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能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与细胞空泡毒素(VacA)的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分析经尿素酶及组织学Giemsa染色证实HP阳性的血清标本共117份,其中慢性胃炎68份,消化性溃疡49份。观察两种疾病中CagA与VacA阳性的HP检测结果。结果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的CagA与VacA阳性的HP感染率分别为35.29%(24/68)和61.12%(30/4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具有CagA与VacA的HP的菌株与消化性溃疡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在基层幽门螺旋杆菌(Hp)诊断的应用前景. 方法 应用幽门螺旋杆菌(HP)生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体检人群细胞毒素相关蛋自(CagA)、尿素酶(Ure)、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的阳性率. 结果 CagA、VacA、Ure三种抗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65例、34例、90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组中CagA、VacA、Ure 三种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胃肠道肿瘤组(P<0.Ol).各组别之间三种抗体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O5). 结论 生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和成本低廉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抗体,观察不同菌株对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139例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CagA和VacA抗体.这些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均经胃镜证实。观察不同毒力的HP菌株对胃黏膜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CagA及VacA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CagA抗体阳性组患者胃黏膜炎症活动及萎缩的程度较CagA抗体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而在肠上皮化生方面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具有CagA及Vac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可能在诱导胃黏膜炎症及萎缩方面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幽门螺杆菌(Hp)菌株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测定血清中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空泡毒素基因A(VacA)抗体.结果 消化性溃疡组和胃癌组CagA和VacA抗体阳性者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而CagA和VacA抗体阴性在慢性胃炎组显著高于溃疡组和胃癌组(P<0.01),溃疡组和胃癌组之间CagA和VacA抗体阳性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含CagA基因和VacA基因的Ⅰ型Hp可能是致病力强的高毒力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分离自我国临床患者的幽门螺杆菌 (Hp)毒力因子空泡毒素 (VacA)和毒素相关蛋白 (CagA)的表达状况及其分型分布。方法 :从临床分离培养 19株Hp ,用细胞测毒法检测VacA ,用Westernblot法分析CagA ,根据毒力因子表达情况进行分型。结果 :VacA阳性率为 5 7 9% ,CagA表达阳性率为 89 48% ;Ⅰ型 ,Ⅱ型 ,中间型Hp分别占 5 2 6 3% ,5 2 7% ,42 10 %。结论 :所研究的临床分离Hp菌株的毒力因子属高表达。  相似文献   

6.
<正> 自1983年Warren和Ma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普遍认为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近来更认为HP是致胃癌的强危险因子。在人群中约有一半的人受到HP感染,不少人发展为慢性胃炎。然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毕竟为少数,这除了与人类的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外,还与HP感染的类型有关,即某些菌株可产生细胞毒素。在HP诸多的致病因素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及细胞空泡毒素A(VacA)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VacA和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的VacA和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2 0 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血清中的VaCA和CagA抗体。结果 :VacA和CagA抗体在 2 0 0例患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37.0 %、73.0 % ;在慢性胃炎 (CG)、消化性溃疡 (PU)、胃癌 (GC)患者中 ,VacA和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 33.0 % ,31.0 % ,6 2 .5 %与 6 2 .9% ,76 .1% ,96 .9%。CG组与PU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GC组与CG、PU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VacA和CagA抗体在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检出率有差异 ,但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生物微矩阵芯片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及尿素酶抗体(Ure),快速提供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的依据.方法 对100例胃病患者留取血清,用生物微矩阵芯片方法检测.结果 CagA阳性为55%,VacA阳性为29%,Ure阳性为16%.结论 芯片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筛查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伟  陈燕萍  魏龙富  马拥军 《浙江医学》2001,23(12):724-72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浅表性胃炎和胃粘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患者进行HP检测和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结果浅表性胃炎HP阳性者54例(38.1%),CagA阳性者12例(8.5%);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HP阳性者34例(63.0%)、27例(84.4%)、10例(83.3%),CagA阳性者19例(35.2%)、20例(62.5%)、8例(66.7%).异型增生患者HP感染率及CagA阳性HP感染率均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x2=31.87、26.71,P<0.01).结论HP感染尤其是CagA阳性HP菌株感染与重度异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与胃癌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庆宪  严格  陈忆诺 《上海医学》2002,25(9):572-57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伴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患者 ,其Hp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表达。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取得的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 ,根据所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完全型 /不完全型、大肠 /小肠化生为癌前状态组 (82例 )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组 (2 5例 ) ,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 (3 0例 )。用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测定Hp的CagA、VacA因子。结果 癌前状态组和癌前病变组中 ,CagA、VacA因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CagA、VacA因子与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毒素鉴定方法。