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采用大米湿法磨浆和干磨米粉发酵两种工艺制作米发糕,研究发酵过程的pH值、黏度、相对密度等理化性质变化差异,并对制作的米发糕比容、质构、感官和内部纹理结构等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工艺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湿法磨浆发酵较快,发酵程度更深;两种工艺最佳发酵时间为8~16h。成品品质对比发现,湿法磨浆制作的米发糕,白度较高,组织细腻,硬度较低,弹韧性较好,气孔稠密度大,但黏性偏大,有点粘牙;干磨米粉发酵制作的米发糕色泽略暗,组织粗糙,口感略渣,气孔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研发米面混合发酵工艺尤其是面种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我们将面粉和米粉先分别发酵为面种和米浆,然后再混合二次发酵。米浆和面种以不同比例混合,对比研究米发糕的比容、质构、感官、气孔结构、老化等特性,优化最佳配比。研究结果表明:米面混合发酵能明显改善纯米浆发酵制作米发糕的品质,米浆和面种比例为10∶1时品质最佳,此时产品比容较大,弹韧性较好,硬度最低,口感爽口不粘牙、软弹细腻。  相似文献   

3.
为得到适合米发糕发酵的发酵剂,对传统发酵米浆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分离,通过对其菌落、菌株形态特征及生长性能的测定,筛选得到1株乳酸菌和2株酵母菌,分别经16SrDNA和26SrDNA鉴定,确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矮小假丝酵母菌(Candida humilis)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将3株优良发酵菌株复配应用于米发糕中,通过对其发酵所得产品的感官品质及质构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出最佳复配菌比。结果表明:当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矮小假丝酵母(Candida humilis)的复配体积比为1:3:6时,所得米发糕的感官品质和质构特性最好,且由GC-MS检测到2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与市售米发糕和双菌复合发酵得到的米发糕共同检出5种风味物质,分别是苯乙醛、苯甲醛、苯乙醇、十四烷和棕榈酸乙酯,其特有的风味物质有12种,其中9种为酯类物质。该种复合发酵剂发酵得到的米发糕具有较好的品质,有望应用于米发糕的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4.
发酵米浆中高发酵性能酵母菌和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实现传统米发糕的规范化工业生产,从传统米发糕的发酵米浆中筛选发酵性能较好的菌株,并进行种属鉴定。首先从发酵米浆中分离出40 株酵母菌的疑似菌和30 株乳酸菌的疑似菌。经杜氏小管产气、发酵液特性和生长曲线分析三级筛选,最终得到1 株高发酵性能的酵母菌。经革兰氏染色等初筛、pH 值和生长曲线分析,最终得到1 株高发酵性能的乳酸菌。最后对两株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种属鉴定,确定分别为卡斯特酒香酵母和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5.
接种酵母菌和乳酸菌复合菌株或酵母菌和根霉复合菌株制作米发糕,采用动态流变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米发糕的质地、滋味和气味特征,研究优势微生物组成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为米发糕的品质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微生物组成对米发糕品质有显著影响,接种酵母菌和乳酸菌复合菌株的米浆糊化温度较低,米发糕质地较柔软,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挥发性物质种类较丰富,其特征香气物质为苯乙醇、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大米发酵体系中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协同作用优于酵母菌和根霉,使大米淀粉、大米蛋白质的水解程度更高,产生较多的呈味氨基酸和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6.
传统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分离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内蒙古地区采集的16个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共分离到27株乳酸菌,其中干酪乳杆菌假植物亚种4株,干酪乳杆菌1株,戊糖乳杆菌1株,阿拉伯糖乳杆菌1株,粪肠球菌1株,屎肠球菌2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12株,格氏乳球菌2株,野生链球菌3株。分离菌株发酵10%(W/V)脱脂乳的滴定酸度平均为52.3°T,乳杆菌中IML15-1滴定酸度和黏度分别为101.8°T和1307.5mPa·s;乳酸球菌中IMS8-2的黏度达到1567.5mPa·s。  相似文献   

7.
以米发糕感官评分为考核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乳酸菌发酵大米工艺,并对制作的米发糕与市售米发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乳酸菌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23 h、菌液接种量1.4%(以大米质量为基准),在此条件下制作的米发糕感官评分为84.6,口感柔软细腻,有柔和的发酵香气,内部气孔均匀致密,品质优于市售米发糕。  相似文献   

