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癌病理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腺癌25例,鳞癌15例,记录术前MS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40例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对腺癌组与鳞癌组的MVD计数及CT各项灌注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肺腺癌MVD计数高于鳞癌,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各项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参数对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型尚无明确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TOSHIBA公司生产的Xvision/GX型号的CT机,对40例患者进行直接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得到肺血管容积再现、CT血管造影和多平面重组的图像.扫描层厚2.5 mm,螺距1.5,重建间距1.2 mm,以3~4 mL/s的速度注射造影剂,其中正常10例,中央型肺癌累及中央肺动脉15例,周围型肺癌伴侧支肿瘤血管形成10例,肺动脉畸形3例,肺动脉发育不良2例,全部病例均在手术后得到病理活检或介入性血管造影(DSA)确诊.结果 结果为正常的10例患者经过螺旋CT肺血管成像,中央肺动静脉(AV)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并区分,外周血管分布也得到充分显现.25例由种种原因引起的肺动静脉的畸形、狭窄或者位移得到直接显现,20例血管与肿块的关系得以显示.结论 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临床上比DSA更具有特异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81例肺内孤立性结节16层螺旋CT征象,对照组织病理类型,分析二者之间相关性。加深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认知。方法搜集有完整16层螺旋CT资料及病理证实81例肺内孤立性结节病例,对照分析良恶性结节不同CT征象之间差异,肺癌某些征象与分化程度之间关系。结果典型胸膜凹陷征是肺癌可靠征象;空泡征高度提示肺癌,且腺癌多于鳞癌;含气型肺、纵隔窗缩减率高度提示肺腺癌。血管集束征累及肺静脉者81.03%是肺癌,累及动脉者15.6%为恶性。肺癌最常见肿瘤与支气管关系为Ⅰ型,次为Ⅳ型,Ⅴ型最少见;良性结节最常见者为Ⅴ型,次为Ⅰ型。结论16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有很高诊断价值。肺癌的一些征象与组织类型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癌病理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腺癌25例,鳞癌15例,记录术前MS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对40例肺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对腺癌组与鳞癌组的MVD计数及CT各项灌注参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肺腺癌MVD计数高于鳞癌,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各项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灌注参数对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分型尚无明确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LightspeedTM 16CT机,对46名有肺部疾病的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扫描速度0.5 s/360°,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1.375∶1,重建间距1.25 mm,造影剂注射速度3.5~4 ml/s。肺动脉正常25例,中央型肺癌侵犯肺动脉干或肺动脉16例,肺动脉栓塞4例,大动脉炎伴发肺动脉狭窄1例。8例经病理证实。结果经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肺动脉正常的25例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以及段和亚段级肺动脉。明确显示癌肿与肺动脉的关系16例,肺动脉变形、移位及狭窄17例,肺动脉栓塞4例。结论16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血管造影及E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本文为回顾性总结性的研究,随机选取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5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显示采用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的成像可以清楚的显示肺动脉栓塞患者肺动脉血栓的大小、位置及分布范围。50例患者中扫描显示累及肺动脉的栓塞共678支,由造影直接征象主要分为中心型78支、偏心型208支、闭塞型139支、附壁环型253支。间接征象的造影主要显示为肺动脉高压,肺纹理出现稀疏,胸腔出现积液和形成肺梗死灶等症状。结论: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快速、图像清晰准确,并且具有三维重建等优点,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45例周围型肺癌与肺血管关系的X线病理研究结果,作者发现癌灶与肺静脉的关系密切,可以是单独相连或比肺动脉粗,此种类型占全部病例的73.3%(33/45)(P<0.001),而对照组只有2例肉芽肿出现类似改变,因此,对瘤体形态及周围血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82.2%)。  相似文献   

8.
对49例与31例两组肺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病人分别进行薄层(2mm)与常规(10mm)X线CT扫描检查,对结节或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X线病理研究。当肺静脉单独进入肿块或粗于肺动脉(Ⅰ型),95%(38/40)为恶性(P<0.001);当肺动脉单独进入肿块或粗于肺静脉(Ⅱ型),或者是未发现肺血管进入肿块而从旁通过(Ⅲ型),只有58%(11/19)为恶性。根据肿块的形态及其与周围肺血管的关系,薄层CT组的诊断正确率(80.9%)高于常规CT组67.7%(P<0.01)。  相似文献   

9.
