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中的风险因素,提出管理对策。方法自设院前急救风险问卷调查表,对浙江省内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137名医生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均认为位居前3位的风险因素有2项:患者信息不准确;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另外,工作年限1~3年的医护人员较多地强调客观或他人因素带来的风险;4~6年及7年以上的医护人员有较多的共识,他们能意识到自身原因带来的风险。院前急救流程中的重点风险环节有:电话受理环节1项;现场救护环节6项;出车环节2项;管理环节6项。结论管理者要规范院前急救流程,加强重点风险环节管理;让院前急救人员学会识别风险,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针对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分别组织学习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对重危患者病情的评估能力和预见性;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及时履行告知义务,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工作是在医院外,在公众的视线下进行救治的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如何规避院前急救工作中的医疗风险是我们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几年的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经验,在有效规避医疗风险方面很有帮助,使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医疗质量也有所提高,现就院前急救工作中的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识别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救医疗的核心是争取时间与抢救生命。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病种复杂多变,为提高急救时效性,本文探讨了院前急救的风险及防范。1院前急救的风险1.1时间因素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死于原发病的不到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由于交通状况、呼叫电话接听不祥、出诊速度慢等原因,延长了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使急救车辆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医护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救治,均可延误抢救时机,“无治疗期”的延长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1.2急救效果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早期、有效救治患者,提高生存率和最佳生活状态,减少后遗症。急救车是流动的ICU室,出诊抢救物资准备不充分、不齐全、不适用,会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在急救过程中各种操作不规范,病情判断处置失误,急救技术操作不熟练或速度慢,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也会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1.3开放性急救环境院前急救处于开放性的环境,是对现场医护人员急救技术、态度、速度等多方面的考验。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急救、治疗、护理等,家属均亲眼目睹。任何一点疏忽、说话不当,极易引发纠纷。转运途中病情交待不祥...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潜在的医患纠纷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抢救,由于院前急救时间短、风险大、病种复杂多变,患者发病急、需求急、患者和家属心里急、医护人员抢救处置急,救治手段单一,缺乏院内同行之间的配合、商量和探讨,也缺乏上级医师的指导,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语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纠纷。因此,讨论院前急救工作中潜在的医患纠纷问题,分析医护工作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其工作中防范风险和医患纠纷的能力,保护医患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消除医患之间的纠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对院前急救中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由我中心行院前急救的患者634例,按医护人员是否行手卫生干预分为对照组331例和观察组303例,对照组患者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未行手卫生干预,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行卫生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结果634例患者死亡18例,死亡率为2.84%,感染发生率为22.24%;对照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其他菌属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手卫生达标率78.57%,明显低于观察组9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院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加强手卫生干预,能够减少医护人员手部菌群数量,提高其手卫生达标率,降低病原菌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有效回避院前急救静脉输液的风险的发生,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输液安全。方法:认真执行三清一核用药原则,落实告知义务,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有效回避院前急救静脉输液的风险,降低院前急救输液患者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结论:院前急救静脉输液风险的防范,有效地预防了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现况,探讨影响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锐器伤情况调查表和锐器伤KAP问卷对武汉市123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及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3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者72名,锐器伤发生率为58.54%(72/123),年发生率为112.20%(138/123),发生密度为1.91(138/72)。单因素显示不同岗位、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用工性质、睡眠质量、对锐器伤态度、防护行为以及是否使用安全留置针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使用安全留置针、较低的防护行为、工作年限≤5年和医护人员为非在编人员是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自身和工作环境因素均可能预测锐器伤的发生,应加强锐器伤可预测因素的研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抢救。由于患者、家属心情急躁,医护人员的言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容易引发各种纠纷。因此,探讨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问题,分析医护工作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对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其工作中防范风险的能力、保护医患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院前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抢救患者的第一个环节.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我国对院前急救还没有规范的医疗文本,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及实施救治过程不能提供原始的文字记载,在发生医疗纠纷时缺乏真实依据,不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本中心自行设计一种院前病情告知书,已应用于院前急救中,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担架员参与院前急救的经验,认为通过对担架员进行初步急救训练,让担架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参与院前急救工作,以解决抢救人手紧张的问题,可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抢救工作时所受到的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充分认识院前急救的特点,提高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风险防范能力.方法 分析部分医疗机构院前急救中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运用临床心理学知识探讨院前急救时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结果 找出风险存在的因素,提出防范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对策和措施.结论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症集中、病种多、抢救任务重的科室之一,加强院前急救中医患协调沟通技巧的培训,了解患者就诊心理,是有效防范医患纠纷、保证院前急救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重视急诊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引导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让急诊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是每一位急诊管理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卢青 《全科护理》2012,10(11):1017-1018
对院前急救人、机、物、法、环境5方面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加强急诊专科护士的培训、规范救护车与急救器械物品的管理、健全完善院前急救组织与应急工作制度、重视院前急救环境评估与控制管理等预见性干预措施,降低院前急救护理风险,保证院前急救的质量安全与服务效果,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的工作离不开第一目击者的有效帮助,我们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在在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方面进行调查,以探讨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在院前急救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院前急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以降低院前急救意外发生率。方法确定主题为"院前急救风险管理",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分析风险因素、确立高危因素、制订控制方案,以降低失效模式所产生的危害。结果院前急救患者意外发生率及投诉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有效减少院前急救意外发生率,对降低院前急救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晓琴 《全科护理》2012,10(3):251-25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强调院前急救中的风险意识,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人人参与管理;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严格规范车载仪器、急救药品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严格质量管理等,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结果]将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有效降低了院前急救护理中纠纷的发生率。[结论]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把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中,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至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本院院前急救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急救车找不到具体位置、医护人员急救意识淡薄、急救药品物品准备不充分、急救技术不熟练、转运过程中沟通告知不到位、院前抢救记录不完善等。认为针对以上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方满意度,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患者600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的应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效果、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应诊反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大幅缩短应诊反应时间,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完善院前急救资料的书写与管理,为医患双方提供有效的院前急救原始资料,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加强接线员、急救车和院前救治等环节资料的收集与管理,重视院前死亡、存在纠纷倾向的院前急救资料的存档管理。结果通过实践,因院前急救引发的医疗纠纷减少。结论加强对院前急救资料的存档管理,可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医疗风险的意识,规避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叶静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29-1031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因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受伤的人员生命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医疗保障作用。院前急救护理风险是指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院前接诊伤病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院前急救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探讨及干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院前急救存在的护理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采用1999~2003年120指挥中心反馈的意见表及相关的急诊护理管理资料,结果表明,对院前急救护理风险进行干预,大大地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