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垂体腺瘤中血管生成与肿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CD3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白细胞分化抗原)蛋白在垂体腺瘤中表达,探计抗CD34单抗标记肿瘤血管生成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近年我科经手术切除的44例垂体腺瘤标本及6例正常全体组织,均经4%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回顾这些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联合运用Knosp影像学标准及任祖渊标准,参考术中情况,将肿瘤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标本中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指标为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情况;分析肿瘤血管生成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CD34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显著高表达,在非侵袭性腺瘤组及正常垂体组中也有一定表达,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P<0.001),非侵袭组及正常垂体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抗CD34单抗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腺瘤侵袭性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
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表达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近年我科经手术切除的44例垂体腺瘤标本及6例正常垂体组织,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联合运用Knosp影像学标准及任祖渊标准,参考术中情况,将肿瘤标本分为侵袭组与非侵袭组;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这50例标本中PTTG蛋白表达情况;分析PTTG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PTTG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显著高表达,在非侵袭性腺瘤组中有一定表达,在正常垂体组织中未见表达。结论 原癌基因PTTG表达水平和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腺瘤侵袭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垂体腺瘤bFGF表达、血管形成与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FGF )表达、肿瘤血管形成在垂体腺瘤侵袭性中的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 3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19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4例正常垂体腺组织中 bFGF的表达,并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免疫组化染色来计数垂体腺瘤的血管数量(微血管密度),探讨二者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结果:bFGF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侵袭性垂体腺瘤bFGF表达水平、血管计数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和正常垂体腺组织,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与正常腺组织间则无显著差异(t=1.469,P>0.05);侵袭性腺瘤中bFGF表达水平与肿瘤微血管数量呈正相关(r=0.361,P<0.05). 结论:bFGF可能通过促血管生成作用刺激垂体腺瘤生长与侵袭.  相似文献   

4.
Fascin和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Fascin及MVD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4例侵袭性和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Fascin蛋白表达水平,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Fasicn蛋白的表达、MVD计数的差异,以及侵袭性垂体腺瘤中Fascin的表达与MVD计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Fascin蛋白表达及MVD计数均较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增高。侵袭组中Fascin蛋白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Fascin的高表达以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判断垂体瘤侵袭性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Ki-67蛋白表达与肿瘤增殖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特性,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搜集56例垂体瘤患者的临床综合资料,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利用MIB-1检测Ki-67标记指数,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增殖能力。结果:Ki-67的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非功能性腺瘤)其侵袭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侵袭性腺瘤组和非侵袭性腺瘤组在肿瘤大小、瘤内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多为大腺瘤,肿瘤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高,肿瘤增殖能力强。Ki-67标记指数可作为评价垂体腺瘤侵袭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娄四龙  霍钢  郑履平  戴勤弼 《重庆医学》2007,36(19):1943-1945
目的 探讨p53、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MVD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63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53、bF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RT-PCR法检测p53、bFGF mRNA 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p53、bFGF和MVD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63例垂体瘤患者中,34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9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p53、bFGF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其MVD计数也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腺瘤组中p53与bFGF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62,P<0.01); p53 mRNA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69,P<0.01);bFGF mRNA表达与MVD计数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 p53、bFGF、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表达与肿瘤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结果 :PCNA的表达在侵袭性腺瘤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 ,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临床方面 ,侵袭性腺瘤组和非侵袭性腺瘤组在肿瘤大小、瘤内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 :PCNA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改变密切相关 ,可做为反映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侵袭性垂体腺瘤多为大腺瘤 ,肿瘤出血、坏死、囊变发生率高 ,肿瘤增殖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147、MMP-9和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垂体腺瘤标本的CD147、MMP-9及VEGF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CD14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93.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23.8%和52.4%(P<0.05);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58.6%和86.2%,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14.3%和42.9%(P<0.05);VE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强阳性及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1%和96.6%,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9.1%和57.1%(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的CD147、MMP 9和VEGF表达两两呈正相关(P<0.05),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中CD147、MMP-9和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147、MMP-9及VEGF的高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有效指标;在肿瘤侵袭生长过程中,CD147与MMP-9、VEGF的产生有关,VEGF与MMP-9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西南医院近年经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78例垂体腺瘤标本及5例正常垂体组织,均经10%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联合运用Knosp影像学标准及任祖渊标准、参考术中情况,将肿瘤标本分为侵袭性与非侵袭组;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这83例标本中CXCR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XCR4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内在关系。结果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CXCR4蛋白在正常垂体组织中及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P<0.01);在不同组织类型的垂体腺瘤中也均有表达,但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初步提示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水平和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与组织类型无关。CXCR4可作为评价肿瘤侵袭性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锋  俞文华  朱强  车志豪  王昊  董晓巧  许培源  张祖勇  傅林  杜权  陈军 《浙江医学》2011,33(11):1580-1582,1585
