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指伴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F),常导致心脏性猝死(SCD).SCD是最常见的心脏性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2.5万人发生SCD,大部分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80%是冠心病,约80%由VT或VF引起,但约4%的VT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左心功能不良患者死亡中约50%为VT或VF所致的SCD[1].中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SCD,冠心病是主要病因(约70%)[2].防治SCD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近十余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研究进展不大,不尽人意.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随着电子、无线通讯、计算机、遥测遥感及生物医学工程等科学的迅猛发展,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傲人的成就,挽救了无数的生命.近年恶性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进展主要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  相似文献   

2.
<正>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电生理—电药理学试验(EPT)是将心脏电生理与临床药理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近二十年来,EP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防治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冠心病猝死(CA)防治的EPT研究近况作一概述。一、指导临床用药 EPT对CA病人的防治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但也有不同意见。约70~80%的院外CA幸存者可用程控刺激(PES)诱发VT/VF,其中36~51%的患者可诱发持续性单形VT(SVT),其余病人可诱发非持续性VT(NSVT)或由多形性VT转变的VF。未诱发VT/VF的病人预后明显好于可诱发VT/VF的患者。对照状态下可诱发VT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中不同起搏模式对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术中采用3种起搏模式:右心室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和双心室顺序起搏(左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右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然后分别从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引入最多2个期前刺激,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成功植入CRT-D的患者入选,男11例,年龄49 ~72(61±7)岁.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0±0.07.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5例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4例诱发非持续性VT.双心室同步起搏时未诱发持续性VT/VF事件,双心室顺序起搏时有5例诱发VT/VF( P<0.01).结论 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可能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下心脏电生理刺激或自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衰竭心脏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需长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快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是大多数心脏性猝死(SCD)的原因。有效终止VT/VF是预防SCD的基本策略。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和(或)伴有心功能障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有限。目前国内迅速起效的注射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胺碘酮,但其有低血压、肝功能障碍、乳酸酸中毒等禁忌证。注射用盐酸尼非卡兰是一种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日本、欧洲指南中已有临床应用的推荐。详细了解该药物特点,对临床增加治疗手段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心脏猝死(SCD)在美国是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定义为心脏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绝大多数由室颤(VF)或持续性室速(VT)恶化为VF所致。在美国每年约40~50万人患此种心律失常,其中仅20~30%经急救存活。尽管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急救医学取得进展,SCD率仍居高不下。在120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0%并不能防止SCD发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为有SCD潜在危险的患者带来希望,自1985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FDA)批准ICD临床应用以来,埋植ICD已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NSTE-ACS晚期发生VT/VF死亡率更高室性心律失常仍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致命的并发症,然而当前对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的发生率和预后情况并没有很好的阐述。美国杜克临床研究所的学者们入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的机理主要是突然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VT)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室颤动(VF)。本研究旨在阐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可诱发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被视为心律失常的基础)之间关系,以及两者同心脏性猝死是否有关。研究对象包括67例根据病史、心电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研究目的分为三组:第Ⅰ组14例,住院期间24h 动态心电图记录到 VT 和 VF,用以了解 VT和 VF 出现之前的心室肌电活动和缺血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心梗后心室晚电位与诱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所必需的配对间期的相关性。 对象为83例既往心肌梗塞患者,56例被证实有持续性VT发作史,15例有VF发作史,12例为不明原因晕厥。心室分级程序刺激诱发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71例(作为VT组),诱发室颤12例(为VF组)。SMVT和VF均在SR-S_2-S_3或S_1-S_2-S-3刺激时诱发。