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  相似文献   

2.
裂谷盆地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油气资源丰富、物化性质异常、分布复杂。为了深入研究侵入岩区的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沾化凹陷中东部地区侵入岩及其附近油气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的高温、高压及活跃的化学性质不仅显著促进了周围烃源岩的生排烃,而且使烃源岩内产生大量的裂缝和孔隙,成为良好的储层;岩浆岩的边缘相发育气孔、溶孔和收缩裂缝,为较好的储层;岩浆活动形成的异常高压场增强了地层对油气的吸附能力,且岩浆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岩浆活动不仅促进了油气生成,而且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岩浆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岩浆类型、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岩浆岩与烃源岩的空间关系以及烃源岩发育及其中有机质和碳酸盐岩含量等。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梨树——德惠凹陷火成岩初探及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综合火成岩物性在重力、磁力、地震和测井中的反映及层序中火成岩研究,并结合火成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东南隆起梨树-德惠凹陷覆盖区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对油气的影响.东南隆起区火成岩形成机制主要受板内裂谷深大断裂控制,大断裂的交汇处是火山口喷发中心.在地震剖面上分别识别出了火山岩和侵入岩相等几种.层序中火成岩研究表明,该区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分布于火石岭期与营城组末期.探讨了岩浆作用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四种作用,认为该区火山活动对油气的形成有利因素为主,它提高了地温场,有利于有机物向烃类转化,并提供储集空间和圈闭.临近生油凹陷、火山岩中次生裂缝的发育及断至源岩的断层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先决条件及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谭开俊  田鑫  孙东  陈建平 《断块油气田》2004,11(6):13-14,18
根据地化指标和测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油气分布特征及断裂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断裂带的油气分布具有特殊性,其油气分布不仅受断裂活动的控制,同时还受断裂带岩性的控制.在断裂活动期,碎屑岩和火山岩断裂带都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在断裂平静期,火山岩断裂带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碎屑岩断裂带对油气起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两大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西部隆起、陆梁隆起、中央隆起及东部隆起等广大地区,可分为上、下石炭统共5个组;二叠系火山岩较少,只在某些层位见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火山岩主要见于盆地周缘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在全盆分布广泛,不仅厚度大,而且岩石类型多;主要岩石类型为基性和超基性岩,其次为中酸性岩;其分布具有平面分带性和垂向旋回性。火山作用促使不成熟的生油岩提前进入生油门限,也可使成熟的生油岩过早转化为高成熟。中酸性火山溶岩是石炭系的主要储层,岩浆活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火山岩储层可形成亿吨级的大油田,因此在新疆的油气勘探中,应关注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的成藏和分布,并把他作为石油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7.
银-额盆地岩浆岩地震反射特征及与油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额盆地中、新生代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和火山岩极为发育。通过对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形成、产出条件、分布特点、岩石类型和岩相特征分析,从地震资料入手,以地震相分析的方法,将岩浆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进而将火山 岩的地震相归纳为板状反射地震相、丘状或弧状反射地震相、楔状反射地震相、舌状反射地震相和蘑菇状反射地震相5种,解释了它们的地层涵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岩浆岩与油气的关系,分析岩浆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认为该盆地经历了四期火山活动,其中以二叠纪火山活动最为强烈,规模最大;盆地台盆区二叠纪火山喷发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二叠世栖霞期,以巴楚、塔中地区火山活动较强烈,岩性以基性喷发岩为主,第二阶段是早二叠世茅口期,以满西、英买力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岩性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通过分析火成岩岩电特征、地震反射外形特征后认为,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在平面上分为塔北中酸性火山岩带、塔中基性火山岩带、塔南中酸性侵入岩带和库鲁克塔格火山岩带;二叠纪岩浆活动可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和熔透式喷发;地震相主要有平行板状、穿层板状、亚平行、丘状、蘑菇状、烟柱状、杂乱空白地震相。根据以上分析及衡量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塔里木盆地火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为塔北西英买力地区、巴楚—塔中地区、满北地区、塔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量的地震、钻井资料与相关分析成果,开展了东沙运动在琼东南盆地的表现形式、发育时限、动力学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东沙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沉积间断、地层侵蚀、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其中褶皱变形在深水区较陆架区更为显著;沉积间断在盆地西部陆架区规模最大;地层侵蚀在盆地东部陆架区最为明显,在其它区域主要表现为水道下切;断裂活动在盆地东部陆架区及宝岛、长昌凹陷最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长昌凹陷及各深大断裂带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沙运动开始于中中新世中期(约14.5Ma);结束于晚中新世中期(约7.2Ma);其动力来源主要与盆地东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及南海板片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有关。同时,指出了该构造运动导致的沉积间断及地层侵蚀为盆地内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及海底扇等重力流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及物质基础,所引起的岩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变形对本区烃源演化、油气输导及圈闭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伴生的岩浆活动增大了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CO2风险。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量的地震、钻井资料与相关分析成果,开展了东沙运动在琼东南盆地的表现形式、发育时限、动力学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的研究,明确了东沙运动对琼东南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沉积间断、地层侵蚀、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其中褶皱变形在深水区较陆架区更为显著;沉积间断在盆地西部陆架区规模最大;地层侵蚀在盆地东部陆架区最为明显,在其它区域主要表现为水道下切;断裂活动在盆地东部陆架区及宝岛、长昌凹陷最为发育;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长昌凹陷及各深大断裂带附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东沙运动开始于中中新世中期(约14.5 Ma);结束于晚中新世中期(约7.2 Ma);其动力来源主要与盆地东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聚及南海板片沿马尼拉海沟的俯冲有关。同时,指出了该构造运动导致的沉积间断及地层侵蚀为盆地内中央峡谷浊积水道及海底扇等重力流储集体的发育提供了地形及物质基础,所引起的岩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变形对本区烃源演化、油气输导及圈闭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伴生的岩浆活动增大了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CO_2风险。  相似文献   

