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精神分裂症时脑电活动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抽取24例经MECT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案资料,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行MECT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分析MECT时脑电活动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精神分裂症经MECT后有效率为91.67%。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ECT时发作后抑制指数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与抽搐能量指数呈正相关(P<0.05);抽搐能量指数与发作后抑制指数呈正相关(P<0.01),与电量呈负相关(P<0.05);δ、θ、α和β波的幅度值与抽搐能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除δ外均与电量呈负相关(θ、βP<0.05;αP<0.01),而δ的波幅值也与发作后抑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MECT前后PAN-SS减分率与各个发作波的波幅值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显著;MECT时脑电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发作后抑制指数及电量等;脑电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对疗效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精神障碍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53例接受MECT的住院精神障碍者的病案资料,以阳、阴性症状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躁狂量表评定MECT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并分析不同疾病、性别、年龄、刺激电量、抽搐时间及指数等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心境障碍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2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MECT的疗效与年龄、刺激电量和时间及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治疗次数、抽搐时间和指数及抑制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CT对心境障碍患者疗效更好,其临床疗效与患者年龄,治疗时刺激电量、时间、频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刺激治疗脑供血不足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78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分别监测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及各频段脑电波(α、β、δ、θ波)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除PCA外,MCA、ACA、VA、BA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除β波外,α、θ、δ波频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脑顶核刺激可显著提高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4.
魏玲莉  余雪 《广东医学》2016,(14):2163-2169
目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 CCCI )患者刺激小脑顶核前后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各项参数及脑电地形图的改变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择98例CCCI 患者,随机抽取78例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余2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前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脑顶核刺激。3组在治疗前后应用TCD分别监测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 BA)的生物流体力学各项参数。用EEG/BEAM技术监测治疗前后各频段脑电波及各频段功率谱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频谱波形改变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频谱形态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对照组大脑ACA、MCA、PCA、VA及BA的收缩期峰流速率、舒张末期血流速率、平均血流速率与治疗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速率差异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PI、RI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电图的改变在以低波幅、低功率的α波为背景下可出现功率值较高的α波,多为α1活动。以低波幅、低功率α波为背景,很少出现一过性局限性较高功率θ波或δ波,节律恒定。睁闭眼诱发试验转为不完全抑制,部分恢复正常。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θ、δ频段相对功率谱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和β频段相对功率谱平均值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θ+δ)/(α+β)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CCCI 患者的治疗中,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患者的脑血管生物流体力学参数,并且可改善患者的脑电活动状态,降低慢波功率,重建CCCI 患者的脑功能。对CCCI 患者的缺血状态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剂和阿立哌唑对MECT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四组:A组(MECT)40例,麻醉剂依托咪酯;B组(MECT组)40例,麻醉剂丙泊酚;C组(MECT+小剂量阿立哌唑组)40例,麻醉剂依托咪酯;D组(MECT+小剂量阿立哌唑组)40例,麻醉剂丙泊酚。MECT共治疗9次,记载每次麻醉前、麻醉后、电刺激时、电刺激后和呼吸恢复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电刺激量(J)、脑电发作时间(S)及适应度指数(ADEQ)。结果:依托咪酯延长脑电发作时间,丙泊酚有平抑心率、血压的作用;年龄、体重与脑电发作时间呈负相关(P〈0.05);MECT同时合用小剂量阿立哌唑ADEQ最高。结论:MECT同时合用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为理想选择;麻醉剂选丙泊酚为宜;半电量可作为首选电刺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长时期学习记忆功能和脑电活动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逸潜伏期(EL)的变化及脑电图(EEG)的频率、波幅及功率谱的改变情况。结果①各组大鼠随水迷宫测试次数的增加,逃逸潜伏期(EL)均逐渐缩短。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EL均明显延长(P〈0.01);模型各组间比较,除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假手术组大鼠EEG主要表现为8-10Hz的α波和4-7Hz的θ波,波幅较高。各模型组以θ波居多,δ波也增多,与假手术组相比,频率减慢(P〈0.05),波幅也明显降低。功率谱分析表明假手术组的频率分配主要以α和θ为主,功率主峰在θ频段,能量分布集中,而各痴呆组频率分配主要以θ和δ为主,功率主峰在δ频段,能量分布分散。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中脑电活动持续受抑制,脑功能异常,引起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丙泊酚诱导麻醉后对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7例需要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诱导麻醉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组诱导麻醉换用依托咪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中输入电量指数、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治疗前、最后一次治疗后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其精神状况及记忆水平。