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以及黑曲霉发酵羊胎盘残留物,利用膜过滤、超滤等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各组分以抗氧化和免疫细胞增殖能力的研究,探究微生物发酵制备胎盘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以及黑曲霉发酵三种微生物发酵产物的多肽含量分别是389.6μg/m L,403.8μg/m L和434.7μg/m L;三种微生物的多肽原液在稀释5倍后具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率,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的DPPH·及·OH清除率达到60%和80%左右,二者的多肽原液在浓度为100μg/m L时对免疫细胞的刺激指数达24.89%和22.81%;对三种菌的多肽原液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后得到6个分子量组分的含量分布,其中产物80%的均在3×104 Da分子量以下,分子量大小对产物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并对各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与免疫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醇提法获得的仙草提取物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乳酸菌、酵母和黑曲霉做了体外抑菌实验,并对起抑菌作用的可能物质黄酮类化合物做了测定。结果表明,仙草全草提取物对大肠杆菌CMCC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铜绿假单胞ATCC27853、嗜热链球菌ATCC14485和保加利亚杆菌CICC6045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0.6、6、0.6、3和3g/mL(生药质量浓度);对黑曲霉和酵母无明显抑制作用。仙草全草提取物芦丁含量为50.15mg/g,与抑菌效果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胡桃醌对几种常见食品腐败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胡桃醌对几种常见污染食品的腐败微生物的抑菌作用及胡桃醌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胡桃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及青霉、黑曲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约为75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约为37.5μg/mL,黑曲霉约为75μg/mL,青霉和酵母菌约为1200μg/mL.研究还表明,胡桃醌的热稳定性强,在80℃、100℃、121℃的条件下不被破坏或破坏很小;在pH4.0~7.0范围内对几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消除茶饮料微生物检验中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建立一种茶饮料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并作方法学验证。结果薄膜过滤法可消除茶饮料中茶多酚对微生物检验的干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加菌回收率均高于常规法。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茶饮料的微生物检验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5种细菌和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稳定性。采用双层平板打孔法,根据抑菌圈直径判断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抑菌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5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以脂环酸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研究Na Cl浓度、温度、紫外线对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脂环酸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5种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2种真菌基本无抑菌效果。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脂环酸芽孢杆菌(DSM 3922,AAT-92)、阴沟肠杆菌(20051)的MIC为0.40 g/L,对枯草芽孢杆菌(10034)和产气肠杆菌(10017)的MIC分别为0.05 g/L和0.10 g/L。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抑菌活性显著下降。多酚溶液经热处理后,抑菌活性有微弱下降趋势,经紫外线处理后抑菌活性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超声辅助90%乙醇溶液提取芝麻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实验优化芝麻素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参数。普鲁士蓝法测定芝麻素还原能力,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液固比25∶1、超声温度55℃、超声时间25min,在最优条件下,芝麻素提取率为(3.942±0.085)mg/g;芝麻素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比相同质量浓度的VC弱得多;当质量浓度大于40 mg/m L时,芝麻素对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大于60 mg/m L时其对4种细菌抑制作用的强弱顺序为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而当质量浓度小于100 mg/m L时,芝麻素对真菌黄曲霉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芝胞外三萜物质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液体发酵获得紫芝发酵液物质,从中制备了胞外三萜,采用管碟法试验了胞外三萜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黑曲霉和青霉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紫芝胞外三萜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枯草芽孢杆菌、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较弱.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紫芝胞外三萜物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0、30、60mg/mL,对黑曲霉和青霉的最小抑茵浓度分别为120、60mg/mL.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杜仲雄花正丁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根霉、青霉和黑曲霉为供试菌种,采用打孔法和倍比稀释法,检测杜仲雄花正丁醇粗提物及经过硅胶柱分离得到的7种不同极性提取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抑菌活性,并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分析粗提物及7种分离产物的活性。结果显示,杜仲雄花正丁醇粗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炭疽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分别为0.007 8g/mL和0.015 6g/mL;杜仲雄花正丁醇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根霉、黑曲霉和青霉没有抑制作用。然而经过硅胶柱进一步分离发现,经过分级提取的样品4和样品5对黑曲霉出现了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说明杜仲雄花正丁醇粗提物经过硅胶柱的分离能够得到对不同菌株的特异抑菌物质,这为寻找不同菌种的抑菌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辣椒素和辣椒水提物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辣椒水提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以辣椒素标品为阳性对照,测定了辣椒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24 h体外厌氧发酵模式探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微辣(0.028 g/L)到特辣(0.112 g/L)范围内,辣椒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5.25%、12.87%、19.45%,均低于标准辣椒素。在特辣(0.0924~0.2918 g/L)范围内,辣椒水提物与辣椒素能增加培养体系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在培养6 h时,其对乳酸菌、双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和总厌氧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拟杆菌无明显抑菌效果;培养12 h时,其对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其余菌均为促进作用;培养24 h时,其对总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对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在培养24 h的发酵体系中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分别为0.11、0.04;B/E值在培养12 h时最大,分别为1.60、1.61。本研究为辣椒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研究提...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麝香草酚的抑菌作用,采用滤纸片法、牛津杯法和扩散法(打孔法)等体外抑菌实验对食品中常见的10种污染菌进行抑菌作用研究,并测定麝香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乳酸链球菌、异常汉逊氏酵母、酿酒酵母、黑曲霉、黄曲霉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麝香草酚抑菌谱广,对食品中常见污染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对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麝香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20μg/mL。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慧  杨萍  汪秋宽 《食品科技》2012,(6):273-276
