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细胞毒化疗对急性白血病原位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免疫酶标和DNA末端原位标记(ISEL)双重染色方法检测38例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后骨髓涂片中细胞凋亡程度及细胞类型,初治组17例与21例治病例对照。结果 化疗后凋亡明显增加,与化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凋亡指数(AI)>5%者平均原始细胞下降指数(MBDI)为28.6%,AI<5%者平均MBDI仅为4.9%。凋亡细胞大多数白血病细胞。非白血病细胞凋亡亦有增加。结论 细胞毒化疗的主要机理这一为促进细胞凋亡。化疗后全血细胞下降与正常造血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细胞凋亡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AO EB荧光染料双染法 ,检测 30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病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指数 (AI)。③结果 ALL病儿治疗前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t=5 .4 17,P <0 .0 1) ,标危型治疗前AI高于高危型(t=5 .0 0 2 ,P <0 .0 1)。治疗前AI与外周血WBC呈负相关 (r =- 0 .6 32 ,P <0 .0 1) ;泼尼松及诱导缓解治疗后 ,随着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 ,WBC逐渐下降 ,标危型组WBC下降明显 (t=3.14 8,P <0 .0 1) ;标危型病儿经诱导缓解期治疗完全缓解率高 (P =0 .0 0 2 5 ) ;随机动态观察标危型及高危型ALL病儿各 5例 ,高危型病儿 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例骨髓复发 ,而 5例标危型骨髓检查为持续完全缓解 ,并且无髓外浸润表现。④结论 细胞凋亡可作为评价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早期细胞凋亡率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1)所有对象均来源于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化疗的初发AML患者20例;(2)所有患者均采用DA或IDA或HA方案诱导缓解;(3)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及AnnexinV-FITC/PI染色法检测患者化疗前1d及化疗第2d白血病细胞凋亡率.结果 (1)经诱导治疗7d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 14例,未缓解(not remission,NR)6例;(2)化疗第2d白血病细胞凋亡率(9.31±2.42)%明显高于化疗前1 d(4.41±2.13)%,(P<0.05);(3)化疗后CR组患者细胞凋亡率(10.12±2.23)%明显高于NR组(7.43±2.74)%(P<0.05).结论 化疗早期细胞凋亡率可作为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对化疗效果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化疗方案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确定该方案是否可以继续应用 ;方法 :对化疗前及第一疗程末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变化 ,即白血病细胞减少指数MBDI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 :MBDI愈高 ,同一方案继续治疗缓解率愈高 ,当MBDI>61时 ,总缓解率为93 .94% ;MBDI<60时 ,总缓解率仅为 40 .0 % ,χ2 检验P <0 .0 1 ;结论 :MBDI对同一方案继续使用能否获缓解可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MBDI>61者可继续同一方案化疗 ,MBDI<60者需及时更换或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7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6生化法测定血清LDH ,并于标准化疗第二疗程结束时计算MBDI评价化疗疗效。结果(1)CD116的高表达主要见于AML -M5和AML -M0 患者 ;(2 )CD116的高表达主要见于髓系抗原表达的AML患者 ;(3 )CD116的表达水平在血清LDH升高与正常两组间、在MBDI≥ 5 0 %与 <5 0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急性白血病CD116表达水平测定对于AML尤其是AML -M5和AML -M0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帮助 ;(2 )临床使用GM -CSF制剂应监测CD116表达水平 ;(3 )CD116表达水平似乎与白血病细胞负荷和近期化疗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凋亡调节蛋白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36例急 性白血病患者(初治敏感组11例,复发难治组25例)白血病细胞中凋亡词节蛋白Bcl-2、Bcl-XL、Bax、Bak的表达 进行分析。结果抗凋亡蛋白Bcl-2、Bcl-XL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复发难治组为(41.68±14.39)%和(35.96± 9.95)%,初治敏感组为(15.64±8.51)%和(12.91±8.6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促凋亡蛋 白Bax、Bak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复发难治组为(25.28±15.49)%和(15.53±10.64)%,初治敏感组为(21.55± 12.58)%和(13.23±8.3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cl-2、Bcl-XL、Bax、Bck对36例急性白血病 缓解率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cl-XL是其中降低急性白血病缓解率的最重要因素。结论Bc1-2、Bcl-xL 在急性白血病MDR发生中起调节作用,并且Bcl-XL可能比Bcl-2更为更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5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病人及20例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的凋亡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患者经化疗药物诱导治疗缓解后,外周血涂片中均可见到凋亡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的阳性率为4%~15%,平均7.63±4.82%。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仅1例查出凋亡淋巴细胞,且阳性率极低。与治疗前相比缓解期病人外周血凋亡细胞的出现率及阳性率均显著增加(P<0.001)。表明恶性淋巴细胞化疗后部分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的出现可能与临床症状的缓解有关。文中还对凋亡淋巴细胞出现的凋亡小体、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的各种形态学表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LSAB免疫组化及TUNEL技术检测神经母细胞瘤(NB)中bcl-2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以探讨bcl-2基因调控作用与细胞凋亡在N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现,17例NB均有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表达指数(BEI)为9.8%~61.8%,凋亡指数(AI)为2%~16.7%,二者呈负相关。