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期杂志探讨居住,居住空间的个性化问题。 每每提到“居住”,人们通常会简单地把“居住”和“住宅建筑”之间划一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大约是因为“居住”的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过紧密,反而使我们忽视了对其认真的思考。“居住”是一种人居行为,是人类在世间存在,感受空间和使用空间的方式之一,可以认为“居住”行为表达了人和世界的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彭俊军先生在其《艺术作品所引发的对个性化居住的反思》一文中。跳出具体的建筑形式,从艺术作品的角度,反思了当下社会中对“个性化居住”的滥觞,特别强调了“居住”中人的尺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廖明中 《中州建设》2005,(12):14-17
这是一篇关于“城中村”问题研究的文章,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国外。我们看到,国外把城中村问题归结为“城市贫民窟”,“贫民居住区”,同样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样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国外的移民,在他们的就业,收入和居住条件方面形成的矛盾。文章介绍了国外的情况和政府的做法,可能对我们认识并解决问题有所裨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杨继瑞 《城市开发》1998,(10):32-33
一度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货币化房改方案,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成了解决所有城镇居民居住消费问题的“灵丹妙药”和“十全大补汤”。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一轮房改方案出台的必然性和对房市所带来的激活与催化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认识到它毕竟是一种改革举措,是...  相似文献   

4.
赵光宇  马晖 《华中建筑》2000,18(3):16-17
居住问题是20世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文章依循现代建筑百年历程的纲领性文件,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到成文于世纪之交的“北京宪章”探讨20世纪建筑学领域对现实居住问题深刻,严肃的历史性思考,同时针对中国住居建设现状探求我们在新解决国民居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向 。  相似文献   

5.
社会问题空间化:为流动人口提供可出租住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动人口这一社会问题空间化的最突出表现是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本文结合重庆火车站附近的一处具体地点。提出了“可出租住宅”设计方案,为解决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提出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 北京地区的装配式大型壁板居住建筑的试验研究及试点工程,开始于1958年。第一栋是引用国外设计的一种混凝土壁板居住建筑,竣工后问题很多,出现了壁板裂缝,接缝漏水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住户的正常使用。1959年以后,我们在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打破洋框框,走自己工业发展道路”光辉指示的指引下,开始自己设计和建造了第一批装配式壁板居住  相似文献   

7.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是生命之本,更是居住之所。在环境美学的视域中,黔阳与人类的“居住”本质,在大地上最为原初的居住之思息息相关。黔阳作为古老的,“曾在的”居住来阐明居住如何才能够建造。“居住”比“筑造/建筑”更为本源,筑造/建筑是为了居住,但居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住,而是“诗意地居住”,与人们的居住所依靠的一切建筑物有关。居住的本质是自然环境的完美性与人居环境的完美性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冯腾飞 《工业建筑》2005,35(10):94-95,89
“奢侈化”居住空间作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空间概念和形态,改变和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的居住模式和居住内容。通过对“奢侈化”居住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空间环境特点分析,浅释了它目前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意义、需求层次和需求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冯华晟 《山西建筑》2005,31(16):24-25
阐述了“空间”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一个核心元素,对“空间”概念和“空间”的本源作了介绍,通过对三位建筑史上著名人物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来阐述居住空间本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居位区的兴盛,以商业带动居住,以商业塑市中心形象,被广泛频繁使用。而购物中心,由其自身的商业优势,成为各开发商的新宠。今天,购物中心被定义为“生活方式中心”。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购物中心空间是怎样一种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反思我国现阶段旧城改造实施效果产生偏差的深层原因,提出"日常生活"是城市形成的本质,旧城更新应"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借鉴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旧城更新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为例,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更符合生活客观发展规律的旧城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殷红 《时代建筑》2011,(5):94-95
今天的成都正努力变得更快捷、更高效、更庞大,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慢成都"正成为"快成都",过去成都人习惯的"小生活"正在变成"大生活"。作者选择成都的东、西两点"穿越"城市来发现和解读这个城市的当下,通过城市剖面来揭示成都的慢生活与快节奏并存,藉由对城市快慢的体验,针对"现代田园城市"提出对城市加速发展和城市记忆消减的反思命题。  相似文献   

13.
丁桂节 《建筑师》2006,(6):55-57
本文对城市的异化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文章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回归日常的生活世界,因此多元的日常生活是我们的出发点,多元化的生活形态是我们的目标。其关键在于延续与完善我们的生活形态,这样每一种生活形态的城市中才有自己的立足点和发展可能性,才能走出城市异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商业是一种生活形态,商业空间的构建不可脱离其行为表达的规律。我们创造一种空间形态就是创造一种生活形态,因此在我们对商业空间进行构建时,最重要的是确立创造生活形态的自信。  相似文献   

15.
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主义精神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如今它却面临着沦为一种新的奢华风格的危机。本文透过对南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丽娜·柏·巴蒂实践经历的研究,解读20世纪50年代南美的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希望以此为我们当前的建筑实践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常健  肖平 《华中建筑》2014,(1):10-13
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在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公益性休闲建筑的中庭空间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该空间中人群的构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的特性,分析了该空间中使用者的活动规律,得出行为模式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中庭空间形态的要求。从而服务于设计实践的需要,使得这种公益性的休闲建筑空间能更好地为市民的生活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自设了一种“罗生门”式的回问: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某些经验值得回访吗?通过回顾,试图与那些参与者一道追寻这一日常生活事件的立场:我们曾站在什么地方?走过哪里?曾捡拾到了什么?如果说每一建筑事件都是参与者实际的生活构成,这一次的意义对于这些参与者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刘飞 《城市建筑》2014,(33):204-204
我国市政工程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市政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使其真正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结构与新建筑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现代”与“古代”之间存在着一种生存性的张力,表明人类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变化。这种情形的发生有一个社会和思想的结构性基础,这就是所谓“现代结构”。现代结构以及它所导致的生存品质和样式,体现出的现代性原则,是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的现代化同社会的现代化一样,代表着一种生存品质和样式,也体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如果我们把建筑的现代化作为“新建筑文化”建构的起点,那么同样也应当首先关注和探究它的“现代结构”,关注这种新文化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已成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氯离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问题更是科研工作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介绍了氯离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基于Fick第二定律寿命预测模型,并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正,通过相关参数的改进,使该模型更能符合工程实际情况,从而能够更好的预测混凝土的服役寿命.另外,还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可靠度的概念及其理论计算方法,并从可靠性方面来讨论混凝土在氯离子环境下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