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本研究对《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官能》中的"泻必有圆,补必用方"及"泻必用方,补必用圆"的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从补泻的规律以及补泻的手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4.
正"方""员"学说是《内经》提出的有关针刺补泻的一个命题。但因《素问》与《灵枢》的记载恰好相反,故多有争议。《素问》认为"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灵枢》则认为"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二者对于"补泻方员"叙述相异,而历代释解也不明确。目前《针灸医籍选读》认为《灵枢·官能》篇  相似文献   

5.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释解吴绍德(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图书分类号R224-051关键词针刺补泻文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简称:“泻方”、“补员”)是《内经》中有关补泻手法操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因《灵枢》、《素问》载述相异,历代释...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其本质内涵相同,都是强调把握人体气血以因时针刺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后详细举出了“用方”针刺以泻邪的实例,而《灵枢·官能》“补必用方”后则明确描述了“用方”针刺以补正的操作方法,二者只是分别从补、泻角度,用不同的论述方法来论述因时针刺以调人体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灵枢·官能》篇指出:“泻必用员”(员通圆)、“补必用方”,而《素问·八正神明论》则说“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两书的说法正好相反.后世注家因而解释纷纭,使读者莫衷一是.兹就原文作些肤浅的分析,望同道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10-2012
《八正神明论篇》是为《黄帝内经·素问》的重要篇章。本文从"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上工救其萌芽、不治已病治未病"、"神乎神、慧然独悟、昭然独明谓之神"几个代表性语汇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讨论。认为《八正神明论篇》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充分陈述了四时八正的各种自然变化对人体经脉气血盛衰的影响以及与针灸治疗的关系,以及针刺补泻、形神关系和治未病的理论,这些都为后世中医针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 ,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 ,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 ,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 ,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捻转补泻与方圆捻转补泻与方圆说源于《内经》 ,但记载较简单。《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员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方圆补泻法是以捻转配合其它手法的复式补泻法 ,但未说明具体的捻转方向。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泻必用方 ,方者 ,以气方盛也……  相似文献   

10.
对于捻转补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捻转补泻作为一种针刺手法始见于《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文中的“转”和“旋”即指捻转针体而言。可见,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姚玉芳  李珑 《中国针灸》2007,27(8):629-629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小针解>进一步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谓守神,即根据病人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补泻之我见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630013)严海光《灵枢·经脉篇》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治疗原则,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补泻手法,认为它能起到鼓舞正气,疏泄病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千金要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6.
“呼吸补泻”调气观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邱玉霞呼吸补泻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的一种,是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本法源于《内经》时期,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明了呼吸补...  相似文献   

17.
井穴补泻论     
本文在分析井穴的穴性特点、“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的井穴变通补泻方法以及古代针灸医家运用井穴的经验基础上,从多方面论证了井穴补泻的可行性,并针对井穴特点,相应提出了八种补泻手法——补泻前按摩、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提插补泻、灸法补泻、荥合补泻、刺血泻法等,还对施行补泻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如针刺手技、井穴特异性及辨证选择刺激量等也作了说明。对扩大井穴应用范围、丰富针刺手法内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深入分析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迎随补泻的具体内容,认为迎随补泻的关键是把握针刺补泻的时机。在迎随补泻中,首先要感知到穴位之中经气的存在,然后在气机的运动变化过程中,进一步体察经气的盛衰变化,把握住经气运动来去和聚散的时机,及时应用或补或泻的针刺手法。迎即夺其盛,引邪气外出,为泻;随即济其衰,使正气复聚,为补。迎随补泻的具体操作展现了针刺补泻的原始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试论针刺捻转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捻转补泻法”源于《内经》,如《灵枢、官能》篇中有:“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徐而推之”,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吸则转针,……故命曰泻”等记载,后来盛行于明代。在明代的文献中,对于“捻转补泻法”具体操作,有以捻转方向来分的,有以捻转幅度与快慢来区别的。方法各殊,繁简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近代书刊中,仍  相似文献   

20.
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元生 《中医研究》2002,15(4):52-53
灸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然今言针灸补泻 ,实乃针法补泻。忽略于灸法而不谈 ,大有灸无补泻之说 ,为了提高灸之疗效和扩大其治疗范围 ,笔者不揣浅陋 ,对灸法的临床补泻作以论述 ,期作引玉之砖。1 施灸操作论补泻《灵枢·背俞篇》云 :“气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以火补者 ,毋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