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支架植入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间因恶性梗阻性黄疸在我院行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与预防。结果 5例患者在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发生率为5.88%。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与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急性胆囊炎相关(OR=20.615,95%CI=2.219~199.622)。5例患者中4例(80%)通过B超定位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后缓解,1例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结论 术前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支架植入术并发急性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保守治疗不佳时,及时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ERCP支架植入术并发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1):1035-1036
目的 探讨经内镜胆管内外引流术在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行经内镜胆管内外引流术,其中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24例,占77.4%,胆管内引流术(ERBD)7例,占22.6%,术后临床症状迅速明显改善。结果 31例良、恶性胆管梗阻患者行ENBD、ERBD置管成功30例,成功率96.8%,失败1例,占3.2%。结论 为内镜和外科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ERCP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肿瘤胆道梗阻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193例接受经ERCP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恶性肿瘤胆道梗阻病例,首先了解患者临床特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然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类型、梗阻位置、支架类型、造影下胆道狭窄长度、胆道狭窄程度、术前合并胆管结石是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的潜在因素(P<0.20),其中肝癌患者胆道梗阻支架置入术后5 d黄疸缓解效果弱于肝外胆管癌(OR=0.252,P=0.003)以及胰腺癌(OR=0.312,P=0.026)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梗阻(OR=3.488,P=0.004)、胆道狭窄长度≥3 cm(OR=5.632,P<0.001)、塑料支架(OR=2.146,P=0.035)是导致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肝癌引发胆道梗阻患者,经ERCP支架置入的治疗效果弱于肝外胆管癌和胰腺癌引发胆道梗阻的患者。而高位胆道梗阻、胆道狭窄长度≥3 cm和塑料支架的使用是影响经ERCP支架置入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加鼻胆管引流(ENBD)、塑料支架置入引流(ERBD)或金属支架置入引流(EMBE)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比较。方法 13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ENBD组、ERBD组和EMBE组,观察各组疗效、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三组总体置管成功率95.4%;治疗1周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引流总体有效率为91.0%;并发症发生率为5.4%。ERBD组平均通畅时间(88.0±21.9)d,EMBE组平均通畅时间(200.6±46.6)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1);ERBD组平均生存时间(215.4±111.3)d,EMBE组平均生存时间(271.8±100.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ERCP对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给予鼻胆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内镜下胆管内支撑引流术(ENBD)和/或术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RBD)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和术前准备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病因将胆道梗阻病例33例分为良性组21例,恶性组12例。33例患者实施急诊和择期引流的同时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 所有患者胆道均得到充分引流,急性胆管炎患者胆道感染得以迅速控制,免于急诊手术;恶生组除2例晚期胰头癌患者仅行ERBD姑息治疗外,其余经ERBD或ENBD引流后,TB均降至40μmol/L以下,为手术创造了条件。全部行根治性手术,其中除1例出现肝残面胆瘘外,余无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手术死亡率。结论 术前ENBD和ERBD确有进一步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和微创性,其良好的胆道引流减压减黄效果,急诊床旁ENBD尤其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及老年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EBMSD)联合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并留置胆道金属支架,同时联合ENB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共17例,并对疗效、鼻胆管引流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ERCP操作22例次,一次置管成功21例次,操作成功率95.45%。术后1周黄疸明显消退,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术后2例患者鼻胆管引出血性胆汁、6例患者胆汁引流不畅,通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1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无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管炎发生。结论胆道金属支架置入联合鼻胆管引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重复性强、方便观察、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成为目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术前内镜下梗阻性黄疸行胆道内外引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虎城 《消化外科》2002,1(2):118-119