目的探讨肿瘤侵袭相关基因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将80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分为侵袭组42例和非侵袭组3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VEGF蛋白的表达。检测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并计数MVD;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指标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组的OPN、VEGF表达均较非侵袭组增高(均P〈0.05),其MVD值也较非侵袭组增高(P〈0.01),但这些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P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2.P〈0.01)。结论OPN影响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改变可能与促使肿瘤血管形成有关。OPN、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望更客观评价垂体腺瘤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张风林  崔勇  鲍晶  丁学华  应奇 《海南医学》2016,(20):3283-3285
目的:研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启动子区CpG甲基化与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探讨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84例垂体腺瘤标本和6例尸检时获得的正常人垂体组织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标本中DLC-1的表达水平,利用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DLC-1基因启动子区CpG甲基化状态。结果 DLC-1在垂体腺瘤标本中表达下降。6例正常人垂体组织标本中DLC-1基因启动子区无甲基化,49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标本中有19例发生甲基化(38.78%),3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标本中有3例发生甲基化(8.57%),5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标本中有15例发生甲基化(28.84%),32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标本中有7例发生甲基化(21.88%)。DLC-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之间发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功能性垂体腺瘤组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组之间发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C-1启动子甲基化与垂体腺瘤DLC-1表达量呈负相关(r=-0.67,P=0.01)。结论 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跟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发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垂体腺瘤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细胞增生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来探讨它们和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垂体腺瘤侵袭性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可能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临床资料完整、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垂体腺瘤的肿瘤标本65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TTG、PCNA、bFGF 3者mRNA表达水平,3者间两两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侵袭组与非侵袭组之间PTTG和PC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FGF的表达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G和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6,P=0.038)。结论 PTTG和PCNA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关系,可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重要标志物;PTTG和bFGF的互相诱导表达可能促进了人垂体腺瘤的形成、发展,并参与侵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Ki- 6 7抗原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一代鼠抗人Ki- 6 7单克隆抗体MIB - 1免疫组化LSAB法对 5 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 35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Ki- 6 7抗原表达进行检测 ,以MIB - 1增殖细胞指数 (MIB - 1PCI)表示。对侵袭性腺瘤和非侵袭性腺瘤组间、有海绵窦侵袭腺瘤和无海绵窦侵袭腺瘤组间的MIB - 1PCI进行比较。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IB - 1PCI为 (3.5 9± 2 .6 7) % ,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为 (2 .2 3± 2 .38) %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海绵窦侵袭腺瘤组MIB - 1PCI为 (5 .4 2±5 .87) % ,无海绵窦侵袭腺瘤组为 (2 .6 3± 2 .86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Ki - 6 7抗原表达可以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潜能、侵袭性和侵袭程度的标志物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50例垂体腺瘤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组)、1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非侵袭组)及15例正常脑组织(对照组)中PINCH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组的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4.06,P<0.05)。Ⅲ~Ⅳ级垂体腺瘤中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程度与Ⅰ~Ⅱ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的患者的PINCH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CH蛋白的表达程度与垂体腺瘤Knosp分级呈正相关(r=0.9974,P<0.01)。结论 PINCH蛋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程度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预后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内皮抑素(endostat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非侵袭性和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PTTG,endostatin和bF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侵袭性腺瘤较非侵袭性腺瘤PTTG和bFGF mRNA表达明显增高 (均P< 0.01)。侵袭性腺瘤较非侵袭性腺瘤endostatin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可能与PTTG和bFGF表达增高及endostatin表达下调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TTG高表达后改变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与抑制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Beclin1和Bcl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垂体腺瘤手术标本按侵袭性垂体腺瘤综合判定方法分为侵袭组(32例)和非侵袭组(29例),采用免疫荧光检测Beclin1和Bcl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Beclin1和Bcl2mRNA的表达,分析侵袭组和非侵袭组Beclin1和Bcl2表达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侵袭组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均低于非侵袭组(P〈0.01);而Bcl2蛋白和mRNA表达均高于非侵袭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组中Beclin1和和Bcl2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P=0.028)。结论Beclin1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下降,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Bcl2蛋白及mRNA的高表达,Beclin1蛋白和mRNA的低表达密切相关;自噬活性的减低可能导致垂体腺瘤侵袭性增强,而其活性减低可能是Beclin1和Bcl2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垂体腺瘤经蝶窦术后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蝶入路手术治疗泌乳素(PRL)腺瘤、生长激素(GH)腺瘤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效果及手术前后血清内分泌学变化.方法:我科1995年10月至2002年9月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腺瘤254例,其中具有完整血清内分泌学检查结果和MRI随访资料的功能性垂体腺瘤143例,其中PRL腺瘤61例,GH腺瘤50例,ACTH腺瘤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年.结果:GH腺瘤和ACTH腺瘤的全切率明显高于PRL腺瘤(P<0.01),GH腺瘤与ACTH腺瘤相差不显著(P>0.05).肿瘤的全切率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微腺瘤全切率高于大腺瘤.肿瘤全切率与肿瘤侵袭性明显相关(P<0.05).PRL腺瘤的复发率明显高于GH腺瘤和ACTH腺瘤(P<0.05).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复发率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术后血清内分泌水平均全面降低.结论:GH腺瘤与ACTH腺瘤的治疗效果优于PRL腺瘤.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的内分泌特征和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DJ-1和HSP27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中癌基因蛋白DJ-1、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是否与侵袭性相关。方法: 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各20例组织中DJ-1和HSP2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J-1和HSP27蛋白水平与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DJ-1和HSP27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0%(14/20)和80%(16/20),2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DJ-1和HSP27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均为10%(2/20),侵袭性垂体腺瘤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DJ-1和HSP27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r=0.350,P<0.05;r=0.400,P<0.05)。结论: DJ-1和HSP2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