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 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Kaplan-Meier 和Log rank 检验进行5 年生存资料分析。结果:Ⅰ期NSCLC 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病例阳性率为12.5% 。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肺原发肿瘤大小、VEGF蛋白表达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原发灶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负相关(P<0.05)。 组织学呈高分化、nm23表达阳性、淋巴细微转移阴性者5 年生存率明显好于组织学中-低分化、nm23蛋白表达阴性、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P<0.05)。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及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期NSCLC nm23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nm23蛋白表达缺失、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53例宫颈癌患者的110枚前哨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RT-PCR检测CK19的表达.结果:53例患者瘤体病灶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CK19阳性表达,阳性率100.0%.13例(24.52%)患者前哨淋巴结阳性表达,对13例患者的23枚前哨淋巴结进行PCR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有21枚(91.3%)前哨淋巴结PCR阳性;19枚(82.6%)免疫组织化学阳性.40例患者87枚前哨淋巴结阴性表达.有12例患者28枚前哨淋巴结PCR阳性,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为32.18%;有7例患者11枚前哨淋巴结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2.64%.PCR与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分别为25例(47.16%)和20例(37.73%).结论: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性均高于临床病理;RT-PCR技术检测CK19基因判断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转移、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酶标法检测65例NSCLC、4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阳性率分别为33.8%、70.8%、61.5%,腺癌、腺鳞癌CEA阳性率(90%、60%)明显高于鳞癌(20%,P相似文献   

5.
巢式PCR检测CK19 mRNA和LUNX mRNA诊断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同海  王正  李富荣  齐晖  任莉莉  周汉新 《肿瘤》2007,27(6):484-486,49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 mRNA、LUNX 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巢式RT—PCR技术检测39例NSCLC患者的149枚淋巴结和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的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肺特异性X蛋白(LUNX mRNA)的表达。结果:39例NSCLN患者的149枚淋巴结中,46枚(30.9%)淋巴结存在CK19 mRNA阳性表达,56枚(37.6%)存在LUNX mRNA阳性表达,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20枚(13.4%)有癌转移,巢式RT—PCR方法和常规病理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47枚淋巴结中CK19 mRNA和LUNX 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CK19 mRNA、LUNX mRNA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记物,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胃癌患者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 mRNA RT-PCR扩增检测转移.结果 14例(46.7%)患者共77枚(12.5%)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其中7例TNM分期提高:IB期→Ⅱ期、IB期→ⅢA期、Ⅱ期→ⅢA期、ⅢA期→ⅢB期、ⅢA期→Ⅳ期各1例ⅢB→Ⅳ2例.HE染色法的重新分期率为23.3%(7/30).淋巴结微转移与Lauren分型、浸润深度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00+7.48)月,明显短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的(22.86+3.17)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lunx mRNA RT-PCR检测肺癌的微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手术切除肝癌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肝癌组织中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切除的112例肝癌组织中共计3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75.1%的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T3期的肝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T1、T2期的54.6%和4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77.6%,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53例(47.32%)肝癌患者94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VEGF表达阳性有39例(73.58%).而59例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仅有21例(35.59%)(P=0.044).结论 肝癌组织中的VEGF的表达与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肝癌组织中淋巴结的微转移.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三种微转移标志物临床意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外周血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诊断微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探索肺癌患者微转移的早期诊断.方法以肺部良性疾病30例、健康人10例的外周血为对照,以LUNX mRNA 、CK19 mRNA、CEA mRNA的表达为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手术切除区域44个淋巴结的微转移,并根据淋巴结病理切片、临床分期、随访过程中复发转移率评价微转移的临床意义.结果①LUNX mRNA、CK19 mRNA、CEA mRNA在肺癌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35/35).②4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LUNX mRNA阳性30例(62.5%),CK19 mRNA阳性24例(50.0%),CEA mRNA阳性32例(66.7%);44枚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16枚(36.4%),CK19 mRNA阳性12枚(27.3%),CEA mRNA阳性18枚(40.9%).③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阳性2例(6.7%),LUNX mRNA或CEA mRNA表达均阴性;10例健康人外周血和11枚取自肺良性疾病患者的淋巴结,3个指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④44枚肺癌区域淋巴结中,普通病理组织学检出6枚(13.6%)有癌转移,阳性率明显低于RT-PCR检测结果(P<0.05).⑤3种微转移指标的阳性率均随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1).⑥随访发现外周血微转移阳性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结论 LUNX mRNA、CK19 mRNA 、CEA mRNA有可能成为监测肺癌微转移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0.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Wang Z  Yin H  Zhang L  Lan X  Li H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47-24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7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6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1)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30枚(取自14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30个(15例NSCLC的肿瘤标本和病理诊断为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15枚)。通过x^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5;阳性对照组30个标本中,26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86.7%。实验组中12例患者的16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9.5%,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0%)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8.3%,P<0.05)。