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结合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的经验,在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线路敷设方式规划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及确定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地面线、高架线、地下线三种形式在适用范围、对城市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为线网线路敷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开始城市轨道线网的规划工作。20年来,轨道线网的规划一直在不断地补充、深化和完善。本文回顾广州市4个有代表性的规划方案,探讨其和城市总体规划及整体交通的关系;简要介绍目前正在实施的轨道交通3号线的主要特点;最后对今后的广州市城市轨道线网规划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学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对于轨道线网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布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及其影响指标数据,综合两种模型优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进行有效预测。首先,从政策、经济、城市规模、出行需求4个方面,简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法,提取GDP、第三产业值、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日均客运量等5个模型输入指标。其次,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BPNN)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方法,在求解熵权向量的基础上,结合交通需求法(TD)调整预测结果。最后,以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为例,以误差最小为目标,对模型的隐含层数、神经元数、激活函数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得出:2023年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预测值为745.2km,低于实际规划值5.9%,表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发展规划仍存在调整空间,研究有助于在大数据背景下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处于高速发展期,其间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简称"工可研")阶段所必需的、理应稳定的基础资料和设计依据也在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变化。通过对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可研项目的案例分析,论述在工可研阶段如何很好地处理本工程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原则、思路、方法、要点、层次、形态,以及网络化运营理念和标准。对近年来业内关心的环线、高架线、市域快线规划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量力而行"的线网规则原则;并以"造得起、养得起",以保证客流强度效益为基本的规划理念,提出了1 000万、500万、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控制指标,以指导优先选择优质线路和起讫范围,搭建基本线网架构,发挥最佳运营效益。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更紧密地和城市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服务并融入城市,引领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同发展,对2000年以后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具体包括:城市空间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规划设计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与评价方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规划理论重塑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空间的协调开发理论与规划方法仍不够完善,缺少整体性的土地开发控制策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后评估研究更是严重匮乏。提出了下一阶段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土地空间开发的研究重点,包括编制体系协同、轨道站点与轨道线网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地区轨道制式选择与适应性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统计了国内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不含市域铁路、磁悬浮线、机场线)线网负荷强度。结合各城市的线网规模、市区和主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单程通勤距离、线路开通运营时间、沿线区域开发情况等因素,分析了引起线网负荷强度差异的原因。总结了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效率的要点:在城市主城区,当常住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宜优先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并应尽量覆盖大客流集散点;在城市外围区域,当基于TOD(交通引导发展)模式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应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发展历程,得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历程整体呈现"S"型发展趋势的结论。探讨了城市规模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持续时间和线网规模之间的关系。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日均客流强度、人均轨道交通站点数、线网客流强度等规划参数指标值。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平衡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各等级城市规模对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各阶段规划指标目标值选取范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实践,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思想是城市社会、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发展潮流综合体现的观点,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4条原则,论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重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及投资规模巨大,因此应在前期进行全面、系统的线网规划,以保证其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在分析其规划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采用改进型四阶段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预测,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原则,并通过从"面""线""点"3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制定3套线...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从理论上论述了轨道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机遇。阐述了轨道交通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应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贡献,从而最终做出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2.
城际轨道交通在城市群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意义和作用.研究了城市群区域发展中各城市之间规划和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群中各城市间发展轨道交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巴西许多城市的交通拥挤不堪。目前7座城市已经运营或正在建设地铁系统;市郊铁路网通过改变经营方式和现代化改造再获新生;同时开始筹建轻轨铁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已批准建设规划的43座城市均在加快建设进度、持续扩大建设规模。然而轨道交通高昂的建设及运营成本未来必将给城市带来沉重债务负担。在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必须依托城市发展的客观阶段,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可给予轨道交通企业的政策、资源、资产、资金支持力度等各不相同,轨道交通企业可采用的投融资策略也不相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必须依托城市发展的客观阶段量力而行。因此,将国内城市发展与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发展的互动关系总结为"1.0时代"、"2.0时代"、"3.0时代"。明确提出在不同阶段政府与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轨道交通投融资发展可供选择的策略;最后结合已批准建设规划城市规模与发展特征,给出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投融资策略,并以深圳市为例对相关研究进行印证。  相似文献   

15.
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广义出行费用的组成,以快速轨道交通条件下的广义出行费用为基础,借助城市吸引力场模型,阐述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对利用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的大连城市轨道交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较早的城市,大连市仍然将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对大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做了说明,并介绍了其中的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工程(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和大连市城市快轨交通工程的线路、车辆及运营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纽约、巴黎和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这三大城市建设快线所具有的适用性。针对国内城市发展及交通需求,提出国内应发展轨道交通快线系统,并结合北京不同圈层的需求及建设条件,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梳理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现状,从法制、体制机制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总结问题成因是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工作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需健全完善。基于此,从规划、建设、运营3个层面,提出有助于轨道交通接驳工作有序推进的管理建议及实施保障建议,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及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15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56%,正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转向第二阶段的纵深发展. 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第二阶段的城市化与第一阶段有着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呈现两极分化、强者恒强的态势;城市群或都市圈将进一步扩大,并快速形成一批人口在3 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而中小规模的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