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采用COPT、IHA、Dot-ELISA、IFA和Kato-Katz、集卵孵化法对湖区4个流行程度不同的点进行了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血清学试验的平均环沉率、GMRT和阳性率、高滴度反应率均能反映血吸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重流行区群体化疗4个月后,人群抗体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维持较高水平。COPT、IHA的试验结果稳定,操作方便,费用低,可作为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疾病监测的主要方法。某人群(地区)COPT平均环沉率在5.0%以上,IHA的GMRT在5.0以上时,可视该人群为高危人群(地区),对此应加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1998年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在云南省不同疟疾流行区,不同发病率分层地区进行监测,方法 16个县(市)8 575份滤纸干血滴,按IFAT实验常规方法操作.结果边境地区、元江流域、滇东北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3%,2.44%,2.02%,0.82%;阳性GMRT分别为50.12,26.92,28.64,26.92;1: 80~1: 1 280高滴度人群分别占32.99%,8.70%,12.90%,8.33%.抗体阳性率的高低与发病率升降相一致;高年龄组抗体阳性率是低年龄组的2.2倍;发病率在10/万以上地区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χ2=416.85, P<0.005 ,其余三者间无差别(χ2=6.612,P>0.05).结论各不同地理区域间抗体水平与疟疾传播强度呈水平关系;各地15岁以下低龄组抗体阳性率在5%以下,说明疟疾降至低度或得到有效控制,但尚未阻断传播;在发病率1/万以下县(市)中出现抗体阳性率4.38%的县,说明疟疾病例存在明显的漏诊、漏报、漏治现象.IFAT能客观反映当地疟疾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用薄膜干卵切片免疫酶染色法(IEST)分别对浙江省3个血吸虫病疫区:历史重疫区,1989年尚在传播血吸虫病的A村;历史重疫区和历史中度疫区,现已基本控制血吸虫病的B村和C村,进行血清抽样调查。结果3疫区人群的抗体阳性率,抗体总GMRT及抗体高滴度频率分别为A村:32.27%,15.89±1.07(X±SD)及10%;B村:12.44%,11.56±1.03及2.98%;C村:2.47%,10.23±1.01及0.41%,3项指标值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3疫区不同年龄组及有无,血吸虫病史人群的3项指标值分析结果,A村低年龄组人群前两项指标值明显高于C村同龄组(P<0.05);C村有、无血吸虫病史人群的3项指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法能反映不同疫区不同人群抗体反应水平,适用于基层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波ELISA用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可行性.方法用微波ELISA分别对江西省和浙江省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历史重疫区,现行疫区的A村;历史重疫区,现已达到传播阻断的B村;历史轻疫区,现已达到传播阻断的C村,进行血清学抽样调查.结果3个流行村人群的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抗体总GMRT及抗体高滴度频率分别为A村:12.32%、(32.09±7.70)(x士s)及9.36%;B村:19.32%、(30.21±2.06)(x±s)及5.68%;C村:10.86%、(27.29±1.14)(x±s)及0.57%,3项指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3个流行村不同年龄组及有、无血吸虫病史人群的3项指标值分析结果,C村各年龄组人群3项指标值均低于A村和B村;A村有、无血吸虫病史人群的抗体3项指标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结论微波ELISA能反映不同疫区不同人群抗体水平,适用于基层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不同人群弓形虫IHA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昆明市郊10个县(区)2 711人与家畜或其产品接触的职业人群,进行了弓形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47人弓形体IHA抗体阳性,阳性率9.18%,几何平均滴度(GMRT)186.39。抗体阳性率少数民族(12.58%)地区高于汉族(7.09%)地区;从事屠宰业(13.81%)显著高于其它职业人群,女性(12.96%)高于男性(7.42%);31~40岁组(14.81%)高于其它年龄组(p均<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恶性疟原虫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3年对五个不同类型疟区人群进行单次横向调查,同时以寄生虫学调查作对照。