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泻之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大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多遵从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的总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提出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应用指导,历代医家多从针刺时机的选择、针刺手法的不同进行补泻应用理解。笔者通过《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的学习,对其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进行相关查证,认为补泻员方不但是针刺补泻原则的说明,更是临床补泻治疗时机的选择总则:即泻之用方,以气盛方泻,补之用员,以血气更替得神而员,谨守其机补泻方能不失。并进一步提出对临床学习的启示与思考:在经典学习当中应更注重医理原理的把握,而非具体字句的拘泥不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其本质内涵相同,都是强调把握人体气血以因时针刺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后详细举出了“用方”针刺以泻邪的实例,而《灵枢·官能》“补必用方”后则明确描述了“用方”针刺以补正的操作方法,二者只是分别从补、泻角度,用不同的论述方法来论述因时针刺以调人体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官能》中的"泻必有圆,补必用方"及"泻必用方,补必用圆"的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从补泻的规律以及补泻的手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灵枢·官能》篇指出:“泻必用员”(员通圆)、“补必用方”,而《素问·八正神明论》则说“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两书的说法正好相反.后世注家因而解释纷纭,使读者莫衷一是.兹就原文作些肤浅的分析,望同道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释解吴绍德(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图书分类号R224-051关键词针刺补泻文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简称:“泻方”、“补员”)是《内经》中有关补泻手法操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因《灵枢》、《素问》载述相异,历代释...  相似文献   

7.
正"方""员"学说是《内经》提出的有关针刺补泻的一个命题。但因《素问》与《灵枢》的记载恰好相反,故多有争议。《素问》认为"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灵枢》则认为"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二者对于"补泻方员"叙述相异,而历代释解也不明确。目前《针灸医籍选读》认为《灵枢·官能》篇  相似文献   

8.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 ,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 ,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 ,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 ,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捻转补泻与方圆捻转补泻与方圆说源于《内经》 ,但记载较简单。《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员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方圆补泻法是以捻转配合其它手法的复式补泻法 ,但未说明具体的捻转方向。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泻必用方 ,方者 ,以气方盛也……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是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先的文献可见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但由于对经络的研究毫无线索,加之古代相传的补泻手法的描述在某些方面很不一致。如,补泻的进针快慢问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记载与《素问·针解》中的说法不一。有关补、泻的“方”与“圆”的问题在《灵枢·官能》中的记载也是与《素间·八正神明论》的记载不一致。进一步比较《灵枢·小针解》、《素问·离合真邪》等篇章,可见它们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描述的补泻手法是较一致的,归纳如下:1、补法——医者端正安静,取穴正确,左手按于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10-2012
《八正神明论篇》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上工救其萌芽、不治已病治未病"、"神乎神、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谓之神"几个代表性语汇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八正神明论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四时八正的各种自然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的影响以及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针刺补泻、形神关系和治未病的理论,这些都为后世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仅有两处。《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镜石、针艾治其外。”《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相似文献   

12.
试论针刺捻转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捻转补泻法”源于《内经》,如《灵枢、官能》篇中有:“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徐而推之”,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吸则转针,……故命曰泻”等记载,后来盛行于明代。在明代的文献中,对于“捻转补泻法”具体操作,有以捻转方向来分的,有以捻转幅度与快慢来区别的。方法各殊,繁简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近代书刊中,仍  相似文献   

13.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的含义、历来各家学说论说不一,各抒己见。笔者以为“本”之含义博大精深,诸家论“本”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拘泥于某一方面,失之偏颇,未能切中“本”之要义。故略陈管见,以引匮玉。 历代医家依据《内经》条文,对“治病必求于本。”之“本”的含义有诸多论述。为便于陈述,现将诸家论“本”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1以“阴阳”论者 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  相似文献   

14.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有两处,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古今注家对“必齐”有诸多解释,如唐·王冰云:“色深则病深,故必终齐乃已”。  相似文献   

15.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学习与临床 ,对中医妇科应用补法初步总结如下。1 妇科用补溯源《素问·通评虚实论》曰 :“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曰 :“虚则补之”。补法属八法之一 ,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某种物质的不足和机能衰减的病证 ,是八法中唯一着眼于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手段 ,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大法门 ,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千金要方》曰 :“妇人之别有方者 ,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因妇女的特殊生理特点 ,数脱于血 ,所以较男子更宜采用补法治疗。考《金匮要略》妇人三篇 ,其中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疗产后腹中绞痛 ,腹中寒疝 ,虚劳不…  相似文献   

17.
“十剂”的前身是药物功效分类法 ,一般认为“十剂”名称始于北齐·徐之才。此说源于《本草纲目·序例》。北宋·赵估《圣济经》中在徐之才用以表示药物“十种”药性后加上“剂”字 ,但未提出“十剂”之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序》中提出了“十剂”之说。“制方之体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金元医家对“十剂”的论述 ,许多是关于药性之“十剂”。其用在方剂的分类上还不是很受重视。如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十剂者 ,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宣者 ,郁而不散为壅 ,必宣剂以散…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用熟地发微(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是形的基础 ,形由精生 ,无精则无形 ,所谓“精血即形也 ,形即精血也”。“形以阴言 ,实惟精血二字 ,足以尽之”。“故凡欲治病者 ,必以形体为主 ;欲治形者 ,必以精血为先” (《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欲填精血者 ,又当以何药为宜呢 ?张景岳首选熟地。这也是张氏一生最具特色之处——善用熟地。试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中 2 9方 ,用熟地者2 2方 ,其适应范围 ,遍及肾、脾、肝、心、肺五脏 ,尤其是前三脏。未用熟地的 7方中 ,仍有 3方在加减项内用了熟地。之所以频频赏用熟地之来由 ,似受上述补虚治形学说的影响。张氏认为“…  相似文献   

19.
“徐疾补泻”的记载,首见于《灵枢》与《素问》,但二者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灵枢》的“徐疾补泻”法是与进针和出针二个动作相结合;徐入疾出为补,疾入徐出为泻。《素问》的“徐疾补泻”法则与出针和按针孔二个动作相结合;徐出疾按为补,疾出徐按为泻。如单以出针这个动作来看,显然《灵枢》所说的方法与《素问》是矛盾的。但有人以为二者并不矛盾,认为《灵枢·小针解》是以进出针的速度相对而言,《素问·针解篇》是以出针和按针孔二个动作的速度相对而言。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疾徐”这个词汇本身,是一个相对性的词汇,在进针、出针、按针三个动作的速度没有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0.
袁青  马瑞玲 《新中医》2003,35(2):70-70
“热症可灸”与“热症禁灸”是对灸法的两种不同观点,大多医家认为虚寒宜灸,实热宜针。虽主张“热症可灸”者大有人在,但反对热症用灸者更沿习成风。笔者本着遵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对这两种提法做一分析。1“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有“天寒无刺,天温无灸”的论述,其原义为在天气寒冷时,针刺不易得气,故应以灸法为宜,而当天气炎热时,针刺得气较易,作用得到提高,或因天气炎热,灸疮发作常感不便之故,故不必专于用灸,并非是“天温禁灸”之意。后人以“天温无灸”作为“热症禁灸”的经典依据,这就有充分商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