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活体供肾动脉解剖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名亲属活体供肾者在肾切取前进行肾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成像,血管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血管内镜技术(CTVE)、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横断面CT及MPR显示所有供者的双肾大小、形态及位置均正常,肾实质密度正常,呈均匀强化。VR、MIP、CPR显示双肾动脉粗细、形态均正常;29例双肾均为单一肾动脉,2例双肾有2支肾动脉,2例左肾为2支肾动脉,3例右肾为2支肾动脉,上述结果均在术中得到证实。11例VR及MIP同时较好地显示双侧肾小盏、肾盂及输尿管上段。SSD均能很好显示肾动脉主干的起源、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的解剖关系。CTVE能较好显示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开口及肾动脉血管内腔。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活体肾移植术前了解供肾血管及形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体会.方法 首次接受肾移植者4例,其供肾动脉均为单支,肾动脉无损伤,也未行动脉修补成形术.供肾动脉均与受者的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术中发现受者髂外动脉有粥样斑块或动脉分层者2例.术后4例均未出现移植肾周感染,亦未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或其他有创检查.依据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结果 分别在术后1.5个月、2个月、5个月和7个月诊断移植肾假性动脉瘤,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确诊.1例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突发破裂,急诊切除假性动脉瘤和移植肾;1例因瘤体短期迅速增大,行带膜支架置入及栓塞术;2例行移植肾动脉瘤切除及动脉裂口修补术.结论 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是肾移植术后的少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于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可选择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术,关键在于是否保留移植肾,并需考虑移植肾血管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ELt)在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名活体供肾者术前肾脏MDCT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对双肾进行非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分别行动脉、静脉和排泄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耻骨联合.扫描完后重建MDCT图像.根据MDCT图像,记录供者肾脏、输尿管、肾动脉及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并以供肾切取术中被证实的情况作为标准,对比分析术前MDCT检查对供肾的评估作用.结果 104名供者成功完成MDCT检查,肾脏和输尿管异常者8例.除外1例蹄铁型肾,副肾动脉和肾动脉过早分支的发生率分别为27.2%(28/103)和12.6%(13/103),有双肾静脉者3例,左肾静脉位于腹主动脉之后者3例.共有93名供者成功接受供肾切取术,术中证实,术侧供肾和输尿管异常与术前MDCT检查结果一致;术侧副肾动脉的检出率为80%.直径大于1 mm的副肾动脉和肾动脉过早分支术前均被MDCF检出;肾静脉均与术前MDCT检查结果一致.结论 活体供肾切取前采用MD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脏的解剖结构和血管变异情况,对供者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1976~1983年共收治肾旁主动脉粥样硬化90例。全组进行主动脉肾动脉联合重建手术。术前进行主动脉造影,摄侧位片了解内脏血管情况,下肢缺血病人需检查下肢动脉的输出道。氮血症和难控制的高血压病人要进行肾功能检查。选择部份病人进行排泄性尿路造影,同位素肾扫描和静脉肾素测定。病人分为三组,三组都有肾动脉闭塞。此外,第一组有肾旁主动脉闭塞性疾病47例;第二组肾旁主动脉动脉病30例,第三组内脏动脉闭塞伴肾旁主动脉闭塞或动脉瘤。72例采用标准经腹手术径路,18例经胸后腹膜显露主动脉,其中6例治疗胸腹主动脉瘤,12例有内脏动脉病变。施行最多的是主动脉人造血管重建术计  相似文献   

5.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手术方法有主——肾动脉架桥术,肾切除术或对狭窄段施行手术扩张术。其成功率为60~90%。死亡率为2~14%或零。作者对4例曾施行经皮穿刺插入动脉导管而扩张狭窄段肾动脉的治疗。所报告的病例皆经肾动脉造影及肾静脉肾素活性测定所确诊者。经治疗后,血压皆有显著降低,3例的术后肾静脉肾素活性的病/健肾的比值皆趋于正常范围,肾动脉造影随访检查,畅通、无狭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对活体供肾血管术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6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前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观察供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输尿管排泄系统,并与术中所见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图像基本清晰显示所有供者的双肾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情况.肾实质密度及肾动脉管径、形态均正常,其中47例双肾均为单支肾动脉,4例左肾为2支肾动脉,5例右肾为2支肾动脉,5例双肾均为2支肾动脉.53例容积再现结合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对输尿管排泄系统显示较好,49例表面遮盖成像图像较好地显示了肾动脉主干的起源、管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肾动脉CT仿真内镜成像能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双肾动脉开口及肾动脉管腔.61例供者均行单侧肾切除术,术前血管成像结果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能真实反映肾血管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替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作为术前评估活体供肾血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急性肾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男4例,女1例,年龄38~ 68岁,以腰部剧痛或上腹胀痛就诊,多伴有恶心、呕吐.