以精制绿茶粉为原料,制备茶多酚。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计数法研究了制备所得的茶多酚对供试细菌和酵母的抑菌活性及茶多酚浓度、与菌种作用时间、pH值、温度和氯化钠浓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而对供试的酵母抑制作用不明显;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2.5%、25%;茶多酚的浓度越高,与菌种作用时间越长,抑菌活性越强;在弱碱性环境中的抑菌活性最强;一定温度内处理不影响茶多酚的抑菌活性;氯化钠能增强茶多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茶多酚对小鼠脂类代谢和结肠双歧杆菌的影响,探讨茶多酚采食与脂类代谢和肠道双歧杆菌之间的关系。ApoE-/-小鼠以高脂饲料饲养并在饮水中添加1.6g/L茶多酚,8周后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肠道双歧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对照组(HF)和茶多酚组(T)肠道双歧杆菌多样性有显著差异;16周后,T组血清中TC、LDL-C含量分别为19.8,16.1mmol/L,显著低于HF组的36.4,28.4mmol/L(P<0.05)。说明茶多酚采食对apoE-/-小鼠肠道双歧杆菌菌群多样性和脂类代谢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脱脂乳培养基中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数目变化及产酸能力变化,研究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量茶多酚对保加利亚乳杆菌酸牛乳发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含量茶多酚抑制作用较小。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相同发酵时间的菌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当茶多酚添加量为2.0g/L的时候,菌体数目最多;茶多酚浓度相同时,随发酵时间的进行,酸牛乳的酸度逐渐增大,到发酵后期酸度趋于稳定,当茶多酚添加量为2.0g/L时,最终酸度最大;发酵后期,菌体形态极不稳定,大量保加利亚乳杆菌衰亡。茶多酚添加量过多,保加利亚乳杆菌产酸能力下降。而且茶多酚的颜色影响酸牛乳的色泽。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植物多酚保健功能纺织品,通过单因素分析法,探讨pH值、温度、处理时间对茶多酚在棉织物上吸尽率的影响;对棉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分析改性剂浓度、碱剂用量、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吸尽率的影响;测试茶多酚整理后棉织物的抗菌消臭性能。结果表明:茶多酚对棉织物的浸渍优化工艺为茶多酚6%(o. w.f),温度40℃,时间60min,浴比1:30,应用此工艺,茶多酚对棉织物的吸尽率为14.6%;棉织物的阳离子改性优化工艺为:改性剂质量浓度25 g/L,碱剂质量浓度6 g/L,温度70°C,时间90 min,浴比1:30,茶多酚应用此改性工艺处理的棉织物的吸尽率为48.8%。经阳离子改性和茶多酚二步法处理后,棉织物的抑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消(氨)臭率分别为92.2% 和90%,再经铜后媒处理,棉织物的抑菌率(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消(氨)臭率分别达100% 和99.9%。  相似文献   

15.
该试验以茶酒糟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水浴振荡法提取茶多酚,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对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多酚的水浴振荡乙醇提取工艺,并考察茶多酚对羟自由基(·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从茶酒糟中提取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0(g∶mL),提取时间12 min,提取温度75 ℃。在此优化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量为41.52 mg/g。从茶酒糟提取得到的茶多酚对·OH和DPPH·最大清除率分别达到91.7%、93.7%,表明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今对残次茶的利用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不完善,以至于造成残次茶的浪费。因此,研究从残次茶中提取茶多酚的关键技术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试验以黑毛茶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的方法提取茶多酚,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工艺条件:超声功率70 W,乙醇体积分数70%,浸提温度65 ℃,浸提时间30 min,料液比1∶25(g∶mL)。在此条件下,茶多酚提取率为7.44%。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071(2015)06-0094-05 doi: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在含有NaNO2的植物乳杆菌FQR培养液中加入茶多酚(TPs),考察培养12 h后体系中亚硝酸盐降解率,以评价茶多酚辅助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降解亚硝酸盐的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对植物乳杆菌FQR的生长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量为0.2%时生长状况最佳,12 h时菌落数达到3.3×108 CFU/mL。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茶多酚辅助植物乳杆菌降解亚硝酸盐效应的影响,得出茶多酚添加量为0.3%时亚硝酸盐降解效果最好,为(83.05±1.48)%;接种量为3%时,亚硝酸盐降解率最高,为(89.09±0.63)%;培养温度为37 ℃时,亚硝酸盐降解率最高,为(88.23±0.59)%;起始pH值为6.0时,亚硝酸盐降解率最高,为(89.79±0.5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快速、无损的检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建立一种精确、高效的多元校正模型。方法 首先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单纵茶叶的光谱数据,其次通过二维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techniques,2D-COS)波段筛选算法提取特征光谱,最后结合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建立茶多酚的预测模型,并与全波段模型进行对比。结果 经二维相关光谱算法所提取后的特征波段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波段模型。茶多酚的决定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ross-validation,R2)从0.89上升到0.94,预测值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也从2.37%下降到2.16%。结论 表明二维相关光谱波段筛选算法有效的提取茶多酚的特征波段,对茶叶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无损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茶叶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碎茶末,本文采用超高压技术常温提取碎茶末中茶多酚,将其变废为宝.方法是通过正交实验,以茶多酚含量为指标,考察溶剂浓度、压力、保压时间、固液比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0%;压力200MPa;保压时间5min;固液比为1:20,得率是37.7%.并将其粗制品应用到鱼肉的保鲜中,实验表明茶多酚粗制品能有效延长鱼肉的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20.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茶叶籽油茶多酚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电化学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测定茶多酚含量新方法。选择没食子酸为茶多酚标准品,研究没食子酸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没食子酸分子上羟基在特定电位下易被氧化,产生响应电流,且没食子酸浓度与响应电流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其线性范围为0.1~1.3μ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08,且检测上线可根据测定需要继续扩大,检出限为0.04μg/mL(S/N=3)。该法可用于茶叶籽油茶多酚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