BEI在不同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A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AI与术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结果提示:bcl-2基因异常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10例Hp阴性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25例Hp相关性胃炎患者,以TUNEL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调控蛋白Bcl-2,Bax,Bak等的表达。结果 与Hp阴性的NUD患者相比,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指数(AI)明显增加(19.66%vs 3.03%,P<0.01),其促凋亡蛋白Bak,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47.07% vs 16.63% & 42.6% vs 13.8%,P<0.01)。Bcl-2蛋白表达也与促凋亡蛋白呈现一致的变化(25.1% vs 8.07%,P<0.01)。AI与炎症积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AI、Bak、Bax及Bcl-2蛋白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Hp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伴随着Bak蛋白表达增加,提示Bak蛋白在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凋亡中起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对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切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凋亡抑制基因蛋白 (Bcl 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技术 ,观察比较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组 (治疗组 )和术前未化疗组 (对照组 )中晚期胃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 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凋亡指数分别为 5 .71± 0 .12和 2 .37± 0 .15(t=97.39,P <0 .0 1) ,增殖指数分别为 4 1.5 0± 0 .14和 5 8.11± 0 .13(t =4 8.8,P <0 .0 1) ,Bcl 2分值为1.5 0± 0 .6 4和 2 .38± 0 .4 9(t=4 2 .8,P <0 .0 1)。凋亡指数与Bcl 2分值呈显著负相关 (rs=- 0 .74 3,P <0 .0 1) ,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呈中度正相关 (rs=0 .4 0 0 ,P <0 .0 5 )。治疗组治愈性切除率、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8.5 8,P <0 .0 1;χ2 =4 .0 9,P <0 .0 5 )。 结论 术前腹腔动脉插管化疗可诱导中晚期胃癌细胞凋亡 ,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 ,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可能与化疗药物降低Bcl 2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清毒饮和养正片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机理。[方法]采用L7212白血病小鼠模型,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清毒饮(由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山慈菇等组成)、养正片(由黄芪、人参、补骨脂、赤灵芝、三七片等组成)和足叶乙甙(VP16)化疗对L7212的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7212白血病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Fas基因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可溶性Fas(sFas)。[结果]清毒饮组、养正片组、化疗组都可见较多凋亡阳性白血病细胞,清毒饮组优于养正片组,与化疗合用则更明显,凋亡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1);L7212白血病细胞Fas表达减低,给予清毒饮、养正片、化疗处理后Fas升高,清毒饮组亦较养正片组明显,清毒饮加化疗组则尤其明显(P<0.01);清毒饮组sFas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并接近正常空白组水平(P>0.05),养正片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清毒饮、养正片能诱导L7212小鼠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可促进化疗的诱导凋亡作用,以清毒饮尤为明显;清毒饮、养正片均能提高Fas的表达水平,清毒饮还可使L7212小鼠增高了的sFas水平降低。提示在急性白血病早期,采用祛邪攻毒中药可诱导其细胞凋亡并与化疗有协同作用;而此期采用扶正补虚中药则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A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为实验组和8例正常的骨髓细胞作对照组,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两组骨髓细胞SurvivinmRNA的表达情况以及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急性白血病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间完全缓解率(CR)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AL病人骨髓细胞SurvivinmRNA阳性表达率为67.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5%(P<0.05);Survivin蛋白在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65.0%(26/4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5%(1/8)(P<0.05),骨髓细胞Survivin表达阴性者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率(CR)为70.0%,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的CR为30.0%(P<0.05)。结论:(1)Survivin的过度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其阳性表达可能显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不良;(2)Survivin基因表达在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或)抗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AL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Survivin基因可作为靶向白血病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Effective chemotherapy induce apoptosis in vivo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mestudiesinvitrosuggestthatapoptosisisthemodeofcelldeathinleukemiacells ,1 3  Chemotherapydrugskillleukemiacellsthroughinductionofapoptosis 4 ,5 Blockingtheapoptosissignalingcouldbeanothermechanismformulti drugresistance 6 Howeverlittleisknownaboutapopto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预激方案在治疗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疗效,并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13例初治AML患者予以含G-CSF、低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阿克拉霉素(ACR)的CAG方案。