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谈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之机理223900江苏泗洪83424部队卫生队郑明立屠云富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阴阳五行八卦笔者在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和有关经络循行原文时,发现足阳明胃经在胸腹部的循行线路有别于其他经络的阴阳循行规律。根据脏腑经络阴阳学说,认为阴经...  相似文献   

2.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7,17(2):118-119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按《素问·金匾真言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阴阳划分原则,一般认为,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外,明经分布于内;在躯干部,阳经分布于背面,阴经分布于腹面。但是...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乳腺增生病与脏腑、经络、气血关系甚密,见证于经络之循行、脏腑气血之相系:足阳明胃经行贯乳中;足太阴脾经络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少阴肾经贯肝膈  相似文献   

6.
黄瑞霞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70-2071
冲脉做为奇经八脉之一,在经络循行上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有交汇。妇科病与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有直接关系,尤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的的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经脉所过,疾病所生,冲脉与肝、脾、肾在生理机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发现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冲气上逆可引起多种妇科病,  相似文献   

7.
针灸问答     
8、为何胃经属阳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五谷之腑”之称。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有“五脏六腑之海”的说法。胃在五行之中属于戊士,土为万物之母,土具坤德,位居中央而灌溉于四旁。胃虽属阳土,而实寓有阴性的坤母之义。腹为阴是与背相对而言。头面胸膈为阳,其经脉起于头面而属阳,下肢前面亦属阳,阳多阴少,具有阳中有阴之意。故阳明胃经属阳经而循行于属阴的腹部。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何谓“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又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答:两句经文均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更者,更替之意。中心意思是举太阴脾和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特点,以此概括人体脏腑经络和三阴三阳的相互关系。太阴牌为阴经,阳明胃是阳经,阳在外,阴在内,二者的经脉循行部位不同,故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脾是五脏之一,主藏精而不泻,有升清和输精之功;胃是六腑之一,乃泻而不藏,有降浊和受纳之功。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10.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2.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相似文献   

14.
李凯  李秘 《河南中医》2020,40(2):163-166
根据六经是基于脏腑经络的理论,肝脏为厥阴的脏腑基础,厥阴病病机为:病至厥阴,体阴(肝血)亏损,引起用阳(肝阳)的不足,而用阳的亏虚,又引起体阴的病变。厥阴病阳虚的特点为:体阴不足,用阳不及致肝经虚寒,阳气不通。而厥阴阴虚主要涉及肝脏,临床表现为肝筋及经络失于濡养的肝系症状,使用乌梅、当归、白芍等入肝养血之品养肝柔肝,补养肝体。厥阴病体阴不足,用阳不及,阳气不能疏泄,故郁而化热,厥阴病之热的来源可总结为:体阴不足→用阳亏虚→阳气疏泄不及→郁而化热,热像并非厥阴病必见症状,如果无郁而化热之证,只需补肝体,助肝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提纲证中所提到的脾胃症状病机为厥阴肝木之气不能疏泄,引起脾土运化不及,故出现不能运化津液的"消渴",不能运化水谷的"饥而不欲食",用黄芩、黄连清解肝经郁热,干姜、人参补中焦虚寒。  相似文献   

15.
郑钦安在易学理论的启发指导下,将人身阴阳分为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先天阴阳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在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等各个部位运行的不同状态。郑钦安借助易学概念,用乾元比拟人身真气,用乾坤两卦比拟先天阴阳,用坎离艮兑震巽六卦分配脏腑经络并配合五行学说、六经气化学说阐释后天阴阳,将后天人身诸象归属于先天元阴元阳的消长,进而归属于一元真气的盈缩,以此阐发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易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探讨捏脊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的机理。方法:通过中医调和阴阳,培补元气,运行气血,舒经通络,健脾益气,和胃消积等治法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探讨其机理。结果:通过捏脊疗法可以调整小儿脾胃虚弱证的阴阳气血,使之处于平衡状态。结论:捏脊疗法对治疗小儿脾胃虚弱证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胸痹的病因病机、胸痹与经络的关系(经络阻滞不通是胸痹形成的首要因素、经络不通使胸痹的病情加重)论述从经络调养平衡论治胸痹。指出:应用经络的调养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调畅气机,消散瘀痹,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的理念治疗胸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胸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庚祥 《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2):538-539
运用比较和简便的统计方法从《新方八阵》入手,对张景岳的温补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阐述了张景岳温补学术观的具体内涵,即温法主脾,重用干姜,主温阳益气;补法主肾,首用熟地,重培真阴,对肾阴不足,则育阴以涵阳;对肾阳不足则培阴以育阳。体现张氏温脾补肾的独到及对阴阳之理的深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