就诊时间1~16h.患者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病史.化验血白细胞(8.9 ~15.8)×109/L,尿红细胞-~+++,蛋白+~+++,血肌酐66 ~ 216 μmol/L,乳酸脱氢酶350~ 920 U/L.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提示大面积肾梗死3例,局灶性肾梗死2例,应用经皮股动脉穿刺置管行血管造影及溶栓、导管抽吸血栓等治疗. 结果 1例局灶肾梗死和1例肾动脉栓塞注射尿激酶直接溶栓成功,1例局灶肾梗死注射rt-PA溶栓成功,2例发病时间较长的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血栓抽吸后配合再次注射rt-PA溶栓成功.术后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血肌酐较术前下降(53 ~122 μmol/L),CT或三维CT血管造影提示患侧肾动脉及分支通畅,梗死区域血供接近正常. 结论 对急性肾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三维CT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随访.对较大血栓行导管抽吸+溶栓可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9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3例有腰痛,2例有肉眼血尿症状,4例体检发现。19例均行B超检查,16例行CT检查。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肾脏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手术;4例随访观察。认为B超、肾动脉造影、CT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主要诊断方法,14例术前明确诊断。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临床症状及肿瘤的大小、部位,决定手术方式及处理,多数采用肾切除术,少数采用肾部分切除术及随访观察治疗。  相似文献   

9.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附35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报告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5例,其中31例前行B超检查,25例行CT检查,5例肾血管造影检查。手术治疗25例,其中行全肾切除术11例,肾部切除术6例,肿瘤剜除术8例,术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行肾动脉栓塞术5例;定期观察5例,随访1-2例,无肿瘤恶变,无复发,结合文献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行活体肾移植69例,供者手术均采用十一肋间小切口开放手术.58例单支肾动脉除2例外均采用肾动脉与髂外动脉端侧吻合重建血管,用4 mm打孔器作髂外动脉开口;6例副肾动脉分别采用原位(肾下极副肾动脉)或离体腹壁下动脉(肾上极副肾动脉)重建血管;3例双支肾动脉根据两支动脉口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重建血管;2例3支肾动脉采用受者离体髂内动脉重建血管.结扎多支肾静脉中较小的肾静脉只吻合其较大的主干,当两支肾静脉口径相近时,则将其整形为一个开口后吻合.结果 所有血管吻合均一次完成,开放血流时吻合口均通畅;所有供者和受者术后均恢复顺利,受者未发生血管重建相关并发症;随访1个月~3年,供受者均存活, 受者除1例血肌酐250~300 μmol/L外,68例血肌酐维持在70~150 μmol/L.结论 该活体肾移植血管重建方式安全、实用、操作方便,多支供肾动脉及多支供肾静脉均能较好重建,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SCT对11例受检者进行双侧肾脏及全尿路增强扫描,观察原始图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评估肾脏血管解剖变异、肾实质和收集系统的情况.结果 MSCT清晰显示了肾脏和全尿路,11例受检者22个肾脏中,发现肾脏副肾动脉7支、肾主肾动脉早期分支5支、10支肾动脉由单一动脉供血;22支肾静脉未见异常,均为1支肾静脉;存在肾囊肿1例,肝左叶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肾实质形态和集合系统均未见异常.7例供者行供肾摘除术,术中所见供肾血管情况与MSCT术前评估结果一致.结论 MSCT应用增强扫描能较好显示受检者肾脏血管变异、肾实质形态和肾脏收集系统情况,可作为肾移植活体供者术前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选择性肾段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期肾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7例T1期肾癌患者,肿瘤直径1.2~4.0 cm,平均(3.1±0.8)cm。术前均行肾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后腹腔入路,根据肾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选择性阻断供应瘤体的肾动脉分支,距瘤体边缘0.3~0.5 cm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20个月。结果:1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输血1例。手术时间68~156 min,平均(112.0±20.8)min;肾段动脉阻断时间18~42 min,平均(26.0±8.9)min;术中出血量30~240 ml,平均(80.0±15.6)ml。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13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Bellini集合管癌1例,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其中1例孤立肾患者术后3 d血肌酐升高至240 mmol/L,放置双J管后血肌酐下降,随访12个月始终维持在120~150 mmol/L;另2例孤立肾患者及其余患者肾功能均正常,CT检查提示无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结论:直径小于4 cm的T1期肾癌行腹腔镜超选择性肾动脉阻断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患者创伤小,安全性高,对预防术后肾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绝大多数肾移植是异位移植。尽管这种手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术式。本文报告了139例原位肾移植的结果和经验。 130例病人平均年龄36岁(11—67岁)。37例为尸体供肾,102例为亲属供肾。14例糖尿病患者同时做了胰段或全胰移植。所有病人术前均做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以了解脾动脉的大小及形态。怀疑尿路有异常耆均做了逆行肾盂造影。手术方法右侧卧位取左腰部切口,切除12肋。切除左肾,肾动脉因、病变不能用于移植,保留肾静脉全长,用Fogarty管对肾静脉进行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作者推荐,在肾细胞癌病人行肾切除之前,先经导管行选择性肾动脉检塞。