8.
发酵肉制品常见乳酸菌的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发酵肉制品中常见的6株乳酸菌,对其发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株菌均有较强的耐亚硝酸盐能力,其中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清酒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能够耐受6%食盐,且无蛋白和脂肪分解能力。发酵乳杆菌产酸能力弱,不能有效控制致病菌的生长,不适合单独作为发酵剂使用。清酒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能够有效降低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适合发酵肉制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疆酸驼乳研究已经表明,清酒乳杆菌存在于自然发酵酸驼乳中,但清酒乳杆菌的存在是否对酸驼乳发酵产生正面影响还未清楚。为此,本实验首先建立一种基于特有菌落形态与katA基因相结合的清酒乳杆菌检测方法,从而跟踪驼乳的发酵过程,用不含清酒乳杆菌酸驼乳和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酸驼乳作为自然发酵剂分别接种新鲜消毒驼乳,结果表明,接种含有清酒乳杆菌的酸驼乳的新鲜驼乳其黏度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相反接种不含清酒乳杆菌酸驼乳的新鲜消毒驼乳,其黏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高。进一步用分离自酸驼乳的清酒乳杆菌与6株其他乳酸菌分别接种新鲜消毒驼乳,结果表明:接种清酒乳杆菌的驼乳黏度均有下降;相反接种其他乳酸菌的驼乳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一结果初步揭示了在低黏、奶香型传统驼乳发酵中清酒乳杆菌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感官评分为指标,以乳酸菌预先发酵大米为原料,以水、糖、酵母粉的添加量,酵母发酵时间与发酵温度为单因素变量,基于响应面法优化酵母菌发酵米浆制作米发糕的工艺参数。研究表明,最佳制作工艺为乳酸菌预先发酵的湿米500 g、水270 mL、绵白糖49.0 g、酵母粉2.0 g、酵母发酵时间2.0 h、酵母发酵温度35 ℃,在该配方下制作出的米发糕感官评分为87.13,米发糕的口感绵软、内部气孔均匀致密、色泽纯正、有柔和的发酵香气。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发酵鲊肉粉中分离、筛选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为鲊肉粉接种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按照肉制品发酵菌株的筛选标准,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筛选出2株乳酸菌A1、C7和2株葡萄球菌S6、S7。结果表明:乳酸菌菌株A1、C7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能快速产酸,具有较好抑菌特性;葡萄球菌菌株S6为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S7为巴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能产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耐亚硝酸盐性,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筛选得到的4株菌株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之间无拮抗作用,复配后用可于鲊肉粉接种发酵。  相似文献   

12.
在对浓香型白酒窖泥中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分别将其与酿酒酵母联合发酵进行柑橘酒制备,同时采用电子舌对 柑橘酒滋味品质进行了评价,探讨了乳酸菌在柑橘酒中应用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从窖泥中分离的15株菌均被鉴定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柑橘酒中的有机酸主要为乳酸、柠檬酸和琥珀酸,酸味是15株乳酸菌发酵而成的柑橘酒样品间差异最大的 滋味指标。 L. paracasei JNB1-3可明显降低柑橘酒的酸味和苦味强度,在后续柑橘酒发酵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对广西省南宁地区米酒曲中乳酸菌多样性进行了解析,旨在揭示其分离株在糯米汁中产氨基酸和有机酸的特征。结果表明,11个样品共分离出20株乳酸菌,分别被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台湾乳球菌(Lactococcus taiwanens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其中戊糖片球菌(P. pentosaceus)占分离株的35%,为南宁地区米酒曲中的优势乳酸菌。选取除屎肠球菌(E. faecium)外的16株乳酸菌分离株进行糯米汁纯种发酵,结果发现所有菌株均不产氨基酸,乳酸为糯米汁中主要有机酸。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融合魏斯氏菌(W. confuse)HBUAS53367产有机酸的能力较强,可用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接种单一酵母菌(ZSM-001)进行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制作米发糕,通过气质联用分析米发糕中挥发性成分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并结合质构、感官的测定,研究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含32种挥发性成分,以脂类化合物为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16%,其呈味氨基酸总含量(1 981.79 mg/100 g)显著高于强化发酵制得的米发糕(505.66 mg/100 g),产生的酸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对滋味贡献更大,尤其是新增的甜味氨基酸对滋味的贡献,赋予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酸甜适宜的滋味.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microb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ice slurry of a fermented rice cake to obtain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yeast species. Thes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using microbial physiology and gene sequence analyses. As the growth of the lactic acid bacterial strain R-2b and the yeast J-3a strains were found to be the best, a composite starter comprising these microbes was use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ermented rice cakes. Based on single factor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hen the proportion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Candida humilis was 1:3:6,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addition of sugar and starter amounts of 20% and 6%, respectively, a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of 32 °C, and fermentation time of 8 h. The fermented rice cake with this optimum ratio had the most abundant volatile components and qualified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al indexes. Additionally, the overall qualit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roducts.  相似文献   

