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流行情况,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征和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 对长沙地区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无偿献血血液样本进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其中的OBI样本进行HBV病毒载量检测和S区基因扩增,分析血清学标志物抗HBs与病毒载量检出与否的关系,并对扩增产物进行HBV基因分型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1月长沙地区173 893份无偿献血标本共确认58例OBI样本,OBI流行率为0.033%;共发现7种血清学模式,抗HBc单独阳性最多,占38.98%,所有样本中抗HBc阳性率为89.83%;16例样本能检测出病毒载量,其中14例样本浓度小于100 IU/ml;抗HB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病毒载量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75.0%(12/16)样本扩增出S区序列,基因型均为B型,均发生突变,其中11例的HBsAg抗原决定簇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 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OBI感染率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HBV基因型主要是B型,MHR区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的原因,突变有本地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中小学生中乙型病毒性肝炎(HB)病毒(HBV)表面抗原(HBs Ag)阴性而HBV核酸(HBV DNA)阳性的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S基因氨基酸变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新疆4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检测,对HBs Ag阴性样本进行HBV DNA提取和S基因扩增,对扩增阳性的样本进行测序;采用分子遗传学分析(MEGA 5.0)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413例HBs Ag阴性样本中,33例在S基因测序中呈现阳性,其中9例学生S基因的亲水区(MHR)氨基酸发生了变异,分别发生7次T143S,5次I110L,5次S113T,5次T126I,3次K122R,3次K160R,2次F134Y和2次K159G。26例B基因型样本中有1例样本为ayw2血清型,其余25例均为adw2血清型。5例C基因型样本均为adrq+血清型。2例D基因型样本均为ayw2血清型。结论 HBs Ag阴性的学生血液中存在HBV隐匿性感染,S基因存在氨基酸突变,需重视HBV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隐匿性感染及编码S基因(surface)变异状况。方法选择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阴性的儿童血清标本167份,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S基因片段,对PCR阳性产物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和基因片段分析。结果在167份标本中,HBV核酸阳性63份,在测序42份标本中11份标本S基因片段出现氨基酸变异,共有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其中一个在"a"决定簇片段内。结论免疫失败儿童HBV隐匿性感染率较高,HBVS基因存在不同位点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HBV感染(OBI)指在机体肝组织中存在HBV DNA,血清HBsAg阴性,伴或不伴有血清HBV DNA阳性的感染状态.OBI与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关,是输血、器官移植播散HBV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目前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OBI的形成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病毒突变是重要因素.此文就HBV基因不同区域突变与OBI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单独抗核心抗体(HBc Ab)阳性者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隐匿性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流行状况和病毒分子特性。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本院乙肝标志物检测单独HBc Ab阳性者进行复检,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对复检单独HBc Ab阳性者的HBV-DNA进行荧光定量,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扩增Pre S/S基因区并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在总共复检的343列单独HBc Ab阳性者中,有338例样本复测HBc Ab单独阳性。定量PCR检测发现OBI者6例(1. 8%),其中成功测序4例。序列结果分析发现2例B2基因型,2例C1基因型。4例样本均在Pre S/S基因区发生了变异,S基因区变异多在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区,其中有3例样本存在a决定簇变异。结论 单独HBc Ab阳性者确实存在OBI,HBV基因组S区a决定簇内存在变异,可能与OBI的发生相关。临床上要注意单独HBc Ab阳性者HBV隐匿性感染的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preS/S基因变异特征。方法 收集14岁以下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HBV感染者10例为共阳性组,以同期收集的儿童乙肝表面抗原单阳性22例为单阳性组,检测乙肝血清免疫学和肝功能标志物,应用荧光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对核酸检测阳性样本的病毒preS/S基因进行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2组间病毒preS/S区变异及临床特征差异。结果 共阳性组中以HBeAg阴性占大多数,且共阳性组儿童HBV-DNA水平低于单阳性组(P<0.05),但2组间基因型分布和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与GenBank中HBV参考序列比较显示,共阳性组中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和第二环内氨基酸变异率高于单阳性组,且共阳性组中检测出preS2缺失突变。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共阳性儿童HBV感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preS/S变异可能与儿童共阳性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东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中HBV S基因变异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后HBsAg阳性的儿童血清标本36份,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S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结果在36份标本中,HBV核酸阳性26份,完成测序23份,11份标本S基因片段出现氨基酸变异,其中4份在“α”决定簇片段内出现了氨基酸变异,2种变异形式未见报道,结论广东省免疫失败儿童存在不同位点的HBV S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部分儿童免疫失败的原因。尚未出现稳定的变异株,对现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体内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报告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 )同时阳性患血清中S区编码碱基序列及基氨基酸序列的为异特点。方法 以adr亚型的HBV基因序列为依据,设计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PCR)引物,自2例HBsAg/抗-HBs均阳性的患体内扩增的HBV全S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asy质粒,DNA测序确定病毒的变异特点。结果 测序结果发现双阳患与HBsAg阳性患血清中的HBV全S基因比较,核苷酸序列有4个核苷酸位点(0.3%)的替换突变,表面抗原氨基酸序列无特异性替换突变,但HBV多聚酶的间隔区氨基酸序列有3个位点的特异性替换突变。结论 HBV长期携带体内有HBV准种共存: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原因不能归因于病毒的变异,应归结于患免疫系统的个体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孕妇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及其病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住院孕妇队列研究,招募2012年6月1日—2013年3月15日医院产科孕妇1 130人,收集人口学资料和血清,并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 g)及巢式PCR进行HBV S片段的扩增并测序,分析并比较住院孕妇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OBI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S区序列变异。结果在1 130名孕妇中,HBV感染比例为16.55%,其中显性HBV感染和OBI的比例分别为8.4%和8.1%。共获得136株HBV S基因序列,其中基因C型17株,基因B型119株。与基因B型显性HBV株相比,OBI株出现更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替换率,8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统计学显著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并导致HBV S基因和对应的HBV P基因出现非同义氨基酸替换,分别为5个(G44E、T126A、R129Q、W156L和Y200F)和4个(I438L、K478N/D、N481S/D和L511F)。此外,3例OBI出现W35终止码替换,1例OBI出现第123位和第124位点的插入替换。结论住院孕妇存在较高的HBV感染比例,OBI与显性HBV感染比例大致相当;B基因型OBI株出现统计显著的核苷酸和/或氨基酸位点替换,可能与OB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基因变异位点的分析及相关蛋白空间结构的预测,探讨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对80例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清学补充试验,并对追踪确认的隐匿性乙肝感染者,应用巢氏PCR技术对S区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并将测得基因片段与NCBI Gen Bank数据库做序列比对分析,明确突变位点,同时进行蛋白模型构建,进行空间结构的分析。结果 HBs Ag-/HBV DNA+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模式多样,以抗-HBc阳性为主,追踪试验确认4例隐匿性乙肝感染者,有3例巢氏PCR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2例发生突变,蛋白预测提示氨基酸改变可能影响抗原决定簇空间构象,造成抗体结合位点改变或识别能力减弱。结论隐匿性乙肝感染者S区容易发生变异,尤其是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改变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变化,可能是造成隐匿性乙肝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