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涉及系统生物学的毒理学研究已日渐兴起,在整体性、动态性、网络调控性的内涵下,关注外来物质对机体的损伤评估与预测。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涉及机体网络系统的巨大复杂性,使得对药物毒性作用机制的理解难度也有所增加。应用计算与实验系统生物学,药物毒理学研究在生物组织扩大到多重尺度网络分析,并由此说明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系统毒理学依靠实验"组学"技术,在大量可变因素中能测量多重变化,通常在全基因组水平建立网络分析药物作用。组学技术由于将个体基因组状态联系到所用药物的治疗效能和毒性反应,通常在全基因组水平建立分析药物毒性的网络系统。通路与网络分析相结合,毒理效应与毒代动力学模型,和基因多态性知识,将发展为预测毒性作用的模型。基于诸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络分析,可建立初步了解分子水平的药物靶点相互作用,导致器官和各级水平不良反应表型过程的远端效应。系统生物学的集成数据设计分子及相互之间作为一个网络行为,如动力学模拟,代谢调控,鲁棒性和流量分析,确实有助于理解网络介导的毒性及药物毒理学。  相似文献   

15.
超微结构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简要介绍了超微结构病理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关注点,并举例说明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前,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虽然使用率不高,却是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可用于对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以作为早期药物发现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在使用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进行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必要性、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依从性、专业性、科学性和使用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毒理基因组学是利用DNA微阵列技术,研究化合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基因变化,将组学技术与传统毒理学及组织病理学相结合,评价和预测化合物的毒性的一门学科。随着毒理基因组学的广泛应用,免疫毒理学领域也开始利用基因表达谱来分析化合物的免疫毒性。目前认为免疫毒理基因组学可能在下述3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即免疫毒性物质的筛选、免疫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免疫毒性风险评估。现围绕这3个方面,对毒理基因组学在免疫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4):2298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前沿学科及相关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飞速发展,药物毒理学经历了研究思路从传统毒理学向发现毒理学转化,研究方法从整体实验向体外实验转化,研究深度从器官、组织水平向分子、基因水平转化,评估理念从单一毒性评价向多学科综合评价转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毒理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开始用于药物毒理学领域:包括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发现毒理学中药物毒性的预到;化学物代谢特性分析与评价;化学致癌物筛选和识别,以及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本文重点介绍了毒理芯片技术及其在药物毒理机制和药物毒性预测中的应用,并简单阐述了其在药物毒理上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和抗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组学”,是代谢控制论提升的学科,是评价细胞和体液的内源性和外源代谢物浓度与功能关系的学科。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该学科的应用跨越生物技术和医药技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代谢组学与药物药效和毒性筛选及评价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作用机制研究与合理治疗用药密切相关。从代谢组学技术用于中药研究的可行性、代谢组学的整体观念与中药作用的整体观念的一致性、代谢组学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研究等3个方面阐述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及抗肿瘤研究的关系,为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和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汪涛  陆国才  袁伯俊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1):1801-1804
药物免疫毒理学是将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多种学科结合在一起研究药物对免疫系统毒副作用的一门科学,是毒理学领域的年轻的特殊分支。药品撤市的常见安全性因素之一是出现了免疫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免疫抑制,可使免疫系统歧对肿瘤和感染的能力受损。②自身免疫反应。③变态反应。③对药物本身产生苴接免疫反应,导致疗效受限或无效(如产生中和抗体)。这类毒副作用约占外源性化合物毒副作用的15%。因此药物安全性评价应重视药物的免疫毒性研究。现就药物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及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