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乳腺EP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抗体包括p63、SMA、CK5/6、ER、PR、HER-2和Ki-67),获取随访患者预后信息。结果 17例EPC中女性16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2岁。临床以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肿瘤最大径1.5~5.5cm(平均2.9 cm),10例肉眼可见囊腔形成。镜下见肿瘤单发或多病灶聚集,肿瘤周围有纤维性包膜。多数EPC以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柱状细胞。少数肿瘤伴有筛状、实体结构或以其为主。1例EPC伴有腋窝癌结节。EPC的周缘和乳头轴心均缺乏p63、SMA和CK5/6阳性染色的肌上皮层。肿瘤细胞ER、PR均(+),1例HER-2呈(),其余均(-)。Ki-67平均增殖指数为12%。10例随访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缺乏周缘肌上皮层的EPC可被视为特殊的浸润癌亚型,其远期预后较好,可参照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治疗标准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具有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 EPC)结构特征的高级别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8例具有EPC结构特征的高级别乳腺浸润性癌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现单侧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2例出现乳头溢血,肿块最大径1.5~4.3 cm, B超示乳腺囊性肿块3例,囊实混合性肿物5例,镜下形态均为有包膜的囊实性混合肿块,伴特征性的推挤性边缘,囊内有乳头结构,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高核级特征,7例免疫组化示基底样表型,1例为HER2过表达型,Ki-67增殖指数较高(30%~80%)。8例中有7例获得随访资料,均无局部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具有EPC结构特征的高级别乳腺癌表现出明确侵袭性相关的病理学特征,临床有更大的复发转移倾向,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4例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ER、PR、p63、广谱和高相对分子质量CK(AE1/AE3和34βE12)和CK5/6进行EnVision法染色.结果 14例发病年龄42~79岁,平均65.4岁.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镜下见两种形态,以较纤细的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纤维血管轴心衬覆高柱状上皮细胞,无肌上皮细胞(9例)和以张力高的筛孔或实性结构为主,其问仍可见纤维血管轴心(5例);11例为单纯性囊内乳头状癌,1例伴有导管原位癌,2例伴有浸润性癌.肿瘤细胞核为低级别,肿瘤细胞呈ER和PR弥漫强阳性,CK5/6和34βE12阴性或局灶弱阳性.肿瘤内未见肌上皮细胞,而肿瘤外围肌上皮消失或仅散在着色.结论 囊内乳头状癌是一种发生在老年妇女的少见肿瘤,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的独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年女性,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弥漫状生长,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膜厚,间质有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K7、CK8/18和E-cadherin,缺乏表达ER、PR和c-erbB-2,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阴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发生于乳腺的LELC极其少见,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乳腺浸润性癌类似,病理诊断时需与乳腺发生的髓样癌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进行鉴别。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MC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乳腺肿物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性区,囊壁衬覆富含黏液的肿瘤细胞,或呈单层柱状、或复层化增生或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内黏液呈PAS、AB染色阳性.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ER、PR、HER2均阴性.囊壁肿瘤细胞外侧肌上皮细胞呈p63、SMA阴性.结论 (1)MCA是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罕见肿瘤,预后较好.(2)与卵巢和(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类似,诊断原发肿瘤需先排除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表现,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和乳腺肿块。组织学类型:导管内乳头状癌22例、包膜内乳头状癌2例及实性乳头状癌4例。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实体状,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形态多一致,细胞核级别低。免疫组化标记示大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R和PR均呈强阳性,HER-2、CK5/6均呈阴性;结节内CK5/6、p63、SMA均呈阴性。实性型者部分可表达CD56、Syn、CgA。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3%。2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0~79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乳腺恶性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好发于老年女性,组织学形态多样,诊断需结合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该肿瘤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 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 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 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 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 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 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78例乳腺SPC进行检测;采用FISH法对HER-2基因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8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7岁,多以乳头溢液和(或)乳腺肿块就诊。78例中45例为原位SPC,33例伴浸润性癌。2例可见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70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8例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40%。11例原位SPC肌上皮表达缺失。78例患者HER-2基因检测均无扩增。78例患者随访4~64个月,平均17.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SPC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低度恶性乳腺癌,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鞋钉样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有显著鞋钉样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6.0岁,均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眼观:3例肿瘤最大径平均2.7 cm(0.9~4.0 cm);镜检: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细胞核/质比增高,核位于细胞顶部,表面凸起,形成"鞋钉"样外观。其中1例乳头轴心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可见砂砾体形成。1例原发灶中为经典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但在淋巴结转移灶中出现了鞋钉结构。免疫表型:3例肿瘤均表达Thyroglobulin、TTF-1、CK19、HBME-1、Galectin-3、EMA和β-catenin,2例表达E-cadherin,1例表达p53和Ki-67(增殖指数5%)。结论有鞋钉样特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新亚型,具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病理科2008年1月~2018年8月诊断的乳腺乳头腺瘤4例,调阅病理切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7岁。