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局部应用二磷酸盐对鼠正畸牙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Zoledronate溶液对鼠正畸牙齿移动距离与牙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用42只雄性Wistar大鼠,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中分别将Zoledronate溶液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粘骨膜下。注射于实验前3d开始,共进行9次,每3d一次。分别在加力0、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而根分叉区破牙骨质细胞数除加力14d外,2组差异无显著性。③实验过程中Zoledronate溶液对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以外的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 Zoledronate能有效地抑制支抗牙移动,减少压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4只6周龄SPF级健康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于安装矫治器前3d,于实验侧大鼠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帕米膦酸钠50 μL,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 μL,每3d注射1次.于正畸加力3、7、14 d时分批处死8只大鼠,制作牙周组织切片,观察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免疫组化观察ODF的表达情况.采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侧在3、7、14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目均少于对照侧,其中,7、14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实验侧在3、7、14d时,第一磨牙压力侧ODF阳性表达均低于对照侧,其中,7、14 d时两侧差异显著(P<0.05).结论:局部注射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能够减少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及ODF的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牙齿移动距离的差异、牙周组织中破牙骨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及牙根吸收面积的差异,研究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作用。方法: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设置自身对照,对照侧为对侧未注药侧。在大鼠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置一0.012英寸镍钛拉簧,施力60 g左右,所有大鼠均于安装矫治器前3 d在实验侧(大鼠上颌左侧)移动牙齿近中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50μL伊班膦酸钠,对照侧(大鼠上颌右侧)注射50μL 0.9%氯化钠液。每3 d注射一次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第3、7、14 d随机选择8只大鼠处死。分离大鼠头颅骨,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测量上颌双侧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并制备大鼠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两侧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采用图像处理软件对两侧的牙根吸收指数进行分析。结果:①牙齿移动距离随实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实验第3 d,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第7 d和14 d,实验侧的牙齿移动距离均小于对照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第一磨牙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均小于对照侧,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侧第3 d、7 d和14 d大鼠牙根吸收指数均小于对照侧,牙根吸收程度均比对照侧轻,且第7 d和14 d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以减缓正畸牙齿移动的速度,减少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减少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伊班膦酸钠对正畸源性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山东大学西校区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用30只6周龄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安装矫治器前3d实验组于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50μL,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50μL,每3d注射1次直至实验结束。2组动物分别于安装矫治器后第3、7、14d各处死5只。检测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牙根吸收指数,并进行牙体牙周联合切片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安装矫治器后第7、14d时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牙根吸收指数、破牙骨质细胞数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阳性表达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抑制大鼠正畸牙齿的移动及牙骨质和牙本质的异常吸收,利于牙周组织受正畸力后的改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正畸牙移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选用80只雄性SD大鼠,牵引左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以STZ腹腔注射制备Ⅰ型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注射柠檬酸缓冲液,3周后开始实验。分别在加力0、3、7、14、21天处死大鼠,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在移动末期明显大于对照组;②实验组骨质疏松;③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骨吸收期少于对照组,3、7、14天有统计学意义;④实验组大鼠在骨形成期张力侧成骨细胞数少于对照组,14、21天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导致正畸牙齿移动末期牙齿移动速度加快;②糖尿病骨质反应能力降低,牙齿移动过程中破骨活动和成骨过程均受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牙周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等量分为对照组、A组、B组和C组。在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颌两切牙之间安放加力装置,每隔3d注射药物10μ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组注射10-10mol/L的1,25-(OH)2D3,B组注射10-8mol/L的1,25-(OH)2D3,C组注射10-6mol/L的1,25-(OH)2D3;分别于加力后第1、3、7、14天处死各组中6只大鼠。制取标本后,HE染色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膜压力侧破骨细胞的数目、形态以及活性变化,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正畸牙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的表达。结果4组大鼠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破骨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B组大鼠压力侧ODF表达在第7、14天显著提高。结论10-8mol/L的1,25-(OH)2D3能更有效地促进大鼠正畸牙的移动过程中ODF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rhTGF -β1)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度的影响。方法:8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按1、4、7、10和14 d再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从加力的第1天开始,每2 d在大鼠加力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下注射rhTGF-β1 0.1 mL(5 ng/mL),对照组注射相同容量的PBS。加力后依实验设计时间分别处死每1小组大鼠。体视显微镜观察并采集图像,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牙移动的距离,同时应用TRAP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段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局部注射rhTGF-β1的牙移动速度较对照组快,在加力后第7天,牙移动距离差异显著(P<0.05);第10天和第14天相比,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的TR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局部注射rhTGF-β1增强了大鼠正畸牙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加速了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外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TH)对下颌升支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c-fos mRNA表达变化,探讨PTH加速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调控机制。方法:48只兔建立下颌升支截骨和下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间断性注射PTH 40 μg/kg,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术后测量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速度。HE染色观察正畸牙压力侧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计数压力侧牙周组织破骨细胞的数目;Real-time PCR检测下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中TRAF6和c-fos mRN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组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速度快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正畸牙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正畸牙压力侧牙周组织TRAF6和c-fos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PTH可通过促进正畸牙压力侧牙周组织中TRAF6和c-fos mRNA表达,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从而加速下颌升支截骨术后正畸牙的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鼠正畸模型中,对第一磨牙牙周组织施加超声波振动,观察超声波是否能加速正畸牙移动。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建立以中切牙为支抗,移动单侧第一磨牙的正畸模型,分为常规正畸组和超声波振动组。