11.
��ˮ��ض�����̼���ɲ�ģ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水盆地是一个叠置在印支—燕山期广花复向斜基础之上的白垩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火山活动强烈,二氧化碳气分布广泛,靠近断裂和火山活动中心二氧化碳气的含量较高,向四周二氧化碳气含量逐渐降低,断裂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基岩隆起控制二氧化碳气成藏特征;构造活动控制二氧化碳气的释放与成藏期,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期岩浆侵入与喷发,同时产生多期供气与多期成藏过程;存在火山岩自生自储(裂隙)式,砂岩孔隙—裂隙式、碳酸盐岩溶洞—裂隙式三种成藏方式;前白垩系不整合面(T4)上、下和断层附近是二氧化碳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多期复合型圈闭和早期形成晚期未受破坏的圈闭是二氧化碳气聚集的有利场所;火山—岩浆活动带或活动带附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良好区带。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及分布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松辽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复杂,烃类气和CO2大量共存,已发现多个高含CO2气藏。地质和地球化学指标判识表明,松辽盆地高含量的CO2皆来自于上地幔的岩浆脱气。通过对已发现含CO2天然气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高含CO2天然气分布的五大主控因素:①深部构造背景控制CO2区域分布;②基底大断裂控制CO2区带分布;③中生代火山岩构成CO2深部优质储层;④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控制CO2气源;⑤区域盖层控制CO2聚集层位。松辽盆地CO2充注成藏期较晚,主要与新生代幔源玄武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火山活动与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对沉积层形成了热源灶体,依火山岩体和侵入岩体与生油层的层序关系可分为上灶、中灶和下灶,形成灶体生烃模式。火山活动向沉积盆地供给了地球深部来源的CO、CO,和H,等地球深部无机成因的非烃气体,它们可以合成烃,使沉积盆地的沉积盖层出现合成生烃机制。来自地球深部的无机成因的天然气中还有甲烷碳同位素≥-25‰、甲烷同系物碳同位素组成成反序排列的无机烷烃气并在松辽盆地形成了无机烷烃气藏;火山活动为沉积盆地送来了岩浆岩,其中的地幔岩中见有烷、烯、炔等烃类物质;岩浆岩中的结晶岩含有烷烃类物质,且有随密度增加含经量增加的趋势;岩浆岩中的火山岩也含有烷烃物质,也有随密度增加含烃量增长的趋势,同时还有随密度增加烃类物质的碳原子数也有增加的趋势。火山活动还向沉积盆地供给热液流体,以水为载体的某些金属元素,如Fe、Mn、Zn、Cu、Pd等促进了烃类物质的生成量,使具有二元结构的沉积盖层盆地出现了催化生烃模式。总之,火山活动对沉积盖层呈二元结构的盆地的油气生成增加多种模式,使二元结构盆地存在有机生油机制、合成生油机制,同时也存在无机生烃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序列中。在火山-断陷成盆期,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尤其是溢流相顶底部的气孔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种类型。区内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受NNE向和近EW向两组区域大断裂控制,大多分布在区域性断裂活动带、基底隆起或构造带上。  相似文献   