用平均每视野(10×40)含149.5个裂殖体的食蟹猴疟原虫抗原片与含124.4个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裂殖体的抗原片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疟疾抗体。血清学测定的结果与血检相一致,而恶性疟原虫抗原与食蟹猴疟原虫抗原测出的抗体阳性率与GMRT,分别与该地恶性疟与间日疟流行水平和传播强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地区,可以使用此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应用酶标卵内沉淀试验(ELIOP)和血吸虫肠相关抗原间接血凝试验(GAA-IHA)检测两个不同流行程度村的血吸虫病人在吡喹酮治疗前、后的血清抗体动态.结果表明,吡喹酮治疗后3~4个月粪检阴转病人的抗体滴度均有明显下降,抗体GMRT下降较抗体阴转迅速。在钉螺基本消灭的村,ELIOP抗体滴度治后5个月即达正常范围,5~14岁组抗体水平较15岁以上年龄组下降为快;在再感染率较高的村,上述变化不明显,低年龄组治前抗体水平也较高。表明化疗后抗体水平下降速度和低年龄组抗体水平分析可作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监测疫情的敏感指标。ELIOP和GAA-IHA的考核疗效效果的比较表明,ELIOP阴转快,可望成为比较理想的考核防治效果的血清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开展西藏疟疾流行区墨脱和察隅两县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评价当地疟疾流行程度.方法 2010-2011年在墨脱县的背崩、达木、甘登、朱村、墨脱村、地东和察隅的格拥、米古、西巴、嘎堆、塔玛、日玛、松古、扎巴、沙玛共15个居民点采集1520名不同年龄组人群(1~80岁)的滤纸血,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法检测疟疾抗体水平,计算抗体阳性率及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eometric mean reciprocal titer,GMRT);20岁以下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用可逆催化模型估算当地年感染概率,并与当年疟疾发病率进行比较;以抗体滴度≥1:80以上者估算带虫率.结果 墨脱调查点平均疟疾抗体阳性率为3.51%(31/883),以此估算的年感染概率为0.51%,与当年疟疾发病率0.32%较为接近;察隅调查点平均抗体阳性率为5.51%(22/399),以此估算的年感染概率为1.24%,而当年疟疾发病率为0.两地不同年龄组人群抗体阳性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结论 血清学调查抗体阳性率和以此估算的年感染概率基本能反映西藏疟疾流行区墨脱县和察隅县的疟疾流行程度,人群较高的抗体水平显示两地均存在地方性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方法 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桂香村为试区,每年秋季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查村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检查。选择2006-2011年连续参加检查的人群, 分析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 抗体滴度 (GMRT)、 每克粪便虫卵数 (EPG) 变化。 结果 结果 2006-2011年桂香村共有353人连续参加血吸虫病检查, 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从20.73%下降到13.67%, 人群GMRT从1.63下降到1.06。抗体阳性者转归以阴转为主, 抗体滴度逐年降低; 抗体阴性者多维持阴性。血吸虫病确诊患者化疗后, 抗体阳性率从100%下降到 20%, GMRT从34.29下降到1.58。GMRT与EPG呈高度正相关 (r = 0.94, P < 0.05)。 结论 结论 山丘型血吸虫病轻疫区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规范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 开发适用于不同流行程度疫区的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11.
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EST。233例班氏丝虫患者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0%和82.4%,其中微丝蚴血症者223例,IgG和IgM阳性率分别为94.2%和83.9%;该两种抗体总阳性符合率为96.0%。165名献血员IgG和IgM假阳性率分别为6.1%和1.2%。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6~15与1~5岁年龄组的抗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且当地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显示丝虫病传播基本阻断;而丝虫病流行区6~15岁年龄组抗体水平接近高峰,表明当地丝虫病仍在传播。提示以6~15岁年龄组人群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与其他年龄组互相比较,可用于丝虫病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12.