方法 :临床分离幽门螺杆菌HB1菌株 ,以国际标准株NCTC 116 37(VacA+CagA+)和NCTC 116 39(VacA-CagA+)为参照 ,运用细胞培养、PCR、Westernblot等技术对HB1进行细胞毒素鉴定。结果 :HB1菌株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空泡变性 ,经PCR检测含cagA基因 ,Westernblot显示 87× 10 3 及 130× 10 3 处有蛋白条带。结论 :HB1菌株为VacA+CagA+菌株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感染后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产毒菌株,主要有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及细胞空泡变性毒素(VacA)HP菌株[1,2],这2种毒力型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毒力,其产生的细胞毒素,能导致机体产生免疫答应,从而产生胃黏膜及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南昌地区幽门螺杆菌表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南昌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cr pylori,Hp)表型在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分布情况,并ⅱ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6例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和胃癌(GC)的南昌患者经胃镜和组织学检查确诊,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SA)、空泡毒素(VacA)和尿素酶(Urease)及其亚型.结果 Hp感染人群中Hp表型CaZA、VacA和Urease的表达率分别为57.1%、78.6%和100%.Hp表型CagA、VacA及亚型128KDCagA、116KDCagA、951KDVacA、91KDVacA、66KDUreB、30KDUreA,无一在CG组、PU组和GC组中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型CagA /VacA (CagA 或/和VacA )在CG组、PU组和GC组的表达率分别为74.4%、85.7%和94.4%,在CG组、PU组和GC组中,P=0.024;在CG组和PU组中,P=0.145;CG组和GC组中,P=0.011:在PU组和GC组中,p=0.275;在非CC(即CG和PU)组和CC组中,P=0.024.116KDCagA在≤45岁患者的表达率(60.5%)高于>45岁患者的表达率(42.7%)(P=0.037).结论在CagA 南昌地区的Hp感染人群中,Hp的CaSA表达率明显低于VacA.Hp单一表型和亚型未显示其独立的致病作用.表型CagA /VacA 与GC有关,提示Hp可能通过多种表型和我们未提及的表型的综合作用而致癌.116KDCagA与年龄有关,其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幽门螺杆菌的VacA、CagA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测定食管粘膜和胃窦粘膜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两个特征性致病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细胞空泡毒素(VacA),比较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ax esophagitis,RE)53例作为病例组.无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取食管下端粘膜和胃窦粘膜各3块,并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Hp检查和Hp培养,从食管及胃窦粘膜中分离Hp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行CagA基因、VacA基因检测.结果病例组、对照组中食管粘膜的Hp阳性率分别为14/53(26.4%)、8/5(3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粘膜的Hp阳性率分别为20/53(37.8%)、16/25(6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胃窦粘膜Hp的CagA+检出率(6/20,30%)明显低于对照组(10/16,62.5%)(P<0.05),而VacA+检出率分别为6/20(30%)、7/16(43.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窦粘膜Hp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agA、VacA的测定对Hp的分型有指导意义.Hp与RE关系密切,尤其是CagA+的Hp感染可能在RE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了64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中VacA和CagA抗体的阳性率。结果提示VacA和CagA阳性的毒力菌株为57.8%。建议在选择HP根治治疗时先进行HP毒力菌株的测定,以减少治疗费用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所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菌株毒力与上消化道病变关系,探讨柳州地区H.pylori的致病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经14 C-UBT检测证实为H.pylori感染后经胃镜证实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门诊患者共125例,采集静脉血用蛋白芯片技术行H.pylori毒力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尿素酶(Ure)及热休克蛋白60(Hsp60)IgG检测,钳取胃黏膜组织行H.pylori银盐染色及病理检查。结果 125例患者以青年和中年为主,分别占48.00%和45.60%,均检出H.pylori相关毒力IgG抗体,其中CagA、VacA、CagA+/VacA+、Hsp60、Ure阳性率分别为92.80%、20.00%、19.20%、27.20%及96.80%;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及复合性溃疡CagA阳性率较胃溃疡高;所有病变中,消化性溃疡占86.40%(108/125);有123例患者完成病理检查,黏膜炎症程度表现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的分别为17.90%(22/123),75.61%(93/123)及6.50%(8/123);81.30%(100/123)患者H.pylori染色阳性,为(+)~(+++)。结论在广西柳州地区,上消化道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感染Hsp60及VacA阳性菌株低,发病主要以消化性溃疡为主,胃黏膜炎症程度以中度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ecter 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HP的慢性感染与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形成有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人类第Ⅰ类致癌因子.1988年Leunk等用培养HP的培养基浓缩液与HeLa细胞一同培养,发现培养基中某些因子可造成HeLa细胞等真核细胞发生空泡样变性,因而将其称为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VacA).1992年这种毒素得以纯化,1994年完成了编码VacA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近年来有关VacA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10年来VacA的毒素作用机制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在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验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HP-IgG,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以及抗VacA抗体,比较合并HP感染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HP感染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中风患者(65.0%和47.5%,P<0.05),HP感染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2.05(1.09~3.88);Ⅰ型(Ca-gA VacA )HP菌株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型,也增加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其OR及95%CI是2.29(1.08~4.85)。结论HP感染是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Ⅰ型(CagA VacA )HP菌株可能在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中发挥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据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简称HP)有两种:1.产细胞毒素HP(CagA—HP)其产生的毒素是引发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真正致病因素。2.不产生细胞毒素HP。感染后仅覆盖在胃粘膜上,一般长期甚至终身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