目的 探讨术前内镜下胆管内支撑引流术(ENBD)和/或术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RBD)对梗阻性黄疸患进行治疗和术前准备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病因将胆道梗阻病例33例分为良性组21例,恶性组12例。33例患实施急诊和择期引流的同时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诊断。结果 所有患胆道均得到充分引流,急性胆管炎患胆道感染得以迅速控制,免于急诊手术;恶性组除2例晚期胰头癌患仅行ERBD姑息治疗外,其余经ERBD或ENBD引流后,TB均降至40μmol/L以下,为手术创造了条件。全部行根治性手术,其中除1例出现肝残面胆瘘外,余无并发症发生,全组无手术死亡率。结论 术前ENBD和ERBD确有进一步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的和微创性,其良好的胆道引流减压减黄效果,急诊床旁ENBD尤其对急性重症胆管炎及老年急性胆管炎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利弊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行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的利弊。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截止到2010年6月。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BD组术后死亡率(P=0.88)和总并发症发生率(P=0.6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BD)(OR=0.49,95%CI=0.31~0.79,P=0.003)、引流前血清总胆红素〉200μmol/L(OR=0.56,95%CI=0.37~0.84,P=0.006)、引流时间小于4周(OR=0.60,95%CI=0.39~0.93,P=0.020)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采取合适的引流方式,控制合适的引流时间,术前减黄可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不能降低术后死亡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引流术对胰头癌梗阻性黄疸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9例胰头癌梗阻性黄疸病人实施ERCP引流术,观察病人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9例病人均成功完成ERCP手术操作,其中采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5例,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endoprothesis metal biliary drainage,EMBD)40例(包括金属及塑料支架),EMBD+ENBD4例。术后病人黄疸、纳差、乏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减轻或消失;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明显下降(P0.0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结论 ERCP引流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胰头癌梗阻性黄疸病人姑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应用自制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行胆道引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84例的胆管结石患者分为3组,分别行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口(EST)+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内引流术(C/S-J组,104例),ERCP+EST+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ENBD组,40例),ERCP+EST+经内镜胆道支架引流术(ERBD)(ERBD组,40例)。比较各组ERCP术后胰腺炎、胆管炎发生情况,并记录C/S-J组支架排出情况。结果: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术前胆囊切除情况、术前胆管炎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C/S-J组、ENBD组、ERBD组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是6.73%(7/104)、7.50%(3/40)、10.00%(4/40),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是0.96%(1/104)、0.00%(0/40)、2.50%(1/4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S-J组2例术后第1天支架从胆道排出,1例术后3个月支架未排出,后经十二指肠镜成功取出,其余患者支架在9~14 d内脱落并经消化道自行排出体外,平均为10.2 d。无消化道梗阻、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自制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行胆道引流安全、有效,能弥补ENBD与ERBD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220例早期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个人史、家族史、病变部位、病理特征。结果 病人淋巴结转移率,男性与女性病人比较(10%vs.22%,χ2=5.469,P=0.019),肿瘤最大径<2 cm与≥2 cm病人比较(7%vs.21%,χ2=8.375,P=0.004),肿瘤浸润黏膜层与浸润黏膜下层者比较(5%vs.28%,χ2=21.455,P<0.001),合并溃疡与无溃疡病人比较(20%vs.10%,χ2=4.151,P=0.042),病理学分型为分化型、混合型和未分化型3组病人比较(分别为11%、27%和12%,χ2=6.143,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可能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OR=0.115,P<0.05)。结论 女性、肿瘤最大径≥2 cm、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及病理学分型为混合型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民  沈世强 《腹部外科》2007,20(5):282-283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0月~2007年5月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119例的临床资料。本组良性梗阻性黄疸66例中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58例,失败的8例改行手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53例中行内镜下塑料支架引流术(ERBD)23例,行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18例,ENBD减黄后实施手术6例,穿刺置管失败转经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6例。结果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经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术后1周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内镜下胆管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具有疗效好、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胆总管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PTCD减黄41例(PTCD组)、采取ENBD减黄36例(ENB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操作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减黄时PTCD组和ENBD组操作治疗耗材费用分别为(2 943.6±412.5)元和(5 792.2±31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4,P<0.05)。总体来说,治疗后PTCD组胆汁引流量高于ENBD组(F=58.613,P<0.05),PTCD组血清总胆红素(F=12.8,P<0.05)、γ-谷氨酰转肽酶(F=5.214,P<0.05)、谷丙转氨酶(F=5.724,P<0.05)水平均低于ENBD组。