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方法2001—2006年健康体检诊断IGT的肥胖人群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每年随访一次。结果对256例IGT患者5年的随访中,54例转变为糖尿病(占21.0%),13例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占5.0%),189例仍为IGT(占73.8%)。NGT组、IGT组和DM组在基线状态下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负荷后血糖(餐后2h血糖、OGTT1h和2h血糖)均逐组增高(P〈0.05或P〈0.01)。基线状态时代谢异常项目越多者转变为DM的比率越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负荷后糖对IGT的转归具有独立影响。结论负荷后血糖指标是决定肥胖IGT人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多项代谢异常也是增加肥胖IGT患者向DM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简化OGTT筛查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观察其对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方法:选择诊断为冠心病且空腹血糖<6.0mmol/L、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102例,采用简化OGTT方法检测空腹及糖负荷后2h的血糖值,观察各组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正常血糖(NGT)、糖耐量异常(IGT)、糖尿病(DM)的检出率分别为45.24%、40.48%、14.29%;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GT、IGT、DM的检出率分别为42.42%、39.39%、18.18%;缺血性心肌病组NGT、IGT、DM的检出率分别为48.15%、37.04%、14.82%;组间比较平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糖负荷后2h血糖值无显著性差异,NGT、IGT、DM的检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总计NGT的检出率为45.10%,IGT的检出率为39.22%,DM的检出率为15.69%。糖代谢异常包括IGT、DM的总检出率高达54.91%。结论: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很高,且各型患者间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无差异。简化OGTT测定简单易行,值得在心内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糖耐量减低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个体胰岛素分泌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Access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20例正常糖耐量(NGT组)、40组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00例2型糖尿病(DM组)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0、1、2、3h的胰岛素水平,同时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CX3DELTA测定OGTT各点的血糖值,结果:各组人员进行OGTT实验的血糖测定值分析为:IGT组与NGT组比较P<0.01,DM组与NGT组比较P<0.001,DM组与IGT组比较,P<0.001。各组人员在OGTT各时间点的胰岛素水平和胰岛敏感指数(ISI)分析为:0h:IGT组与NGT组、DM组比较均P<0.001,NGT组与DM组比较P<0.05,3h:IGT组,DM组与NGT组比较均P<0.01:ISI:NGT组与IGT组以及IGT组与DM组比较P<0.05。结论:胰岛素分泌水平检测及OGTT试验可作为IGT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75g葡萄糖口服1h后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红  王红漫  杜玲 《重庆医学》2004,33(2):269-270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中口服后1h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OGTT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组(IGT组)、糖尿病组(DM组).结果 54例IGT组中有17%的人2hPBG≥7.8mmol/L<11.1 mmol/L, 而口服后1h血糖(1hPBG)已经>11.1mmol/L.IGT组的FBG、1hPBG、2hPBG均较DM组明显低(P>0.05).1hPBG却较NGT组明显升高(P<0.05),2hPBG虽较NGT组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IGT组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NGT组稍有降低,1h胰岛素已明显低于NGT(P<0.05),但2h水平却较之有明显的升高(P<0.05).结论 IGT组患者,由于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使 OGTT中的1hPBG明显升高达到11.1mmol/L.因而应该重视餐后1h血糖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是否能阻止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转变为2型糖尿病(DM)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6例住院时经OGTT证实为IGT的病人,给二甲双胍250mg,每日3次.观察1~2周后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出院治疗1年后随访复查OGTT.结果56例患者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由5.88±1.20mmol/L降到4.35±1.3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由9.20±0.5mmol/L降到5.80±2.11mmol/L(P<0.01).1年后随访到34例病人,其中14例坚持服药到随访时(治疗组),20例仅服药1~3月后停药(对照组).两组复查OGTT结果,对照组OGTT正常者3例(15.0%),仍为IGT者15例(75.0%),转变为DM者2例(10.0%);治疗组OGTT正常者8例(57.2%),仍为IGT者6例(42.8%),无转变为DM者,无低血糖症发生.结论二甲双胍长期服用可阻止IGT病人恶化为DM,此药安全、有效、不易发生低血糖,易被接受长期服用.但我组病人少尚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OGTT方法分析正常空腹血糖的老年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为尽早诊断和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把至少两次检验空腹血浆血糖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的74例住院老年患者,分为FPG<6.1mmol/L(NFG组)和FPG≥6.1mmol/L(IFG组),两组分别进行OGTT,测量各组BMI,血压、血脂等指标,按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异常(IGT)和可疑糖尿病(可疑DM)3组,比较组间及组各向指标的差异及血糖的相关性。结果:NFG和IFG两组分别发现NGT11、9例、IGT33、10例,可疑DM6、5例。各组之间BMI有显著差异,并与餐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结论:OGTT对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明显减少DM和IGT漏诊,特别对于BMI偏高的老年患者尤其重要,提示OGTT应作为所有老年患者健康查体和入院诊断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敏感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319例健康体检者餐后2小时血糖>6.67mmolL者,行OGTT检查,根据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低减(I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及正常糖耐量(NGT)组。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血压,测定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及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GT组、DM组的平均年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NGT组,IFG、IGT、DM组的ISI明显低于NGT组,DM组的ISI低于IGT组。IGT、DM组的平均胆固醇(CHO)明显高于NGT组。多因素回归分析BMI、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胰岛素、甘油三酯(TG)与ISI呈负相关。结论ISI随着NGT向IGT、IFG及DM的发展逐渐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也伴随出现。对于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应从IGT和IFG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8.