1989~1992年用LDT和MAT对山东和江苏两省17个地区(市)、38个县(区)的134个乡(镇)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显示山东省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LDT阳性者最小年龄为8岁,1~9岁年龄组LDT阳性率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其中1~7岁1 409人无1例阳性,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人群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和9.0%;非流行区各年龄组人群LDT均为阴性,显示江苏黑热病的传播亦已得到有效控制。两省受检人群IFAT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前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抗体水平与变化趋势,评估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方法于2016—2018年每年的9—12月,收集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查病中血清抗体阳性者血清,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滴度,记录抗体效价结果和阳性者基础信息;收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中全省各疫区县(市、区) 2016—2018年查病情况和达标进展资料,将血清抗体阳性报告数、血清抗体阳性率、阳性血清抗体效价构成比和流行区类型等4项指标设立为传播风险评估具体指标。以县为单位,评估各流行地区的人群病情传播风险等级,并用ArcGIS 10.5软件制作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可视化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016—2018年血清抗体阳性者基础信息,评估重点防控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2016—2018年湖北省血检人数分别为1 728 300、 1 531 611、 1 498 039人,血清抗体阳性数分别为41 154、 31 532、 22 124例,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8%、 2.06%、 1.48%,全省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χ2=3 410.81,P 0.01)。2016、 2017年以传播控制地区报告为主,分别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5.47%(39 290/41 154)、63.68%(20 081/31 532)(χ2=773.88, P 0.01); 2018年以传播阻断地区报告为主,占当年总血清抗体阳性数的99.84%(22 088/22 124)。其中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者分别为4 459例、 4 498例、 2 482例,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10.83%、 14.26%、 11.22%, 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6, P 0.01)。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等级分析结果显示,全省1级风险区5个,分别为公安县、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和潜江市;2级风险区10个,分别为阳新县、洪湖市、嘉鱼县、荆州区、荆州开发区、汉南区、石首市、蔡甸区、汉川市和仙桃市;3级风险区10个;其余38个流行地区均为4级风险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重点人群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8年血清抗体效价≥1∶40人群中,均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主,分别占血清抗体阳性数的62.43%(7 141/11 439)和71.09%(8 132/11 439)。结论2016—2018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数呈逐年减少,当前人群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以4级风险区域为主,总体传播风险较低,1级风险、 2级风险区域仍需加强防控,以男性和44~65岁年龄组人群为重点防控人群。  相似文献   

15.
滴金免疫测定法检测抗体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滴金免疫测定法检测抗体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已建立的滴金免疫测定法的基础上,应用该法检测原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轻度流行区而现已阻断传播地区的人群以及现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的抗血吸虫抗体。结果原血吸虫病重、中和轻度流行区人群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8%、3.31%、1.47%,三者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现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的阳性检出率为 39.33%,与传播阻断地区人群的检出率间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摘金免疫测定法检测抗体可作为考核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宁夏高流行区人群棘球蚴抗体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2011年分别在西吉县等6个县区抽取3岁以上常住居民.用ELISA方法测定其血清棘球蚴抗体。结果6个县(区)人群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总阳性率由2008年的29.10%下降至2011年的14.10%;4年来农村人群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依然高于城镇人群:3~14岁年龄组人群棘球蚴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0.44%,60岁以上人群血清棘球蚴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3.15%,且呈现女性高于男性,回族高于汉族,屠宰人员和牛羊贩运者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的特点。结论西吉县等6个棘球蚴病高流行区人群棘球蚴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疟防工作中的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横向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疟疾流行区表现出相应的抗体水平。在鲁南间日疟暴发流行后2年内采用抗疟措施后,发病率下降,但居民的抗体仍保持较高的水平。鲁南近年疟疾发病已降至较低水平,1983与1984年调查人群的发病率均为0,其抗体水平也明显下降。在基本消灭疟疾的鲁东地区,15岁以下儿童的抗体反应均为阴性,提示传播已经阻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吉林省西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后续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吉林省西部地区有食用生鱼片风俗习惯的县(市、区),每个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各选取1个村作为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基本信息。采用Kato-Katz法(1粪2检)检查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吉林省5个县(市、区)、25个乡(镇)、25个村共调查居民4 980人,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1 220人,人群平均感染率为24.50%。各县(市、区)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63,P <0.01),其中大安市感染率最高(53.8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其他民族、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大专学历高于其他学历、干部职业高于其他职业,检查前服用驱虫药人群感染率低于未服药者。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仍为华支睾吸虫病高发区;今后仍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服药驱虫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以有效控制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2003年正常人群血清麻疹IgG抗体检测分析——郑蕾等(山西太原市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30012)《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12):1077-1078[了解山西正常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随机选择4个县,4个年龄组正常人群,采集840份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不同县间麻疹抗体检出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均有显性差异;各年龄组间也有明显差异,2.4岁年龄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最低。结论:进一步加强麻疹的计划免疫,尤其免疫水平较低的地区更要加强对小年龄组的免疫,以控制麻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疟疾的流行状况,探讨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我们于1990年8月对低(<600m)、中(700~1300m)、高(>1400m)不同海拔地区1505名村民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低、中、高三个海拔地区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分别为11.71%(59/504),53.66、3.83%(19/496),33.33和2.57%(13/505),23.47。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