结果:治疗后依托咪酯组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WMS评分、PANSS减分均高于丙泊酚组(P均<0.05),而输入电量指数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依托咪酯和丙泊酚比较可提高MECT治疗运动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降低输入电量指数,减少认知损害,但须注意谵妄、呕吐和血压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效果。方法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依托咪酯(E)组,丙泊酚(P)组。分别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后、电刺激治疗即刻、电刺激后1min、5min、10min两组患者的SBP、DBP及HR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睁眼时间、返回病房时间、平均癫痫发作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发生发作不良次数、注射痛、恶心呕吐和躁动的发生率。在MECT治疗前及疗程完成后,以韦氏记忆量表(WMS-MQ)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两组患者记忆及精神状况。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SBP、DBP、HR比麻醉前降低(P〈0.05),丙泊酚组SBP、DBP、HR降低幅度高于依托咪酯组(P〈0.05);MECT即刻和MECT后1min,两组患者SBP、DBP、HR比麻醉前升高(P〈0.01),MECT后10min,两组患者HR、SBP、DBP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两组患者在平均睁眼时间、返回病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注射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P〈0.01),依托咪酯组躁动的发生率高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患者的平均癫痫发作时间明显长于丙?自酚组(P〈0.05),发作不良次数少于丙泊酚组(P〈0.05);依托咪酯组治疗后WMS—MQ评分、PANSS减分均高于丙泊酚组,但电量指数低于丙泊酚组(P〈0.01)。结论与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能减轻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负反应,延长癫痫发作时间,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小,并能降低注射痛的发生率,但术后躁动的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的观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玲  齐宏彬 《吉林医学》2009,30(5):413-415
目的:对33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高压氧(HBO)治疗前后的脑电图(EEG)及脑电地形图(BEAM)进行无创伤性检查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33例HBO治疗CO中毒的患者EEG及BEAM的前后变化规律。结果:其EEG的阳性率为63.6%,BEAM的阳性率为87.8%。经HBO治疗后EEG所见背景的脑波基本变快,呈α慢节律,波幅略增高,δ、θ波活动基本消失,转为α节律,其阳性率为27.2%。BEAM各部位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功率值降低,其阳性率为30.2%。结论:HBO治疗后能改善脑缺氧,脑水肿,提高血氧含量,处进患者苏醒,提高治愈显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无抽搐电休克(ME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把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每组30例(n=30),对照组常规治疗,芬太尼组加注芬太尼1μg/kg、瑞芬太尼组加注瑞芬太尼1μg/kg,监测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并分时段(麻醉前、麻醉后、刺激时、刺激后3分钟、5分钟)即时记录下来,记录癫痫发作时间、能量抑制指数、辅助通气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所有数据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在MECT治疗中心血管反应的比较各时段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在刺激时、刺激后3min、刺激后5min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比对照组低(P〈0.05),血氧饱和度在治疗中组间、组内变化无差异(P〉0.05);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在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癫痫发作时间及能量抑制指数变化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在苏醒时间、辅助通气时间比对照组长(P〈0.05),癫痫发作时间及能量抑制指数变化无差异(P〉0.05)。三组疗中、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两种药物都可以明显抑制MECT的心血管反应,安全应用于MECT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无抽搐电休克(MECT)前后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对治疗的认知及家属心理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自制MECT调查问卷、SCL-90、SAS、SDS对30名经过MECT前、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属进行无抽搐电休克认知及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研究。结果:经MECT后,患者家属对治疗的过程、疗效及不良反应均有所增加。治疗后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总均分,强迫状态,恐怖因子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在患者经过MECT后,对治疗的认知及其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st order,ADHD)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情况.方珐:24名ADHD儿童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3~4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后未使用药物治疗,对治疗前、后脑电波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时使用抗抽搐药物对无抽搐电休克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前瞻性、开放性、对照性研究,根据是否停用抗抽搐药物将我院2011年8~11月接受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的59例患者分为两组,即MECT联合抗精神药物及抗抽搐药物为研究组,MECT治疗时未使用抗抽搐药物为对照组,根据两组治疗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抗抽搐药物对MECT治疗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抽搐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t=0.79,P〉0.05);研究组的抽搐抑制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48,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研究组头痛、主观记忆力下降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电休克治疗过程中使用抗抽搐药物,可能会对治疗指标造成影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时心房肌组织中PKCα、δ、ε、θ4种亚型mRNA和PKC总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PKC与AF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常规切除的右心耳组织作为研究对象。