16.
对5份恩施地区泡萝卜中的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对其分离株在以萝卜为原料的泡菜中的发酵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离出18株乳酸菌菌株,分别为隶属于片球菌属(Pediococcus)的戊糖片球菌(P.pentosaceus)和隶属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食品乳杆菌(L.alimentarius)、短乳杆菌(L.brevis)、副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和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其中8株分离株为L.plantarum。通过质构分析发现,乳酸菌纯种发酵制备的多数泡萝卜样品硬度和脆性均明显高于自然发酵样品。通过电子鼻分析发现,W1C、W3C和W5C对多数乳酸菌纯种发酵泡萝卜水的响应值明显偏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菌株L.paracasei HBUAS51063和L.plantarum HBUAS51053具有相对较佳的发酵特性。由此可见,恩施市泡萝卜中乳酸菌以L.plantarum为主,乳酸菌纯种发酵可提升多数泡萝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发酵型营养米乳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大米为原料,经过糊化等预处理后接入一定的乳酸菌进行发酵,最终获得了感官、组织状态良好的发酵型米乳。本研究对大米的加水量、菌种的种类及比例、发酵条件等进行了选择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对米发糕发酵所用的传统发酵剂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分离培养和初步鉴定,从中分离纯化出3 株乳酸菌和5 株酵母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初步鉴定3 株乳酸菌均属于干酪乳杆菌属,5 株酵母菌均属于酒香酵母属。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脱脂米糠复合乳酸菌半固态发酵的工艺条件,明确脱脂米糠在发酵前、后营养特性的变化,以乳酸菌降糖和释放酚能力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优复合菌种,结果以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成的复合菌种的降糖和释放酚能力最高。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复合乳酸菌发酵脱脂米糠的工艺条件:复合菌株添加量5.0%,菌种配比1∶1,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36 h。与未发酵米糠相比,发酵米糠中可溶性固形物、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膳食纤维、蛋白和可溶性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31.42%,21.82%,112.21%,65.54%和37.14%(P<0.05)。此外,乳酸菌发酵使米糠提取物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了21.23%,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47.18%,49.78%,13.73%,9.0%,75.26%,24.06%(P<0.05)。同时,发酵米糠提取物的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为0.48,其必需氨基酸的比值系数分数(SRC)值更接近100。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显著改善了脱脂米糠的营养价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脱脂米糠高值生物转化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适用于果汁发酵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L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和发酵乳杆菌L2(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分别发酵胡柚汁,研究胡柚汁发酵过程中活菌数、酸度、pH值、VC、有机酸和色泽变化,以及乳酸菌对发酵胡柚汁总酚、总黄酮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乳酸菌在胡柚汁中生长良好,活菌数突破108?CFU/mL,pH值显著降低,酸度和VC显著提高;色差值变化明显,L*值呈下降趋势,a*值、b*值呈上升趋势;有机酸变化显著,酒石酸、柠檬酸、乙酸和乳酸的含量均显著提高,草酸、苹果酸和琥珀酸显著下降,其中乙酸、乳酸和苹果酸的变化最为明显;与未接种乳酸菌相比,抗氧化性显著提高,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4.3%、15.9%和0.7%以上;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提高。两种乳酸菌接种发酵显著改善了胡柚汁的品质和抗氧化特性,研究结果为胡柚汁益生菌发酵加工及益生菌果汁饮料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