黄凯龄  田军章  江桂华 《医学综述》2009,15(7):1082-1085
通过对各种肺血管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以及对CT肺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发现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对肺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和发展前景。在肺动脉管径改变、肺血管变异及肺血管病变的显示和诊断方面,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为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比较非危重(33例)和危重(46例)患者CT肺血管造影表现以及CT检测结果。结果:79例肺栓塞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图像显示4 378支肺动脉中有833支(19.0%)肺动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栓塞;肺动脉栓塞患者直接征象主要为中心型、锐角附壁型、钝角附壁血栓型以及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主要为肺动脉高压、脑梗死以及胸膜增厚和积液;病情危重患者其CT肺动脉阻塞指数以及中央肺动脉受累率均明显高于病情非危重患者(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方面具有无创、简便、快捷且安全等特点,对评价肺动脉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对野百合碱导致的兔模型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兔50只,随机将其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n=16);(2)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组(MCT模型组,n=16);(3)EPCs治疗组(n=18)。EPCs治疗组兔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之后,将其从兔尾静脉注入进行移植,正常对照组及MCT模型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3周后对3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以及肺血管重构的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T模型组肺动脉压升高(30.13 mm Hg±3.12 mm Hg vs.15.99 mm Hg±2.23 mmHg),右心室肥大指数增大(0.51±0.06 vs.0.26±0.03),肺动脉管壁厚度增加(28.77μm±4.35μm vs.8.44μm±0.05μm),肺小动脉厚度增加(73.78μm±7.61μm vs.40.16μm±2.1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CT模型组比较,EPCs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肺动脉压为(22.78±2.71)mm Hg,右心室肥大指数为(0.41±0.05),肺动脉管壁厚度为(16.55±3.15)μm,肺小动脉厚度为(53.50±3.7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兔模型肺动脉高压,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肺血管系统,有利于改善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2.
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CTA表现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术前对29例行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进行胸部CTA检查,分别在3mm间隔的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上采用五分制分析患侧187根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术后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肺癌侵犯中央肺动静脉有共同的影像学特征;以病理结果为标准,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P<0.01)。结论 CTA判断肺癌与中央肺血管的关系优于横断面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STAT3与WWOX在非小细胞肺癌及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TAT3、WWOX在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2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STAT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正常组织(P〈0.01),WWOX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肺正常组织(P〈0.01)。②STAT3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1),WWOX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其表达更少或缺失。③STAT3蛋白与WWOX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①非小细胞肺癌中有组成性激活的STAT3信号通路,提示STAT3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②STAT3与WWOX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无心肾功能异常的患者50例行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检查,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将其随机分为2组:常规剂量组注射对比剂剂量80 ml;低剂量组注射对比剂40 ml后随即注射生理盐水40 ml,注射速率都相同。两组患者CT扫描参数相同,均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370 mgl/ml,注射速率为4 ml/s。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医师分别对两组不同剂量对比剂成像的肺动脉图像,采用双盲法进行独立分析、评价。影像质量按5级评价,并测量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结果两组肺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均显示均良好,两组间肺动脉与相邻肺静脉内对比剂浓度的CT值差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CTPA图像质量评价显示,常规剂量组5级图像8例,4级图像11例,3级图像6例,低剂量组5级图像7例,4级图像13例,3级图像5例,两组均未见1级、2级图像。两组间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64层容积CT肺动脉成像采用40 ml的低剂量对比剂可使怀疑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各级分支显影,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能够达到诊断要求,并降低对比剂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HR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价值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春  刘燕 《吉林医学》2010,31(4):462-463