VT组诱发VT和VF所需配对间期之和(SCI)显著长于VF组(485±59对387±36ms,P<0.001),有效不应期与第二配对间期之差小于VF组(-3±40对24±29ms,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院37例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中34例长期随访(3例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24.7±18)个月。29例成功接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占全部患者的85.3%。共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587次,其中313次为非持续性,均自行终止。接受ICD治疗的274次中室性心动过速(VT)238次,占86.9%。心室颤动(VF)36次,占13.1%。VT由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212次,由低能量(2~15J)转复终止23次。有3次VT在ATP治疗时转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经高能量除颤36次,全部一次成功。5例患者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或心房颤动(房颤)被误识别为VT而发放电击。34例中有3例死亡,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因不明。结论:ICD可以有效的终止VT、VF,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对6例单腔ICD及1例双腔ICD植入者进行随访,通过ICD程控仪调出储存的资料,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5~44个月,平均23.7个月,ICD共检测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2 129次,心室颤动(VF)6次。采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VT的成功率为91.9%,ATP未能终止的VT经低能量转复(CV)治疗95.3%转为窦性心律,少数VT经治疗后加速为VF。高能量除颤(DF)终止VF的成功率为100%。4例12次误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判断为室性事件而启动治疗,其中2次心房颤动,10次窦性心动过速,经调整VT的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2例随访期间出现晕厥,ICD存储的信息显示发生了VF并复律成功。2例出现焦虑症,经心理治疗改善。结论术后严密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6例行CRT的DCM病人,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LVMI;术后随访1年,起搏器程控仪分析随访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次数。结果共完成随访34例,其中无事件组23例(67.65%),VT/VF组11例(32.3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最大内经(LAD)。E峰与A峰比值(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V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LVMI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MI与VT/VF的发生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90,P0.01),而LVEDD与VT/VF的发生次数无显著相关性(r=0.043,P0.05)。结论 LVMI是DCM病人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 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CD(CRT-D)7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3.37±25.39)个月.结果 (1)死亡2例,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各1例.(2)4例患者术后再次住院.原因:1例为心功能不良,3例为ICD多次放电住院.(3)13例(56.5%)发生持续性VT或VF事件.持续性VT发作434次,386次(98.6%)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成功.FVT发作25次,ATP治疗FVT总的成功率为84.0%.(4)ICD电风暴3例.(5)ICD误识别及误治疗2例.结论 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运重建后用ICD治疗,可防止由于心肌的慢性的瘢痕产生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胺碘酮(可达龙)静脉注射加口服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8例除颤的同时静脉注射可达龙150 mg~300 mg,10 min静脉推注完毕(VT150 mg、VF300 mg)后继以1 mg/min泵入6 h,后18 h泵入0.5 mg/min,24 h静脉用量≤1 200 mg.结果 静脉平均用药2 d~4 d(3.9 d±1.8 d)第1天静脉用量900 mg~1 200 mg(1150mg±180mg),心律失常控制率24 h为27.7%,48 h为50%,72 h为22.3%.总病死率22.2%.结论 静脉注射加口服应用可达龙对持续性VT、VF控制安全、有效,但不能减少病人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EI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1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TEI指数;术后随访1年,起搏器程控仪分析随访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的发生次数。结果:共完成随访48例,其中无事件组33例(68.8%),VT/VF组11例(31.2%);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最大内经(LAD)。E峰与A峰比值(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T/V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EI指数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I指数与VT/VF的发生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34,P<0.01),而LVEDD与VT/VF的发生次数无显著相关性(r=0.065,P>0.05)。结论:TEI指数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多形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某些部位室性早搏(室早)可以诱发多形VT或VF,近期已有报告射频导管消融此室早可以治疗多形VT或VF,从而防治猝死,但国内极少报告。本文报道射频导管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治疗多形VT伴晕厥1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3年中13例住院患者发生心搏骤停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以了解骤停前效小时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作次数是否增加;起始心律失常是否为 VT 而不是心室颤动(VF);复苏成功与临床、心血管造影或骤停时心律失常资料是否有关。方法:患者符合于以下条件:(1)住院前都有心搏骤停或晕厥史;(2)骤停时都有动态心电图记录并进行心肺复苏和去颤;(3)骤停前10天无急性心肌梗塞;(4)骤停不是由新的心肌损伤所引起。13例中9例做过冠状动脉造影,1例尸体解剖,每例由心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心室电风暴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性电风暴是指心室颤动(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室性心动过速(VT)在24h内反复发作≥20次或每小时≥4次,为致命性心律失常,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