①实时定量PCR实验:提取人右心耳组织总RNA,β-actin为内参照基因,采用SYBR Green I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R和AF患者PKCα、δ、ε、θ基因mRNA水平。②western blotting实验:右心耳组织提取总蛋白,测定蛋白浓度,GAPDH作为内参照,SDS-PAGE电泳检测SR和AF患者PKC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AF患者心房肌细胞PKCα和PKCδ亚基mRNA水平下调;PKCε和PKCθ亚基mRNA水平明显上调。②SR组与AF组PKC总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7±0.09(n=23)、1.00±0.10(n=18),(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SR患者相比,AF患者心肌细胞中PKCα、δ亚基mRNA明显下调,PKCε、θ亚基mRNA上调,PKC总蛋白表达降低。 PKC亚型mRNA和总蛋白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参与AF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脓毒症脑病患者脑血流速度、脑电活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分为脓毒症无脑病组与脓毒症脑病组,另取18例门诊自愿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和比较各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采用脑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和比较各组患者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脓毒症脑病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脓毒症无脑病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脓毒症脑病组患者脑电图中α波较对照组和脓毒症无脑病组明显下降,δ波明显增加,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脓毒症脑病组与对照组、脓毒症无脑病组相比,P1振幅明显下降,S-P1及N1-P2潜伏期明显延长,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1-N1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脓毒症脑病患者脑血流速度的检测及脑电活动变化监测对早期发现脓毒症脑病具有重要的客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判断高危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以指导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及了解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本院出生的362例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198例)和早产儿组(164例),其中早产儿根据是否存在并发症分为正常早产儿组(68例)和高危早产儿组(96例),各组在生后48~72 h均进行了脑电图、BAEP两项检查,并比较各组上述两项检查的异常率以判断脑损伤发生率.分别将高危早产儿组和正常早产儿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2+1~35周、35+1~37周组,采用等级相关分析胎龄与脑损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足月儿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1.2%vs 33.8%,P〈0.05),足月儿组BAEP异常率亦稍低于正常早产儿组(20.2%vs25.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早产儿组脑电图、BAEP异常率分别为78.1%、77.6%,明显高于正常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P〈0.05).高危早产儿及正常早产儿在胎龄〈32周、32+1~35周、35+1~37周各组中,脑电图的正常、轻度、重度程度以及BAEP正常、轻、中、重程度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脑电图和BAEP损伤程度、比率与胎龄呈负相关(r1=-0.315,P1〈0.05;r2=-0.378,P2〈0.05).结论:早产儿脑电图、BAEP检查有助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评估预后;高危早产儿应定期动态监测脑电图、BAEP,及时评估脑功能状况及指导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脑电地形图及脑电图改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将有明显疫水接触史,日.直肠镜检与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而影像学检查阴性,突然出现明显头痛、抽搐等症状时行BEAM、EEG检查的46例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没为脑血组;将有不同程度头痛史(半年左右)的偏头痛,行BEAM、EEG检查的患者30例没为对照组。结果脑血组患者BEAM、EEG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23,P〈0.01):脑血组异常情况边缘5例,轻度异常12例,轻-~中度异常20例,中-重度异常8例,1例正常;而对照组异常情况边缘3例,轻度异常2例,轻~中度异常l例,其余24例均正常。结论BEAM、EEG异常是诊断早期急性脑型血吸虫病的一项敏感指标,其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类型相关,动态观察可发现脑神经细胞的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接受和未接受意境作业训练的受试者脑电功率,分析意境作业心理调控的脑电特异性。方法选择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例为1∶1,对实验组受试者进行意境作业培训,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意境作业内容不告知。应用脑电同步检测意境作业过程中的脑电变化,并从总体、时段、空间3方面对δ、θ、α、β4个频带比较分析;时段分为4个静息态(0~3)和3个意境作业(1~3)7个时段,不同静息态时段间为意境作业时段;通过对两组α、β频带各导联绝对功率的比较,探寻空间的差异。结果总体比较,意境作业和静息态,两组在δ、θ、α、β频带均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δ频带绝对功率值低于对照组,θ、α、β频带绝对功率值均高于对照组。时段比较,两组δ频带在静息态0、3时段和意境作业1、2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θ频带在静息态1、2时段和意境作业3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δ、θ频带功率变化类似余弦曲线,α、β频带各时段均有显著性差异,α频带从意境作业1时段开始波幅较平稳,β频带自意境作业2时段开始波幅较平稳。空间比较,两组δ、θ频带各导联差异不显著(P0.05),α频带在F7、C3、C4、P3、P4、T3、T4、T5、T6、PZ、O1、O2导联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β频带在FP2、F7、F8、P3、P4、T5、T6、C4、PZ、O1、O2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α、β频带最高功率均集中在O1、O2导联。结论意境作业能够诱发δ、θ、α、β频带的节律性反应,尤其在α、β频带的时段上表现出平稳的规律,在空间上表现出快、慢波交替变化的规律,说明意境作业能够有效提高脑的安静程度,改善大脑的紧张状态,进而调整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9.
刘昊  朱怀轩  程群  杨柯  杨静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0):1045-1046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特征。方法用脑电图机记录了4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变化。结果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正常脑电图14例(32.56%);轻度异常脑电图25例(58.14%);中度异常脑电图4例(9.30%),总异常率为67.44%。脑各区脑电图θ、α2波的改变在正常脑电图的患者和轻度异常、中度异常的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P〈0.01),但是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的患者之间差别不明显。结论从脑电生理角度观察精神分裂症对大脑的损害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