目的:研究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及分析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24例周围型肺癌行层厚为0.5 mm的容积靶扫描,通过多层面(MPR)重建的方法,显示支气管与周围型肺癌的关系,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及肺部穿刺病理相对照。结果:24例周围型肺癌中,HRCT诊断22例,误诊2例,诊断率为91.7%。结论:HR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较高,其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肿瘤未引起支气管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肝动脉期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胸部各级肺动脉管内外显示,肺癌支气管动脉成像的技术分析,探讨胸部恶性肿瘤伴发病变、中晚期恶性肿瘤行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恶性肿瘤资料48例,初诊34例(肺癌19例、食管鳞癌12例、恶性胸腺瘤3例)、肿瘤治疗后随访或疗效监测14例(其中有肺部手术史3例)。观察无肺部手术史45侧肺动脉的分级,癌症合并肺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周围的淋巴结分布;19例肺癌观察肿瘤供血血管,肺癌病灶内肺动脉分支的表现;测量48例肺动脉干分叉层面升主动脉、肺动脉、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结朵45例显示肺动脉7级以上,6级以内肺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发现癌症合并4—6级肺动脉栓塞l例,显示5级以内肺动脉旁淋巴结。19例肺癌肿块直径≥3cm12例均见病灶供血血管,病灶直径〈3cm7例,4例见供血血管。供血血管主要是支气管动脉,部分为外周肿瘤附近的肋间动脉或膈动脉供血。显示肺癌内肺动脉受侵表现。48例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注射延迟时间分别位于22S-33fi之间,平均29.17±0.45S。升主动脉、肺动脉、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分别为250.51±4.82Hu、27O.OO±8.26Hu、24O.41±4.44Hu、452.21±29.45Hu,四者动脉cT增强净强化值均大于200Hu。结论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扫描时相控制在对比剂处于肺循环中后期、体循环早期的胸部“动脉血管期”,腹部肝动脉期,胸部可以发现肿瘤合并6级肺动脉以内的肺栓塞,显示5级肺动脉旁淋巴结,肺癌病灶内肺动脉的受侵情况,肺癌的供血血管,同时发现腹部肝动脉期的病变特性,有利于更大范围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肺癌的介入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平静呼吸状态下定量CT肺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诊断价值。方法:COPD组48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行平静呼吸下定量CT检查。利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图像数据并得出相应CT肺功能参数值:CT值(包括两肺平均CT值,左、右两肺CT值,上、中、下肺野CT值),像素指数(PI,分为-1024~-960,-960~-910,-910~-800,-800~-700,〉-700五区),容积(两肺总容积,左右两肺各自容积),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轻中度组、重度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总容积、PI-960~-910均显著增加,平均CT值、PI-800~-700、PI〉-700均显著减低(P〈0.01),PI-1024~-960、PI-910~-800在正常组、轻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5)。轻中度组及重度COPD组的CT值、各PI指数在左右两肺及上中下肺野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定量CT肺功能可对不同程度COPD的肺功能进行评估,是对COPD患者尤其是不能耐受肺功能检查者了解其肺功能情况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冠心病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300例疑似冠心病者以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采用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评价其准确性。结果268(89.33%)例冠心病者,32(10.67%)例非冠心病者,268例冠心病者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阳性者265例,阴性3例,32例非冠心病者多层螺旋CT阳性2例,阴性29例;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灵敏度98.88%,特异度93.75%,阳性预测值99.25%,阴性预测值90.91%;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各个病变部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冠状动脉近端的血管检查结果各指标均优于冠状动脉远端的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安全、无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9例肺腺癌患者的MSCT灌注参数与影像特征,用多元相关分析探讨灌注参数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再分组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灌注参数与周围型肺腺癌影像特征相关,血流量(BF)和强化峰值(PEI)随分化程度减低而降低(P值分别为0.012与0.024);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E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值分别为0.002与0.003);PTNM低分期组BF值明显低于高分期组(P=0.001);术后转移组BF值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01)。结论 MSCT灌注成像通过无创性评价血管生成的方式和程度,间接反映肿瘤分化程度,从而预测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转移复发的可能性,是判断周围型肺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及可切除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源64层CT术前对23例胰腺癌患者的胰腺癌周围血管受肿瘤侵犯程度及可切除性进行评估,以术中所见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术前评估161条血管侵犯程度0级97条,1级26条,2级23条,3级10条,4级5条.评估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8.14%,敏感性99.27%,特异性为91.30%,Kappa值为0.8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 (P均<0.01).动脉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8.55%,敏感性100%,特异性为90.91%,Kappa值为0.8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 (P均<0.01).静脉可切除性准确性为97.83%,敏感性为98.75%,特异性为91.67%,Kappa值为0.8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P均<0.01).结论 双源64层CT血管造影评估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可切除性有较高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临床诊断与评估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