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1痰气郁结刘某,女,4…  相似文献   

2.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3.
二陈汤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以下简称《局方》)。药用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于“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1]”。该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治痰证,被后世称为“祛痰之通剂”。全方药仅六味,配伍却体现了健脾和胃、理气渗湿的治痰大法。该方虽为宋人所制,但若推其渊源,则当始于汉唐。其制方立论反映了汉代中医经典及魏晋、隋唐代表医著对治痰法则和祛痰方药的认识过程。 1 《内经》、《金匮要略》对二陈汤组方的影响   二陈汤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立法,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如《张氏医通》云:“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细究其立法主旨与《内经》、《金匮》的源流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传统名方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疗效。方法采用枳桔二陈汤(枳壳、桔梗、橘红、清半夏、茯苓、甘草等)治疗小儿痰湿咳嗽60例。结果治愈55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4%。结论本方具有宣肺止咳,健脾化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二陈汤是《和剂局方》由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原治痰湿内停,脾胃不和之证。作者28年来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原方用生姜、乌梅入煎,近代不强调。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  相似文献   

7.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  相似文献   

8.
余蕴珏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82-182,119
二陈汤来处于《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笔者在临床中多用姜、葱)为理气和中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症。  相似文献   

9.
<正> 二陈汤一方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近代不用生姜、乌梅。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气机不畅则痰凝,痰凝则气机更为阻滞,故用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又以茯苓健脾渗湿,益以甘草和中补土,脾健则湿化痰消。故本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为祛痰和胃的主要方剂。现将个人多年来在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各种疾病,选出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一书,“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本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合成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  相似文献   

11.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陈汤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六味二陈汤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 ,作用强度为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 >四味二陈汤高剂量 >四味二陈汤低剂量。二陈汤有明显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和四味二陈汤高剂量作用强度均与橘皮竹茹汤和厚朴温中汤相当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低剂量 ,作用强度为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 =四味二陈汤高剂量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 >四味二陈汤低剂量。提示乌梅、生姜对二陈汤燥湿化痰 (有形之痰 )的影响较大 ,对二陈汤理气和中作用也有影响 ,但可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剂量的加大所掩盖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增茯苓三两于内。方中半夏为君,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辅以竹茹化痰除烦止呕,清膈上之虚热;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而除三...  相似文献   

14.
二陈汤原于《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为治痰湿咳嗽而设。主治脾湿生痰之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每于辨证施治前提下运用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因湿痰所致的多种疾病,皆获良效。今就本方的临证应用体会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二陈汤出于宋·陈师文等编著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一首治痰方剂,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组成,在煎时加生姜、乌梅。但现在方书中对后二者多谓“去之不用”,临床上确也罕用。从方书记载上看,生姜的作用有二:一制半夏之毒;二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乌梅的作用也有二:一收敛肺气,与半夏配伍有收有散,可兴肺之开阖;二能聚痰以使劫之,即欲劫之而先聚之。近年有人(雷正荣同志的《二陈汤小议》——《成都  相似文献   

16.
二陈汤不同提取方法的HPLC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陈汤由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组成,最早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除湿化痰、理气和胃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等.药理研究表明,本方有抗菌、抗炎、镇咳、祛痰平喘、止吐、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加味二陈汤对小儿排痰功能障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到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具有排痰功能障碍的患儿108例,并进行随机编号,单数号分为实验组.双数号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予常规治疗,即给予羧甲司坦口服液,其中1~3岁患儿每次给予5mL;4~7岁患儿每次给予10mL;8—12岁患儿每次给予15mL;所有患儿都是每天服用3次。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二陈汤,即炙甘草、茯苓、半夏和陈皮等药物,早晚各1次,每天2次实验组的患儿。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0.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3.70%。两组患儿的效果比较存在差异性(P〈0.01);在治疗时间上实验组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二陈汤对小儿排痰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10g,陈皮15g,茯苓20g。苏子10g,白芥子6g,菜菔子10g,炙甘草5g,生姜7片,乌梅1个。)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0例。结果:总有效率:89.8%。提示:本方具有燥湿化痰,培土生金以调宗气之功效,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痰湿内阻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二陈汤源于<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为治痰湿咳嗽而设.主治脾湿生痰之咳嗽痰多、胸隔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每于辨证施治前提下运用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因湿痰所致的多种疾病,皆获良效.现就本方的临证应用体会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它由半夏、陈皮、茯苓、只实、竹茹、大枣、炙甘草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大枣和中补土,共奏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方名温胆本意是清胆和胃,《千金方指出其主治是: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及至后世,所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