OGTT在FBG正常时诊断IGT和DM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正常时糖尿病(DM)和糖耐量减低(IGT)的发生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排除了已确诊的糖尿病、急性疾病、外伤手术、急、慢性肝病、妊娠妇女及其它患有影响糖代谢疾病患者的健康体检者.根据其OGTT试验服糖后2h血糖(2hPG)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DM组、IGT组、正常组.结果:在FBG正常(4.0~6.0mmol/L)时,有91例DM,占DM组(292例)的31.2%,占FBG正常例数(3071例)的2.96%;有466例IGT,占IGT组(514例)的90.7%,,占FBG正常例数的15.2%.结论:高血压、超重、年龄大于40的患者即使FBG≤6.0mmol/L,也应以餐后2h血糖(2bPG)或OGTT试验来筛选是否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an XY  Ji LN  Zho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7-1780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细胞功能在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对6 14例既往无糖耐量异常病史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口服 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测定 ,根据单次检验结果 ,118(19 2 % )例新诊断糖尿病 ,12 1(19 7% )例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 (IFG)和 /或糖耐量减低 (IGT) ,316例OGTT和HbA1c均正常 ,其中 5 9例OGTT正常而HbA1c高于正常。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 ,Homa β评估基础胰岛素分泌 ,OGTT中空腹和 30min胰岛素血糖差值的比值 (ΔI30 /ΔG30 )评价胰岛素早期分泌 ,用ΔI30 /ΔG30 /HOMAIR评估处置指数 (DI)。结果 糖耐量降低与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下降相关 ,从正常糖耐量 (NGT)经IFG和IGT到糖尿病 (DM)状态 ,HomaIR进行性增加 (NGT为 0 76± 0 6 ,IFG/IGT为 1 0± 0 6 ,DM为 1 5± 0 6 ,均P <0 0 0 1) ,Homa β(NGT为 5 3± 0 7,IFG/IGT为 5 1± 0 7,DM为 4 1± 0 9)、I30 /ΔG30 (NGT为 2 8± 0 9,IFG/IGT为 2 2± 1 0 ,DM为 1 3± 1 0 )和DI(NGT为 2 0± 0 9,IFG/IGT为 1 1± 0 9,DM为 - 0 2± 1 2 )进行性下降 (均P <0 0 0 1)。根据OGTT曲线下面积(AUCg)三分位值 ,将正常糖耐量个体分为 3组 (1/ 3、2 / 3、3/ 3组 )  相似文献   

10.
成人糖尿病发生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发病模式和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害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以标准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诊断的糖耐量减低(IGT)307例和糖耐量正常(NGT)126例(年龄25-74岁)进行6年随访,初访时测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0,60,120min之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浓度,每2年重复做OGTT,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及/或OGTT试验2h血糖≥11.1mmol/L诊为糖尿病,以t检验,x^2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6年随访中发展为糖尿病的IGT有约70%来自胰岛素抵抗人群,另有约30%糖尿病患者在其IGT阶段并无明显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T组基线胰岛 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功能与随访发生糖悄病者呈显著负相关I(OR值为0.41及0.39,P<0.01),在NGT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亚组6年后糖耐量恶化率远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34.5%比13.4%,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仅胰岛素抵抗与糖耐量恶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我国大部分成人糖尿病发病呈2个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从NGT发展为IGT,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从IGT发展为糖尿病,在此阶段胰岛 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都起重要作用。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DM)和糖调节异常(IGR)的理想切点及可行性。方法对北京万寿路社区老年人群(≥60岁)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其中1 674人无糖尿病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空腹血糖、2h血糖及HbA1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判断,以OGTT诊断DM及IGR时的HbA1c值计算最佳切点。并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HbA1c诊断标准比较。结果按照1999年WHO的DM诊断标准,本研究人群中糖耐量正常(NGT)894例,空腹血糖受损(IFG)53例,糖耐量低减(IGT)369例,合并IFG+IGT 87例,新诊断糖尿病(NDDM)271例。采用ROC曲线判断与OGTT诊断DM状态相关的HbA1c理想切点为5.9%,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3.8%,曲线下面积0.832(95%CI 0.802-0.862);与IGR状态相关的HbA1c理想切点为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3%,60.9%,曲线下面积0.668(95%CI 0.638-0.698)。HbA1c≥5.9%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与OGTT的符合率达75%,可确诊80.1%的NDDM(217例),但包括17.3%的NGT(155例)和41.7%的IGR(212例)。按ADA HbA1c≥6.5%的标准,NDDM中的检出率只有39.1%(106例),而特异性高仅涉及0.9%的NGT(8例)及4.5%的IGR(23例)。结论 HbA1c≥5.9%时应进一步行OGTT以明确是否患有糖尿病,≥6.5%时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达到97.8%。HbA1c不适用于筛查IGR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的226例冠心病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据结果分成糖耐量正常(NGT)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分析糖代谢状况,测定三组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结果:共发现糖代谢异常者120例(53.1%);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脉病变积分在IGT和T2DM组比NGT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合并IGT组血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082(P〈0.01)、0.4443(P〈0.05)、0.6327(P〈0.01)。