结论 应用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EA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分子标志物检测 NSCLC微转移的可行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48例NSCLC患者,15例肺良性疾病(BLD)患者 和10例健康人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结果:NSCLC患者CE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LD患 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Ⅰ~Ⅳ期NSCLC患者外周血中CEA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8%、 83.3%、61.5%和100%。NSCLC患者外周血CEA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而与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检测外周血CEA mRNA表达可作为诊 断NSCLC患者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对90例NSCLC组织标本进行nm23-H1表达的检测.结果 NSCLC的nm23-H1阳性表达率51.1%(46/90),和NSCLC不同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PTNM分期、性别、年龄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nm23-H1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与NSCLC患者术后生存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nm23-H1可作为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m23-H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NSCLC无淋巴结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2.76%(24/29),高于NSCLC伴有淋巴结转移组45.16%(14/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SCLC中nm23-H1蛋白低表达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检测nm23-H1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NSCL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微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诊的12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采用SP法检测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巢式RT-PCR方法检测进入外周静脉血的大肠癌微转移灶(CK20mRNA),并与同一患者大肠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nm23-H1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1.7%(74/120),低分化腺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41.0%)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腺癌中的表达率(70.3%)(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nm23-H1阳性表达率为53.7%,无淋巴结转移者为7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0例大肠癌患者术后3年随访中,CK20mRNA阳性检出率为41.5%,nm23-H1阳性表达率与CK2OmRNA阳性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60.8%(45/74),阴性表达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21.7%(10/46),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nm23-H1与大肠癌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及外周静脉血中微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宏  叶玉坤  李桂梅 《中国肿瘤》2012,21(4):303-305
[目的]探讨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对肺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4例术后常规HE诊断为N0期,且肿瘤原发灶TTF-1表达阳性的肺腺癌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TF-1在54例患者共893枚淋巴结中的表达。选取同期明确淋巴结转移且原发灶TTF-1表达阳性的肺腺癌病例作为阳性对照,5例肺良性病变术中所取5枚肺内或纵隔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结果]54例患者893枚淋巴结中检测出9例共21枚淋巴结阳性,阳性淋巴结检出率2.4%(21/893),微转移病例检出率16.7%(9/54)。TTF-1在阳性对照组淋巴结中均表达,在阴性对照组中无表达。[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中TTF-1表达,可以发现并诊断肺腺癌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前,尚无检测技术可准确判断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本研究探讨CK19和MAGE A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SLN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A期NSCLC患者,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 Tc硫胶体检测)找寻SLN,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owSLN)中CK19和MAGE-A3抗体的表达.结果 32例患者均检测出SLN,共清除淋巴结598枚,其中SLN 103枚,non-SLN 495枚.平均每例患者清除淋巴结(18.69±8.13)枚,清除SLN(3.22±1.74)枚.免疫组化法检测到20例患者44枚SLN中CK19表达阳性,19例患者31枚SLN中MAGE-A3抗体表达阳性.SLN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42.72%,明显高于常规HE染色的阳性率(25.24%),P=0.01.SLN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肿瘤类型无关,P>0.05.结论 CK19和MAGMA3是判断淋巴结微转移较好的分子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N中CK19和MAGE-A3表达有助于评估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按齐同原则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给予艾迪注射液,对照组常规准备。术中均按标准术式行食管癌根治,区域淋巴结清除术。术后完成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后,以SP免疫组化法CK(AE1/AE3)和CK10/13作为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实验组15例患者共318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11枚,其中2例(1333%)共6枚(284%)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对照组20例患者共396枚淋巴结,常规病检转移阴性者263枚,其中10例(50%)共29枚(1103%)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表达。两组比较χ2=114633,P=00007。结论:艾迪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表明其有阻断该肿瘤细胞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病理诊断区域淋巴结阴性(pN0)大肠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32例pN0大肠癌患者192枚根治术后病理诊断阴性区域淋巴结的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进行检测,诊断淋巴结微转移.术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复查,比较pN0淋巴结CK20 mRNA表达与否肿瘤患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13例患者(40.6%)29枚(15.1%)淋巴结检测到CK20 mRNA的表达,诊断为淋巴结微转移,TNM分期由Ⅰ~Ⅱ期上调为Ⅲ期;9例(28.1%)患者肿瘤复发,其中淋巴结微转移7例,无转移者2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校正χ2=5.7,P<0.05). 结论 pN0期患者手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CD44V6、nm23-H1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及613枚区域淋巴结组织中的CD44V6、nm23-H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原发灶和在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89.4%,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和16.8%.CD44V6、nm23-H1表达率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nm23-H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对胃癌组织进行CD44V6、nm23-H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程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及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