于加力第7、14、28天测量牙移动距离,HE染色,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Masson染色观察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牙周组织接受超声波振动刺激后,大鼠第一磨牙在第7、14、28天移动速率显著高于常规正畸组(P<0.05);同时可观察到超声波振动组中TRAP阳性的破骨细胞显著多于常规正畸组(P<0.05)。而Masson染色则显示,在加力第7天,常规正畸组和超声波振动组中,皆出现新生骨;但第14天时,前者新骨形成更加明显;直到第28天超声波后者出现更大规模的成骨反应。结论:超声波显著、并持续地增加牙周组织内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此效应可能导致了大鼠正畸模型的牙齿移动的加速,成功建立超声波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究局部注射川续断皂苷VI(ASD)是否通过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分化而影响牙周组织改建。方法 选择4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0只/组):A组:空白对照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B组:ASD低浓度组(局部注射5 mg/kg ASD),C组ASD高浓度组(局部注射10 mg/kg ASD),D组:前列腺素E2组(局部注射适宜浓度PGE2)。实验分别于第3、7、14、21及28天5个时间点处死2只大鼠,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压力侧牙周组织进行TRAP染色以观察破骨细胞数及免疫组化以观察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情况。结果 从第3天到第21天,4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压力侧TRAP阳性细胞的数目及ODF的表达随加力时间不断增多,第28天时出现下降。从第7天开始,与A组相比,实验组破骨细胞数量和ODF表达均增加,B组比C组、D组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局部注射ASD和适宜浓度的PGE2可有效促进压力侧牙周组织破骨细胞的分化,加快牙周改建。局部注射10 mg/kg ASD与PGE2效果基本相近,而稍低浓度ASD效果弱于PGE2和稍高浓度AS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木通皂苷D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以上颌两中切牙为支抗,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镍钛拉簧加力40 g。ASD1组以5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ASD2组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PGE2组以25 μg/kg的剂量局部注射PGE2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组动物分别于正畸加力3、7、14、21、28 d后分批处死,测量各期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切片牙周组织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动物牙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加力第3天,只有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7天,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21、28天,ASD1组、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ASD2组和PGE2组之间牙移动距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压力侧多核破骨细胞数目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第21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局部注射ASD可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ASD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其作用与PGE2促进正畸牙移动的效果相似,较5 mg/kg剂量的ASD促进牙移动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海燕  王旭霞  曾婧  刘宛鑫  董瑞  张君 《口腔医学》2012,32(12):712-715,721
目的 研究帕米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根吸收及牙移动的作用。 方法 选取48只6周龄SPF级Wistar雌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每只大鼠上颌分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在大鼠左侧第一磨牙近中腭侧黏骨膜下注射0.5 mmol/L帕米膦酸钠50 μl,对照侧注射0.9%生理盐水50 μl,每3天注射1次。分别于实验第3、7、14天时分批处死16只大鼠,随机选择8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牙周组织学切片进行牙根吸收指数的测定,另外8只用扫描电镜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实验数据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实验侧与对照侧牙移动的距离均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第3、7、14天时实验侧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均小于对照侧,第7、14天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切片观察牙根吸收指数及电镜扫描结果都显示在第3、7、14天时实验侧相比对照侧牙根吸收少,在第7、14天时两侧牙根吸收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注射二膦酸盐帕米膦酸钠能够抑制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减缓牙移动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Clodronate, a non-N-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 strongly inhibits bone resorption and also has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he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clodronate on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Both the right and left upper first molars of 26 7-week-old male Wistar rats were moved buccally with a standardized expansion spring. Clodronate solut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sub-periosteum area adjacent to the left upper molar every third day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The right first molar served as the control. Local injection of clodronate caused a significant (P < 0.001) and dose-dependent reduction in tooth movement in the rats. The number of osteoclasts on the clodronate-injected sid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 < 0.01) than on the control side. Local clodronate also inhibited root resorption incident to tooth movem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calized use of clodronate could be a useful therapeutic adjunct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移动过程中牙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SD雄性大鼠,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随机分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加力组(A组)丹参+加力组(B组)和对照组单纯加力组(C组),每组24只。 A组每天于左上第一磨牙颊黏膜处注射丹参,并间歇进行15 min电动牙刷颤动,B组注射丹参,C组为对照组。3组动物于正畸加力1、3、7、14 d分批次处死,每批处死6只,分离大鼠上颌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并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及牙槽骨骨密度。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的牙周组织中更早更多出现破骨细胞;A、B组除第1 d外牙齿移动距离均明显高于C组(P<0.01),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第7d,A组牙槽骨密度明显高于C组(P<0.05),第14 d,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且A、B组均高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联合电动牙刷在加速牙齿移动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牙槽骨骨密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5.
孙晓琳  王学金  彭巍  李芳 《口腔医学》2013,(11):736-738
目的建立骨皮质切开术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移动速率和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5只SD大鼠,实验组35只行上颌双侧中切牙骨皮质切开术,1周后与对照组35只同时进行正畸加力,空白对照组5只不进行加力。按不同加力时间处死,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组2周时牙齿移动距离(3.471±0.359)mm,对照组为(1.247±0.198)mm,具有显著性差异;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牙周膜内玻璃样变组织的形成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范围缩小,时间缩短。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能够加速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油包水型(W/O)微乳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及其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蓖麻油和无水乙醇分别作为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油酸聚乙二醇甘油酯作为油相,M-CSF水溶液为水相,制备成M—CSF油包水型微乳。加力ld开始,每2d将该微乳局部注射于大鼠左上第一磨牙,分别于1d,3d,7d,14d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改建情况。结果加力1d,4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加力3d,M—CSF微乳组正畸牙移动距离大于其它组,但与M—CSF水溶液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力7d和14d,M-CSF微乳组正畸牙移动距离同样大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压力侧牙槽骨骨吸收陷窝增多,呈“锯齿”状。结论大鼠正畸牙齿局部注射M.CSF油包水型微乳可以促进其移动及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