结论:空腹血糖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冠心病合并IGT者冠脉病变严重,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高,病变呈弥漫性狭窄;血浆PAI—1,hs—CRP,HbA1c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强化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体检中心检出的116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分为强化教育(IE)组和一般教育(GE)组,每组患者于人组时以及随访1年时检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OGTT2h血糖(OGTT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进行组内前后及同期组间比较,统计转变为糖耐量正常、糖尿病的例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IE组BMI、FPG、OGTT2hPG、HbAIc指标明显优于GE组(P〈0.05)。糖耐量正常转化率有显著性增高(P〈0.05),糖尿病转化率有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强化教育可以增加糖耐量异常患者糖耐量正常转化率,可以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糖尿病转化率。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对152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据血糖值分为正常葡萄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DM)。结果1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DM9.9%,IFG12.5%,IGT33.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较高的糖代谢异常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实行首诊血糖负责制,进行常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分析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糖耐量减低(IGT)者胰岛素抵抗(IR)对血脂的影响,并与正常糖耐量(NGT)组相比较。结果,IGT组(120例)血清TG、TC、LDL—C水平较NGT组升高,HDL—C降低,且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AUC)也升高(均P〈0.05);IGT患者血清TG水平与HOMA—IR及胰岛素AUC正相关,HDL—C与HOMA—IR负相关(P〈0.05)。因此,IGT患者已存在血脂异常,且和I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对早期妊娠糖尿病( GDM)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入院的孕24-28周孕妇行葡萄糖筛查试验(GCT),GCT异常孕妇行糖耐量(75g OGTT)筛查,用高敏感干化学微粒增强型免疫浊度法检测GCT正常孕妇组(100例)和GCT异常孕妇组(100例)的hs-CRP水平。结果:GCT正常孕妇hs-CRP阳性率为6.0%,GCT异常孕妇组hs-CRP阳性率为51.0%,GCT正常与异常两组hs-CRP水平经秩和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0例GCT异常孕妇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妊娠糖尿病(GDM)20例,葡萄糖代谢耐受不良(IGT)20例,其中GDM和IGT孕妇hs-CRP高水平浓度(>10mg/L)阳性率高于OGTT正常孕妇。 GDM、IGT组和OGTT正常组hs-CRP阳性率各为55.0%(11/20)、50.0%(10/20)和50%(30/60)。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参与了早期妊娠糖尿病(GDM)的发生发展,检测早期孕妇高敏CRP,对妊娠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药糖脂平胶囊干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客观评价中药糖脂平胶囊对糖耐量低减(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210例IGT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3组(安慰剂组、糖脂平组、阿卡波糖组),在进行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分别给予安慰剂、糖脂平、阿卡波糖干预治疗,观察2年,观察指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安慰剂组空腹血糖(FPG)、OGTT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有上升,平均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1.72%;阿卡波糖组FPG、2hPG、HbA1c显著下降,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18%,与安慰剂组比较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72.87%;糖脂平组FPG、2hPG、HbA1c和IR显著下降,平均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5.39%,与安慰剂组比较发生2型糖尿病相对危险率降低54.01%。结论表明糖脂平胶囊具有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IGT转化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周后及出院3个月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检测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lc)水平,根据OGTT结果分为正常组、糖耐量异常 (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观察脑卒中各种后遗症情况。结果入院1周后IGT、DM的检出率分别为27.92%、35.72%,出院3个月后分别为24.68%、30.52%,DM组及IGT组的TG、HbAl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特别是合并高TG时,通过OGTT与HbAlC的检测可提高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达标治疗与常规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11例选用非胰岛素刺激性药物治疗后,根据HbA1c达标情况分组:≤6.5%者53例,〉6.5%者58例。对OGTF血糖、C肽值及C肽功能指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达标组患者:(1)OGTT的5个时点血糖值均显著降低(P〈0.001);(2)0min、60min和120min的C肽值显著升高(P〈0.05);(3)C肽功能指数HOMA—β、△C30/△G30、AUCC-P和DI均显著升高(P〈0.05),而HOMA—CR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达标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常规治疗者更能显著改善其高血糖状态、C肽的基础分泌、早时相分泌和晚时相分泌功能以及葡萄糖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