15.
济阳拗陷新生代火成岩的识别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火成岩与沉积岩的岩石物性有明显区别,具有密度大、电阻率高、磁化率高、地震波速度高及对地震波能量衰减强烈等特点,因此火成岩在沉积盆地内会产生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研究表明,济阳拗陷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了古近纪早期、古近纪晚期、新近纪一第四纪等三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较明显的板状、丘状、盆状、蘑菇状、杂乱状等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显著的重力正异常和磁性异常,异常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高青和北部的无棣两大异常中心区,代表了济阳拗陷火山活动的两个中心。综合分析地震、钻井、重力、磁力等资料后认为,济阳拗陷火成岩总体沿深断裂分布,火成岩岩性以基性岩为主,可以分为南、北两带,新生代火成岩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西部和惠民凹陷东部,岩浆活动由北向南迁移。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地质特征及评价技术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表明火山岩作为储集体,在适宜条件下,只要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就可以成藏.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具有以下地质特征:①发育烃类和非烃类两大类气藏,前者因密度偏轻,多分布干与次级深断裂伴生且埋藏较浅的火山岩中,后者则分布干与超深断裂伴生且较深的火山岩中;②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煤系气源岩、营城组火山岩和登娄库组泥岩构成良好生储盖组合,控制主要火山岩气藏的分布;③火山口与爆发相火山岩多沿深大断裂分布,故深大断裂控制较大型火山岩气藏分布;④与深大断裂相伴的裂缝带控制火山岩气藏富集高产带分布;⑤深凹陷区溢流相火山岩堆积最厚,且与烃源岩大规模接触,只要具备储集条件,成藏前景更好.火山岩气藏的评价技术可概括为三步法:①重、磁、震联合反演确定火山岩分布;②用地震属性反演等多种方法预测火山岩储集体分布;③用流体预测等综合方法预测含气火山岩分布.对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气藏特征与评价技术的总结有益于指导陆上其他盆地火山岩勘探.图11表2参31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岩相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盖层由上部坳陷层和下部断陷层组成。长岭断陷是断陷层的一部分,是受盆地早期发育的孙吴—双辽、松花江—四平2条岩石圈深断裂带控制的深大断陷。断陷内部及周边断裂深切岩石圈,造成多期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岩与巨厚湖相沉积岩共生。火山岩以酸性火山岩类为主,分爆发相和溢流相2种类型,两者在剖面上交替出现构成多个火山活动旋回。研究认为,喷溢相的上部亚相原生气孔发育,爆发相的空落亚相和热基浪亚相孔洞发育。火山岩相与天然气成藏关系主要表现为,喷溢相上部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和热基浪亚相控制了好储层发育,好储层又控制了气藏形成。   相似文献   

18.
苏北盆地火成岩发育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北盆地作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的张性盆地之一,其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新生代以来火成岩多为基性喷发岩和浅成侵入岩,具有时代越新,越偏碱性的特点,说明了岩浆源较深、拉张作用导致的深大断裂活动与岩浆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产物,是区域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对火成岩特征和演化的分析,可以研究构造运动的强弱和对构造圈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以中酸性为主,以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心式喷发为主,西部火山岩多形成于古生代陆内裂谷和岛弧,以中基性为主,喷发期次和类型多;东部火山岩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裂缝为主,西部主要以次生溶孔和裂缝为主;东部以岩性、构造一岩性气藏为主,成藏受生烃中心、深大断裂和火山岩喷发结构控制,原位性明显,西部多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面、烃源岩和大型断裂是主要控制因素,原位性和异位性兼有.  相似文献   

20.
火山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岩之一,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与火山岩岩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露头及岩心实测资料研究表明,火山岩与围岩的沉积地层之间、火山岩各种岩性之间在密度、磁性、电性等岩石物性特征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出了以地震资料为主,地震与钻井及重、磁、电资料相结合开展火山岩识别与储集层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松辽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实用,效果良好,是目前火山岩识别与储集层预测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