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应力-应变状态对应图是对有关这方面[1]、[2]论述与推导的进一步改进与补充,应力-应变状态对应图不仅可以形象地描绘一点的应力状态和应力应变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可以将实际变形区中的点对应到状态图上,反映出加工变形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利用该图来帮助分析各种金属塑性加工的成形规律。  相似文献   

2.
钢中动态再结晶力学测定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W18Cr4V高速钢和H13热作模具钢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加工硬化率-应变图可以判断动态软化的开始和结束所对应的应变.与传统的采用应力-应变图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准确、直观的优点.采用该方法,可以判断动态软化的类型.建立了W18Cr4V高速钢和H13热作模具钢的动态再结晶的动力学、晶粒尺寸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金属塑性加工中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金属塑性加工变形区内应力与应变分布规律的复杂性,采用丸种应力状态和三种应变状态的分析推导,得出它们间的重要关系,为产品工艺方案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20CrMnTi结构钢热变形行为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研究了20CrMnTi结构钢在温度为1223~1243K,变形速率为0.01~5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奥氏体再结晶动力学回归计算了20CrMnTi的形变激活能,以及峰值应力与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提出采用加工硬化率-应变(θ-ε)图可以准确地判断该钢发生动态软化的类型,并可以确定动态再结晶开始和结束以及最大软化率时所对应的应变.给出了反映该钢动态再结晶进行过程的动态再结晶状态图,以及动态再结晶开始时间和完全再结晶时间与形变温度的关系图,并回归出了20CrMnTi钢的再结晶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了T91钢的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为1100~1250℃、应变速率为0.01~1 s-1时该钢的变形行为,分析了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计算了高温变形时应力指数和变形激活能,并采用Zener-Hollomon参数法构建该钢高温塑性变形的本构关系,绘制了动态再结晶图和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在试验变形条件范围内,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呈双峰特征;钢中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再结晶,且再结晶类型属于连续动态再结晶.T91钢的热变形激活能为484 kJ.mol-1,利用加工图确定了热变形的流变失稳区,结合力学性能,可以优先选择的变形温度为1200~1 250℃,应变速率不高于0.1 s-1.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Cr20 Ni80电热合金锻造开裂的问题,在Gleeb-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对该合金进行热压缩试验,研究变形温度为900~1220℃,应变速率为0.001~10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并根据动态材料模型建立合金的热加工图.合金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呈现稳态流变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热变形过程中稳态流变应力可用双曲正弦本构方程来描述,其激活能为371.29 kJ·mol-1.根据热加工图确定了热变形流变失稳区及热变形过程的最佳工艺参数,其加工温度为1050~1200℃,应变速率为0.03~0.08 s-1.优化的热加工工艺在生产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大变形等温压缩试验,研究Cr-Co-Mo-Ni齿轮钢的高温热变形行为和显微组织,分析材料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关系,建立热变形过程的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该材料的流变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用双曲正弦函数式可描述其在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热变形活化能为487.21kJ·mol-1;热加工图显示的适宜加工区间为温度1000~1100℃,应变速率0.1 ~1s-1.在热模拟试验基础上进行该钢种锻造工艺的有限元模拟,并结合热加工图分析初锻温度和加工道次对于锻件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影响,得出适宜的模锻工艺参数为初锻温度1000~1100℃,锻造道次15次.  相似文献   

8.
从应变空间表述的塑性增量本构模型一般形式出发,根据航空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特性建立应变空间弹塑性本构模型。应变空间本构模型所需参数通过应力空间中对应参数转化得到,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内变量和塑性模量等准则及参量均以应变空间的形式建立,从而构建适合铝合金等线性强化材料的弹塑性增量模型。通过算例计算,证明该模型与应力空间增量本构模型等效。该模型所需计算变量为可在线获得的应变,使应力分析计算大为简化,可以方便地求解应力空间本构模型难以求解的强化材料变形问题。因此特别适合于航空铝合金厚板预拉伸等金属变形加工工艺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9.
结合连续多点成形的基本原理描述了其成形特征.建立了成形球形件的有限元模型,探讨了板材在连续多点成形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应力应变情况,模拟了球形件在成形过程中的等效应力场和塑性应变场,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双向弯曲的角度模拟了板材在加载区域的应力场和应变场分布,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应力应变场的模拟结果与弯曲变形时应力应变状态吻合.通过对应力场和应变场的数值分析可以清晰观察板材的成形状态,从而制定出可靠的成形工艺.  相似文献   

10.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高温等温压缩试验,在变形温度650~850℃、应变速率0.001~10 s-1和总压缩应变量50%的条件下,对Cu-Cr-Zr合金的流变应力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应力-应变曲线和显微组织图分析了合金在不同应变速率、不同应变温度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合金再结晶影响较大,变形温度越高,合金越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应变速率越小,合金也同样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并且对应的峰值应力也越小.从流变应力、应变速率和温度的相关性,得出了该合金热压缩变形时的热变形激活能Q和流变应力方程.研究分析Cu-Cr-Zr合金的热加工性能,可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参数变形的 Boson情形的处理方法 ,将 q变形的 Fermion相干态推广到了 qs双参数变形的情形 ,利用双参数变形的 Fermion振子代数讨论了 qs变形 Fermion相干态 ;构造了双参数带电 Fermion相干态以及双参数变形的 SU(3 )电荷、超荷 Fermion相干态。  相似文献   

12.
抓握结构中弹性棒变形的P-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抓握结构中弹性棒变形的P-稳定性.将存在于机械手的抓握结构和机器人行走系统中的一类弹性单元抽象为变形直弹性棒,通过建立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常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利用流型法画出数学模型的分支图,得到系统的多解性,借助Liapunov-Schmidt方法,通过建立分支方程,得到相应弹性变形的P-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UML2.0状态图适合于描述软件体系结构中组件内部的动态行为及组件端口的行为,但UML2.0状态图的语义不够精确,使得它的描述结果不利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验证。基于此,本文在定义UML 2.0状态图的语法的基础上,给出了UML 2.0状态图的XYZ/E时序逻辑语义,为使用UML 2.0状态图与XYZ/E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软件体系结构中组件内部的动态行为及组件端口的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可行域比较畸形的混合约束最优化问题 ,证明了联合应用消元法和随机方向搜索法求解该类问题的可行性 ,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和程序框图 .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 ,但收敛速度将随着等式约束条件个数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一种在中断方式下,实现面向字符的异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的程序设计方法——状态分析法,根据规程画出状态图,利用状态图可以方便地设计出通信程序,状态图还可以帮助设计者分析、完善链路控制规程,本文通过实例详细论述了这一方法。图6,参3。  相似文献   

16.
利用相图、分岔图、Lyapunov指数谱图和功率谱图等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了一类改进的Sprott-J系统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系统由混沌态经历倒倍周期分岔进入周期态.然后利用状态反馈和参数调节的方法,将混沌系统中不稳定平衡点控制到稳定的平衡点,数值仿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表示元素氧化还原能力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元素的电势图,另一种是伏特当量自由能-氧化态图.在此提出一种稳定态参比电势图,并对稳定态参比电势图的含义和应用进行研究,该方法具有其他两种方法没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顺序图在软件工程实践中的演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苗圃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从类图及其对应的程序代码引申出顺序图,再进一步演化出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和部署图,为软件工程设计的实践化方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设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UML建模的电子病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子病历系统的开发为背景,介绍了UML在实际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在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owerDesigner对系统进行需求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建模,设计了基于UML用例图、类图和时序图的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