以U937细胞株为体外实验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标记Annexin V以及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一疗程完全缓解率为46.2%(6/13),部分缓解率为38.5%(5/13),总有效率84.7%(11/13);二疗程完全缓解率为76.9%(10/13)。体外实验中,经CAG处理后,早期凋亡标记Annexin V明显升高(P<0.01)。细胞周期检测显示,CAG处理24 h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G-CSF可增加化疗药物对AML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G-CSF促使G0期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增加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诱导细胞凋亡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依鲁替尼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CCRF-CEM细胞株增殖抑制的作用。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的依鲁替尼作用于CCRF-CEM(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细胞株,分别作用24、48、72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采用Annexin V- FITC/PI荧光双染色测定细胞的凋亡率,观察依鲁替尼对CCRF-CEM的凋亡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依鲁替尼作用CCRF-CEM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并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高。在同一浓度依鲁替尼作用细胞后,不同的作用时间,抑制率也有明显的变化(P<0.01),呈时间依懒性,但在低浓度下,72h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48h低。依鲁替尼作用细胞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并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 依鲁替尼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CCRF-CEM凋亡,并且依赖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PI染色法、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甲素作用于两种细胞,对其生长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甲素能显著抑制HL-60、Jurkat细胞的增殖,降低其存活率。给药24 h后,半数细胞抑制剂量(IC50)分别为(42.50±9.38)nmol/L和(60.91±9.77)nmol/L。能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两种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G1期比例增加,S期比例降低(P<0.05),且伴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显著抑制HL-60、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初诊AL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疾病类型将入组的初诊AL患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7例)、不包括APL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on-APL AML,33例)。ALL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APL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方案诱导化疗,non-APL AML组患者采用DA方案或IA方案诱导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结果 1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初诊AL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但是血浆s EPCR、v WF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而血浆P-selectin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不同类型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PL患者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LL患者、non-APL AML患者(P0.05),ALL患者与non-APL AML患者之间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诊AL患者在治疗前往往伴随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以APL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肖扬  张洹  何冬梅 《广东医学》2004,25(12):1379-1381
目的 探讨端粒酶RNA(hTR)反义寡核苷酸 (ASODN)对急性白血病 (AL)原代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与人hTR起始密码子互补的硫代ASODN处理AL原代细胞 ,用台盼蓝拒染的方法计数活细胞 ,用端粒酶重复扩增分析 (TRAP) -PCR -ELISA检测法观察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用Giemsa染色、Hoechst332 5 8 PI双染荧光显微镜检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的发生。结果 经hTR -ASODN作用后 ,AL原代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 ,并与ASODN的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 ,10 μmol/LASODN在作用 72h时端粒酶活性为( 0 0 95± 0 0 6 ) ,较细胞对照组 ( 1 15 4± 0 15 )下调明显 (P <0 0 1) ;在作用第 5天经荧光显微镜可观察到ASODN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其凋亡率为 ( 31 72± 8 6 4 ) ,与细胞对照组的凋亡率 ( 6 33± 0 91)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hTR -ASODN可明显抑制AL原代细胞端粒酶活性并诱导其凋亡 ,hTR可能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七叶灵方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皮下接种人肺腺癌A549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不用任何治疗的对照组(A组)、化疗组(B组)、化疗加七叶灵治疗组(C组)和七叶灵治疗组(D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相应处理.治疗开始后每周测量肿瘤体积并换算成瘤重.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瘤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A组瘤重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组、D组与B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凋亡细胞数各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D组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则表现出早期细胞为高分化,到后期肿瘤组织坏死及部分细胞凋亡.结论:在裸鼠体内中药七叶灵方具有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