患者表现为乳头出血、溢液、疼痛、肿胀。无明确病因,均为左侧发病,4例患者中3例有肉眼可见的乳头病变,1例为体检发现病变。肿瘤镜下呈边界相对局限的腺体增生,呈乳腺腺病样和(或)乳头状瘤样生长方式,增生的腺体从集合管发出,并推挤集合管,使之囊性扩张,其中2例上皮普通型增生,1例腔内有中央性坏死。乳头腺瘤的腺体有肌上皮包绕,有些腺体周围间质胶原化,使腺体扭曲、挤压、变形,形成假浸润的形态。有3例肿瘤的腺上皮蔓延至乳头皮肤且取代皮肤鳞状上皮,外观似糜烂的乳头,易被误诊为Paget病。该肿瘤免疫组化标记与乳腺腺病相似,ER、PR标记上皮呈斑驳状阳性,增生的腺上皮CK5/6、CK14均阳性,周围肌上皮p63、Calponin、Myosin、SMA阳性。结论乳头腺瘤是较少见的乳腺病变,临床和病理均容易误诊为癌,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偶见发生于婴儿和男性。该肿瘤是良性肿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病变,切除不完整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carcinoma,FL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FL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42~53岁,平均(46.6±4.67)岁,肿块直径平均37 mm。肿瘤细胞呈梭形,少量呈上皮样,平行排列,或呈束状、波浪状排列,核分裂少见。肿瘤间质为胶原化间质,也可为水肿性间质。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侵犯乳腺实质和脂肪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角蛋白标记和肌源性标记,特征性表达p63,不表达ER、PR、HER-2、S-100、CD34。结论乳腺FLMC属于罕见肿瘤,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myoepithelial tumor of brea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27~63岁)。4例肿瘤直径1.5~3.0 cm(平均2.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双相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构成,肌上皮细胞环绕腺上皮细胞构成特征的套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Calponin、CK5/6。1例诊断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3例诊断为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恶性腺肌上皮瘤,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结论: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是少见的肿瘤类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化生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伴极性翻转高细胞癌(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 TCC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TCC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Sanger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56.5岁,以乳腺肿块或乳头溢液就诊。肿瘤最大径1.8~0.7 cm,灰白色实性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膨胀性浸润模式,有纤细纤维血管轴心的实性乳头样结构,高柱状、立方状肿瘤细胞呈栅栏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极性翻转的特征性表现:细胞核远离基底。免疫表型:三阴型或激素受体呈局灶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Calretinin、GATA3、TRPS1、CK5/6、CK14等均阳性;Calponin、p63等阴性。3例IDH2免疫组化检测均阳性,Sanger检测4例均存在IDH2 R172突变。结论 TCCRP属于罕见的低度恶性乳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大多数患者临床病程缓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囊性肿块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105例乳腺囊性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检查。乳腺囊性上皮增生症71例,积乳性腺囊肿18例,单纯乳腺囊肿11例,乳腺叶状肉瘤3例,内乳头状瘤2例。结论乳腺囊性肿块具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术前B超检查和诊断性穿刺对乳腺囊性肿块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手术可以明确诊断和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乳腺SPC伴浸润性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5岁,其发生率约占SPC总病例的30%。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伴浸润癌常见的类型为乳腺非特殊类型癌和黏液癌,亦常伴神经内分泌分化。SPC伴浸润性癌时,浸润癌周边及其癌巢内肌上皮染色均为阴性。SPC与伴随的浸润癌区域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70%),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0%。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记Cg A及Syn均双阳性或单个阳性。结论 SPC可能是低级别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的变异型,其具有进展为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潜能。SPC可能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乳腺黏液癌及非特殊类型癌原位癌阶段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卵巢微乳头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micropapillary serous borderline tumor, M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收集14例卵巢MSBT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IMP3的表达,运用qRT-PCR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BRAF和KRAS的基因突变,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1.7岁;9例为双侧卵巢肿物;11例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肿瘤切面呈囊实性,伴囊内乳头状物。14例卵巢MSBT均呈乳头状结构,特征性的细长微乳头直接从囊壁或大的无分支乳头上发散出来,乳头长宽比>5,乳头被覆细胞呈立方至多角形,轻-中度异型性,微乳头区范围均>5 mm。5例伴微浸润;6例伴腹膜非浸润性种植;5例伴腹水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3例伴淋巴结受累;9例伴砂粒体。免疫表型:ER、PR、CA125、CK7和WT-1均呈阳性,p53野生型,HER2、IMP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5%~30%。分子病理学特征:14例中KRAS基因突变3例(3/1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黄暗红色,长径分别为3.6 cm及8.3 cm。镜检:2例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胞质丰富的强嗜酸性细胞,部分区呈实性生长,WHO/ISUP核分级均为2级,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均可见片状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肿瘤部分区呈透明细胞乳头状。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PAX-8、AMACR均呈弥漫强阳性,1例CK7阳性,1例透明细胞乳头状区CD10阳性,CD117、TFE-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与10%。2例患者分别随访23个月和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OPRCC是不同于1型和2型的独特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应与多种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1979年Azzopardi提出“乳头状瘤”这一术语应该严格地运用于由增生上皮衬覆于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而形成的具有乳头状、树枝状生长模式的乳腺病变。因此,乳腺疾病中所谓的微乳头病变,如微乳头型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尽管含有“乳头”的名称,由于不具有纤维血管轴心,均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乳头状病变。  相似文献   

20.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