本文报道26名肾肿瘤病人在肾动脉造影的同时,作了术前肾动脉栓塞,采用的栓塞材料与栓塞方法不同。明胶海绵切成10×1mm小块,与造影剂充分混合,便于注入肾动脉及其分支时在莹光屏下观察,栓后立即再造影。IBC(Isobutyl-cyanoacrylate)为一液态化学物质,一遇血立即凝固,对肾动脉产生完全栓塞。导管必须引入肾动脉深达2~3 cm,然后注入IBG 0.5~1.5 ml,并立即以少量造影剂将其完全冲至血管。栓后导管马上退回。不锈钢蟠卷也可用作血管拴塞,但需用特殊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多普勒、电子束CT门静脉成像、间接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评估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2000年2月到2002年10月,对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术前分别行超声多普勒、电子束CT门静脉成像、 间接和门静脉造影检查,对比研究四种检查方法显示门静脉血流和血栓、门奇静脉侧支血管的检查结果。结果 超声多普勒、电子束CT门静脉成像、间接门静脉造影和直接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血栓分别为10%,12.5%,12.5%,12.5%;冠状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50%,100%,25%,100%;胃底静脉曲张的显示率10%,25%,O,25%。结论 超声多普勒和间接门静脉造影对门奇静脉侧支血管,特别是冠状静脉显示率低,但能检出门静脉血流的向肝灌注;电子束CT血管成像和直接门静脉造影均能准确显示冠状静脉和其他侧支血管,而前者为无创性检查,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危重症肝移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危重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方法 有肝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肝病病人90例,含Child C级肝功病人42例,慢重肝44例,暴发性肝衰4例.所有病人术前均需利尿剂治疗,术前血肌酐水平超过1.2 mg/dl者8例,最高为2.06 mg/dl.采用了术前行血浆置换、术中体外静脉转流及背驮术式等三项措施中至少一项者42例,无一项者48例.结果 90例肝移植病人无一例手术死亡.选择性采用了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至少一项者无一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无任何这类预防措施之一的48例中,有5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滤或血透后仅1例存活.结论 针对晚期肝硬化失代偿及慢重肝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术前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及术后血滤等是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亲水性涂层用在血管内装置上,是为了方便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如操作中的血管痉挛和操作后的血栓形成等。最近台湾学者报告1例42岁女性患者血管介入后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情况。2009年,患者接受了肾移植,其肾动脉与右髂外动脉吻合。2013年1至6月间,她的血清肌酐水平逐步进行性升高,从基线值88.4μmol/L(1.0 mg/dl)升至194.5μmol/L(2.2 mg/dl)[正常范围,44.2~106.1μmol/L(0.5~1.2 mg/dl)],同时伴有高血压。CT造影显示髂总动脉狭窄。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总结99例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均行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阳性率分别为92.7%,69.6%,92.9%和78.6%;非手术治愈73例;手术治愈26例,其中肾切除13例,肾修补术5例,肾静脉修补术2例,肾部分切除2例,肾动脉栓塞术4例.结果 死亡1例(1%),98例痊愈出院(98.9%).结论 CT检查准确率高,可判断肾损伤程度.B超检查无创无害、简便快速等优点,可以作为肾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检查适宜诊断肾蒂伤,及进行肾动脉栓塞治疗.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挫伤安全有效,对严重肾损伤和开放性肾损伤应及时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无创性筛检的必要性与可靠性。方法45例MS患者预行肾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所检出的14例肾动脉狭窄者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并对SCTA及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MS患者中SCTA显示肾动脉正常31例,其余14例患者存在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DSA对照显示肾动脉正常6条,肾动脉狭窄22条,与SCTA显示的情况基本符合。结论MS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约31.1%,对可疑患者应常规予以肾动脉SCTA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肾动脉变异的评估价值以及研究肾动脉变异的意义。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进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并且术前行CTA检查评估肾动脉变异情况的患者28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超声或者CT等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肾肿瘤。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观察其肾动脉变异情况及分型。结果 284例CTA检查均顺利完成,未发现不良反应。肾动脉变异总的发生率为39.3%,且男性肾动脉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但左右侧肾动脉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1.9%的肾脏由1支肾动脉供血,且肾动脉数量变异的发生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副肾动脉的发生率为16.1%,且有66.7%的副肾动脉走行入肾脏的上极或者下极。结论肾血管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及变异情况,丰富了术前评估的内容,增强了术前评估的效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以作为肾部分切除术的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