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国家支柱产业。而纵观世界及我们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基于西文字符的技术体系之上发展的。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一个在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无法突破和超越两方,在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上无法有效保障,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上难以实现的中国式信息化局面。  相似文献   

2.
产业是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前些年,我们更多地关注了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这对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不可或缺,但并不足以解决我国网络安全受制于人的关键问题。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网络安全的物质基础,没有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就不能从本质上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更不能排除系统被人远程控制的风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安全可靠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与国家网络安全需求严重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正>近期,国家针对一些国外IT企业市场垄断行为展开一系列调查的事件,引发关心国内信息产业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界的人士热议不断,大家在期待这场反垄断战役取得丰硕战果的同时,也在关注垄断现象结束后,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是否能迅速崛起,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长期被垄断的现实,扭转我国信息安全被人绑架的不利局面。进入2014年,中国自主可控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不仅在金融市  相似文献   

4.
第五届中国信息安全高层研讨会本着对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高度使命感,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提出了很多切近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具体问题。这次研讨会以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创新发展的核心问题便是自主知识产权。信息安全防护是国家的重要防线,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捍卫信息边疆。国内知名IT人士多次强调要依靠本国IT产业,将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的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次研讨会,有政府官员就政策导向的宏观指导,有业内专家们对我国信息安全诸多问题的思考,有用户代表就结合行…  相似文献   

5.
《电子设计应用》2005,(7):136-136
信息安全芯片的研制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信息安全的水平,信息安全产业现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市场前景最广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电子身份证、银行Ic卡、市民一卡通等信息安全类集成电路产品在国内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苏州国芯公司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IP开发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32位RISC CPU C^*Core为核心,结合信息安全专用IP模块技术和32位总线技术,研制开发了高性能的C^*Core300平台,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信息已经从过去普通的知识形态转变成关系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党的五中全会上,江总书记和朱总理在谈到国家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时明确指出:"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循环,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在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更使我们关注我国的信息安全形势.  相似文献   

7.
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危的一个全球性重大战略问题,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家从事数据通信、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迈普公司拥有良好的信息开发、生产和测试的环境和条件,有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对数据通信网络有着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集成电路(IC)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整机系统中IC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水平是其系统先进性的表征。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IC产业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事关国防建设、信息安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性产业。  相似文献   

9.
闵昊 《电子技术》2004,31(1):5-7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到来,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关系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制定和实施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信息安全标准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本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转化了一批国际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标准。我国一方面制定了一批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标准,1985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GB4943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另一方面制定了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于1994年发布了第一批标准。到2004年底,共制定、报批和发布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11.
问:作为信息安全产业内的一名成员,2013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答:国家的支持,环境的变更,技术的创新,给信息安令市场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2013年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严峻,信息安全成为各个国家的命脉,各同通过国家的战略驱动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部门获悉,信息安全技术已经被写入《"十二五"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业内相关专家向记者介绍,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一个规模过千亿的市场将有望启动。《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独家获得了  相似文献   

13.
信息产业部最近制订了我国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和2010年远景目标框架思路,其主要任务是;抓紧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应用。其中针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软件业和集成电路等方面,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出口政策、产业技术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行业协会开展活动政策、所有政策均与所有制无关政策。我国出台信息产业十大政策@阴志华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信息安全威胁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的投入不断增加,政府信息安全投入逐步成为拉动自主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信息产业将全面转向自主化发展方向,自主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将逐步形成。虽然我国信息产业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思路不统一、核心技术不足、自主创新环境差等。改善信息技术自主创  相似文献   

15.
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实力是网络空间竞争的基石。近年来,全球各主要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尝试从竞争格局、业态主流和新兴领域等方面对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和分析。一、面向国家安全的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基本形成1.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阵营分化重组网络空间安全是现实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延伸,长期以来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竞争格局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以美国为  相似文献   

16.
由工信部近期印发的《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安全产业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信息安全产业肩负着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的战略任务。该规划也明确要求完善标准体系,支撑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7.
信息安全产业链是一条涵盖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信息安全产品研发与生产,以及信息安全服务等环节,包括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应用主体、提供商、制造商或集成商等组成部分,将信息安全的技术产业、服务产业和制造产业以及物流产业进行有序组合的产业经济链条,是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战略性核心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影响,正日益突出地显现出来。如今,信息安全已经融入到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国防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首个基于自主知识产权云计算产品和方案构建的济南云计算中心7月22日在济南市正式揭牌,对于应对云时代带来的信息安全新挑战,构筑自主、可控安全云信息系统,提升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中国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据了解,济南云计算中心由济南市政府与浪潮集团共同打造,其核心装备全部依托于我国自主研发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形势下,信息安全产业肩负着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提供信息安全产品及服务的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正从技术、产品主导向技术、产品、服务并重调整,安全服务逐步成为产业发展重点。本文论述了信息安全服务的概念、分类、发展状况以及资质管理体系现状,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我国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