结论 PTCD与ENBD用于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均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PTCD操作费用更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胆道引流(EUS-BD)与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EUS-BD与PT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个RCT和6个队列研究,共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US-BD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30,95%CI(0.20,0.47),P0.000 01]、术后再手术干预率[OR=0.11, 95%CI(0.06,0.22),P0.000 01]、住院时间[MD=–3.42,95%CI(–6.72,–0.13),P=0.04]、住院费用[SMD=–0.83,95%CI(–1.16,–0.49),P0.000 01]明显低(或少)于PTBD组。在技术成功率[OR=0.88,95%CI(0.20,3.85),P=0.86]和临床有效率[OR=1.73,95%CI(0.97,3.11),P=0.06]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PTBD相比,EUS-BD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方面具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再手术干预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而在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有效率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沭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7例,均行ERCP联合LC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者经验、胆道情况、结石情况。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87例患者术后随访3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未复发组66例,复发组21例,中位复发时间15.0(95% CI=12.5~20.0)个月,术后1、2、3年复发率分别为8.0%、23.0%、24.1%,复发主要集中于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感染、胆道狭窄、胆总管夹角、结石数量、结石大小、乳头旁憩室情况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夹角(OR=0.196,95% CI=0.044~0.877)、胆道感染(OR=6.894,95% CI=1.698~27.984)、乳头旁憩室(OR=10.554,95% CI=2.134~52.197)、胆道口括约肌切开(OR=17.803,95% CI=3.342~94.845)是胆囊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合并胆总管夹角过小、胆道感染、乳头旁憩室及术中括约肌切开的患者,ERCP联合LC术后结石更容易复发,对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诊治疗内镜在急性胆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急诊应用十二指肠镜治疗急性胆胰疾病103例.根据病情完成ERCP检查和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或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于乳头部结石嵌顿用针型刀剖开乳头,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网篮取石、ENBD或胆管塑料支架(ERBD),观察终点为治疗成功率,同时结合既往非急诊ERCP病例资料,针对内镜下操作次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3例急诊ERCP中,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7.1%(100/103),其中ERCP+ENBD/ERBD、ERCP+针刀开窗术+取石/ENBD/ERBD、ERCP+EST+取石+ENBD以及ERCP+EST+ERBD分别为25例(24.3%),12例(11.7%),67例(65.1%)和8例(7.8%).ERCP治疗成功病例中,仅1例(1.0%)出现乳头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痊愈.与择期手术相比,急诊ERCP多需要二次操作完成治疗(P=0.010),治疗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结论 急诊ERCP治疗急性胆胰疾病操作安全、疗效确切,是值得推广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朱能  蒙谦  周明忠 《腹部外科》2009,22(6):338-339
目的探讨采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ereatography,ERCP)下胆道支架引流术治疗老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经CT、MRI和超声检查证实的老年梗阻性黄疸39例,采用ERCP胆道内支架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中32例经ERCP胆管支架置入成功,支架置入后造影示支架通畅无移位,扩张良好,术后病人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对老年梗阻性黄疸病人,ERCP胆道内支架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并行直肠前切除术的760例直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结果 111例(14.6%)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6.978,P=0.008)、术中保护性造口(χ2=4.015,P=0.045)、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t=3.239,P=0.001)和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χ2=9.72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76,95%CI 1.128~2.796,P=0.013)、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OR=0.907,95%CI 0.855~0.961,P=0.001)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OR=2.255,95%CI 1.293~3.932,P=0.004)为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为男性、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较近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人更易发生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行ERCP手术取石的2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者73例(复发组),未复发者127例(未复发组)。采用χ2和t检验初步筛选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χ2和t检验结果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在患者年龄、病程、胆道手术史、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胆道狭窄、结石数量≥2枚,结石直径≥10 mm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523,95%CI=1.945~7.868,P=0.021),有胆道手术史(OR=3.565,95%CI=1.662~7.523,P=0.036),乳头旁憩室(OR=3.873,95%CI=1.759~7.426,P=0.039),结石数量≥2枚(OR=3.925,95%CI=1.905~7.063,P=0.035),胆总管直径(OR=3.431,95%CI=1.656~7.534,P=0.029),是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既往有胆道手术史、合并乳头旁憩室、结石数量≥2枚、胆总管直径是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